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认同研究

2016-03-15 05:07汤建石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汤建石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认同研究

汤建石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内化为广大民众思想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育与践行必须建立在全体民众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社会认同。当前,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只有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社会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以及行动取向上的集中归属,其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和规范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认同既是把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团结和组织起来的一种凝聚力量,也是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奋斗和前进的一种思想基础,同时还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和目标。社会认同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范畴和前提,绝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社会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础和标志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政治意识形态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认同之外,离开社会认同犹如同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并将因为没有社会的依附而逐渐消散。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集中反映着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21世纪的今天,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必须组织和动员全体民众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的要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其生命力与影响力深深植根于广泛的社会认同之中。

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矛盾关系。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国人在集中释放各种利益诉求的同时,一直处于某种价值认同的选择之中。对此,王蒙在国家图书馆所作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讲中,开篇即抛出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依据是什么的问题,指出价值观不是谁想怎么提就可以怎么提的,核心价值观源于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和人民之中,尤其是从人心当中提炼、挖掘和概括出来的,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认知的一个最大公约数。[2]事实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绝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从根源上来看,其都是自身历史文化的延续。

进入21世纪,中国这艘巨轮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风尚的土壤之中。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下,只有不断地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形成满足时代发展诉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其先进性和民主性、现实性和历史性的有机统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着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吸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乳汁。[3]这一论述既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思想文化建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一个符合历史与现实的科学判断。

回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有坚实的政策与法律依据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总纲中,不仅在国家层面就制定有“民主”和“富强”的价值取向,而且在社会和公民层面制定也有“自由”和“平等”的价值取向,并且将“爱国”作为公民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在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其“序言”部分又增加了民族之间的“友爱互助”的表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党中央在十六大后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及至十八大召开,为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党中央又立足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充分的经验总结,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提炼为24个字,以此来规范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逐渐形成过程,是与党和人民群众的社会认同同步前行的。可以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诉求。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核心价值观无疑是凝聚一个国家力量的根本保证,其“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因此,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从而汇聚起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时代赋予我们亟待完成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抽象的价值提炼,其本身一旦离开了现实的社会认同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被社会认同并通过被认同而成为现实社会的组成。

今日之中国,随着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社会信仰多元化的态势,凝聚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利益的价值共识,发挥着对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其培育和践行的关键在于所倡导的思想价值观念能否真正激起国人的共鸣。

历史与现实一再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内在地包含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基本属性,并使二者高度统一,共同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撑。”[5]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之上,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党全社会所形成的思想共识。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其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决定其主导地位的确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地在价值判断上达成一致,发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从而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社会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旨趣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拥有获得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自强自立。回顾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一个社会的深层结构与运行关系,其凝聚了新时期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其理论内涵、重要遵循还是社会实践,无一不蕴含着社会认同的价值追求,因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此间颇多曲折。对此,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曾说过,我们党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事实上都一直没有完全搞清楚。[6]因此,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为更加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在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成“三个倡导”,实际表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要培育什么样公民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进而实现了党所倡导的政治理想、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的高度统一。“三个倡导”根植于中国大地,尽量使用了全民性的话语,适应了当代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因而能够引领和整合转型期中国社会多样化思想意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性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夯实了党和人民团结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作为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愿望、要求与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要有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7]在我国利益分化日益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深层的价值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筑牢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基石。

在21世纪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在立足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凝结为24个字,不仅充分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而且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主流民意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从政治理论上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构筑起了一个13亿人民所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

21世纪的今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归根到底就是要高扬当代中国的时代旋律和精神旗帜,凝聚起13亿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必须找准其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以及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将其切实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必须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灌注于我们现实社会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3]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并且融入到现实生产和生活中,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维系和强化全体人民所共同拥有的集体意识和理想信念,并进而将其切实转化为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真正发挥其“魂魄”的作用。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兼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愿、所求和所盼,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树立了一个新的坐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转化为了具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其所追求的价值理想,能激励、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出来,以致各种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因此如何从社会认同的视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思想理论界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广泛性,从根本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要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都必须拥有全社会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其发展所拥有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4]在21世纪的特定历史维度之中,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决不会因为其内含先进性和广泛性,就能自发地将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融合为一体。换言之,要从根本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就必须明确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软实力作用,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其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整体发展中是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在全球化狂飙突进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代中国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所以,要使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在增强全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上下功夫,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遵循。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深层次的要素之一,其在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的同时,也为全民族和全社会的共同认同构建起了精神家园。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有效整合社会转型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各种价值观中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统领着新时期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一项铸魂工程,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9]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其势必将会失去精神的支撑、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当今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社会价值观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知、认同,并将其付诸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是积极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再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期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提升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发挥着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明确的行动指南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的引领作用,必须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由“知”到“行”的成功转化,进而强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合力。

广泛的社会认同是一切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不仅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广泛的社会认同,还要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进而不断地拓展其有效途径,把创新驱动发展贯穿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切实发挥其应有的凝神聚气的积极作用。

最后,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常态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综合性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发展必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逐步累积的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和全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续性和持久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和全民参与的三原则,做好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通过政策导向不断提高其吸引力和实效性,促进价值导向转化为自觉行动。

迈入21世纪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以致人们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多变性和差异性与日俱增,因而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建构起长效的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才能获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持续推进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制度安排中,并确保领导、措施、保障和效果的到位,切实建立起上下贯通、层层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

总之,在新常态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深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手抓,并以理论研究引导实践探索、以实践探索深化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其在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中,“应当成为我们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成为我们进行社会整合、制度设计与建设的价值支撑和理论依据”。[10]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必须倡导人人有责的理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形成人人关心、共同参与的局面。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2]王蒙.价值认知关键在于人心[N].光明日报,2014-10-06.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党史文苑,2014,(5).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5]周菲,李艳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4-10-0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7]辛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N].学习时报,2010-05-03.

[8]何伟.中国梦开启社会公平新境界[J].理论导刊,2013,(12).

[9]张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魂工程[N].陕西日报,2013-07-16.

[10]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精神:中国梦的深层底蕴[N].光明日报,2013-09-03.

责任编辑:谭大友

D641

A

1004-941(2016)03-0109-04

2016-03-10

汤建石(1962-),男,江苏启东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