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 李家武
(1.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2.中共襄阳市委党校,湖北 襄阳 441021)
实践中来
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
——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
陈志华1李家武2
(1.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441021;2.中共襄阳市委党校,湖北襄阳441021)
[摘要]本文试图透过解析襄阳文化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势,并对襄阳文化城市建设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思考当前城市建设由趋利倾向向理性回归、由城市向文化城市复苏、由僵化复制向个性彰显转变的理论与实践支撑,最终寻求到以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的管理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襄阳城市建设
2015年12月20日,时隔37年,中国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通过探讨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会议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建设的新思路与新路径。如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本文试图以湖北襄阳为例,透过解析其文化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势,并对襄阳文化城市建设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思考当前城市建设由趋利倾向向理性回归、由城市向文化城市复苏、由僵化复制向个性彰显转变的理论与实践支撑,最终寻求到实现襄阳文化城市建设理想图景的基本途径。
一、襄阳文化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势
1、“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悠久历史。襄阳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不仅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源、汉水文化的核心区、古城文化的代表区域,还有战争文化、辞赋文化等众多文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熠熠生辉,襄阳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汉水文化、宗教文化、唐宋文化、书院文化、商业文化兼收并蓄、厚重辉煌,在中国古城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中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襄阳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襄阳汉水流域一带楚国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作为三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三国头、三国源、三国论的孕育地和生长地,是诸葛亮文化的发祥地,培育了一批三国时期名垂青史的杰出人才。
2、“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襄阳市地处湖北省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自古即为交通要塞,是汉水流域最大的城市,历来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襄阳是大国楚和中原周天子交往的通道。两汉至隋唐时期,从京城西安、洛阳经襄阳到江陵的驿道,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大动脉。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襄阳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是我国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已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热土。
3、“山水名城、一心四城”的美景。襄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中国书法名城”。在2800多年建城史中,留下了古城、古遗址、文物古迹、地下文物埋葬区、风景名胜区等大量的文化遗迹。“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阳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城乡文化产业建设基础良好。
二、襄阳文化城市建设的问题分析
1、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总体提炼。襄阳虽然具有“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悠久历史,但襄阳的历史文化始终没有被有效地挖掘、丰富和提炼,最重要的是没有被设计,产业带动力尚显不足。一个城市的文化要体现显性的价值,主要不是历史发掘的深度和广度,而是其在当代的文脉和经济条件下设计的精度和运用的广度。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是靠当代的再设计而体现出来的。襄阳的文化现状最显著的表征是说得出,看不见,没有形成可视、可游、可赏的旅游资源;没有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产中发挥很好作用,未能形成文化的认同感。正是由于襄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的转化能力较弱,文化资源的盘活路径单一,导致了具备襄阳文化资源元素的可消费、可体验的文化产品较少,文化消费受到一定限制,产业带动力尚显不足。
2、公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均衡。襄阳虽然具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但城市形象并没有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均衡。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底色,一个城市的魅力,往往出自于其地域文化元素充分表达和彰显所形成的城市形象之中。世界上许多名城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无不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展示出来的独特魅力,无不鲜明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特征。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但城市形象并没有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缺乏地域文化元素的注入,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城市街区、城市建筑等城市形象载体难以找到文化符号,城市的文化识别系统模糊,很难感受到地域文化的色彩。
3、文化资源尚未形成合力。襄阳虽然具有“山水名城、一心四城”的美景,但都处于原生态,缺少合理的建设和开发,丰富的资源没有转化成强大的文化力量。长期以来,没有把文化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没有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没有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来对待,文化成了经济发展的“附属”,成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点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缺乏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谋划,充斥着功利主义的浮躁心态、短期行为,开发性破坏、破坏性开发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有重要影响、代表襄阳文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遗存等,散轶在史料典籍中,停留在人们的谈论中,体现的也仅仅是学术研讨价值。襄阳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襄阳作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和打造中国文化名城、文化强市的目标不相匹配,尚欠缺在国内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亟需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襄阳文化城市建设的基本途径
1、把握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时代机遇,充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将文化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襄阳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对襄阳未来发展方向、扮演角色、竞争位置进行了战略定义和长远谋划,按照城市规划体现文化脉络的要求,坚持不搞没有规划的建设,坚决不建未经设计的建筑,培育城市鲜明的文化形象,使襄阳成为“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的“无言史诗”、“有形语言”、“凝固乐章”、“动感实景”。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把襄阳发展成为更加开放、更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高层次、高能级经济体,成为主导汉江流域发展方向、创造汉江流域发展示范、引领汉江流域时代风尚、带动汉江流域共同发展的核心引擎,为“文化襄阳”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机遇,对襄阳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增强先进文化引导,充分彰显城市特色,扩大历史文化影响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公共文化辐射力,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增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2、把握推进“四个襄阳”协同创新的战略机遇,实施文化注入与表达工程,将历史文化融汇到城市形态之中。以建设“四个襄阳”为战略导向,重新审视市情,将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理想抱负和抢前争先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率先发展,弯道超越,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努力发展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名副其实、社会公认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文化襄阳”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为城市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做活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现代都市与千年古城、城市形态与人文元素结合的文章,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无论是商业街区还是产业园区,无论是大型公共场馆还是现代商住小区,无论是城市大道大桥的命名还是街巷标牌标识,都应充分注入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路桥、标志性街区,拓展历史文化表达空间,增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3、把握引领汉江流域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机遇,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将先进文化体现在城市管理细微之处。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以单个城市平面扩张为主的城市化阶段已经过去,依靠资源高消耗维持经济高增长、凭借要素低成本占用实现低层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湖北省委提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布局,为襄阳的文化旅游发展、“文化襄阳”建设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的外部环境,为襄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新的汉江流域发展格局中找准坐标,对接中部城市群,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聚集资源、人才和市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坚持人文化、人本化、人性化管理,将文化元素、地域风俗等,融入标识系统、城市雕塑、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细节,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培育城市管理文化,体现“襄阳味道”。
责任编辑:梁世峰
[收稿日期]2016-02-29
[作者简介]1.陈志华(1971—),女,广东潮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2.李家武(1962—),男,湖北襄阳人,中共襄阳市委党校《襄阳论坛》杂志责任编辑,襄阳市党史学会副秘书长。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03(2016)02-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