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诗中的“饥饿感”

2016-03-15 06:43吴雅萍
关键词:宋诗饥饿感关键字

吴雅萍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论北宋诗中的“饥饿感”

吴雅萍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诗歌的发生理论,所谓的“食”除了可指食物外,更是指“饥饿感”。宋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继唐诗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北宋诗是宋代诗风的典型。在宋诗中有一个长期被学术界所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宋诗中存在着大量“饥饿感”的描写。笔者通过对《全宋诗》的检索统计,发现了宋诗中的“饥饿感”有着前期少,中后期多的规律。“饥饿感”可以让我们从新的角度观察宋诗的构建。

北宋诗歌;饥饿感;统计;作家的物质生存

汉代的何休在《春秋公羊传注疏》中写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1]2287这里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往往被用来阐释古代诗歌的创作源头,即传统的诗歌创作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自由的抒发自己的衣食和劳动。诗歌在早期就是描写基本欲求的。在许多研究者看来,“饥者歌其食”中的“食”指的是“食物”,即饥饿的人民歌咏自己的食物和进食场景;可是笔者认为最初的“饥者歌其食”的“食”除了可指食物外,更是指“饥饿感”,即饥饿的人民抒发自己的饥饿感。

诗歌中的“饥饿感”是指食物匮乏的感觉突出,或者食不果腹之感强烈,表现在文本上,往往会使用“饥、饿、饱、食”等字眼进行正面的描写,也有部分是不使用这些字眼但是表现了这一主题,例如食物描写和宴饮场面的描写。

翻开宋代诗集,可以发现宋代大部分的诗人都喜欢描写自己的琐细生活,其中对自身温饱的体验尤其看重。饥饿感在宋诗中是一种广泛现象,它既体现在以温饱为主题的诗歌中,也在各类其他题材诗歌中不自觉的流露,它是诗人生活经历在文学作品中留下的印记。饥饿感让宋诗带上一种生活化的感觉,是宋调的一种特征,是宋诗与唐诗美学风格中迥然不同的一面。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北宋这样一个朝代是因为宋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北宋又是宋诗风格形成的时期,而南宋诗歌风格又呈现出向唐代的回归。在唐代及唐以前,诗人的物质生存状态在诗中表现得很有限,饥饿感的描写也是如此,在宋代却大量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宋代诗歌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宋代诗人内敛的心态使其更关注主体的生存状态。对饥饿感的研究其实质就是对诗人物质生存状态的研究,也是对宋诗特质的研究。

一、北宋诗饥饿感的存在

(一)文学溯源

“饥饿”这一主题在古代文学中是早已有之,屡见不鲜。《诗经》中就有八处提到了“饥”字,《诗经》中的饥饿描写一般都是指思念或者情欲。这里的饥饿有太多的隐喻性质,与我们研究的作家物质生存状态对诗风的影响还是有些差距。

在周代以后的诗歌作品中,关于饥饿的描写仍然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描写饥荒,是对离乱的现实的控诉。魏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个例外,他在饥饿感诗的发展中是个里程碑似的人物,他的诗歌更多的是描写诗人自身的饥饿体验,换而言之,他喜欢在诗中表现自己躬耕生活的艰辛。例如《乞食》描写的是陶渊明晚年的生活,诗中的饥饿迫使他前去乞讨。龚斌认为,乞食这一行为发生在元嘉三年(426年)[2],当时的生活穷困潦倒,诗人因为饥饿已经放下了自己的尊严。

他的《饮酒》系列的诗里面也经常提到自己饥寒交迫的生活:“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饮酒·其十》)[3]92、“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饮酒·其十六》)[3]96、“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3]98

陶渊明的饥饿感诗很有生活的气息,里面描写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对食物和滋味的描写也比以往的诗歌更多。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种地生活经历的,写他如何的摘蔬,如何求温饱,这对后世的白居易等影响很大。

到了唐代的白居易,饥饿感诗的发展就更为精细。白居易喜写闲适诗,闲适诗中很多描述诗人的温饱状况的句子,“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余物尽浮云。”(《初除户曹,喜而言志》)[4]98“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秋居书怀》)[4]99字里行间流露出白居易对退居后丰衣足食现状的满足感。白居易的饥饿感诗喜欢描写平凡生活的琐节,语言老道成熟,与宋诗风格较为接近。

(二)北宋诗歌饥饿感的存在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5]277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最为繁盛的朝代,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商品和货币经济也极度的繁盛。宋代也是士大夫的天堂,文人做官之后待遇也相当高,赵翼曾经说过:“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6]205据叶烨《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考证,北宋中期20口之家的基本生活费用为10贯左右,以北宋中后期文官俸禄现钱收入下限14贯为例,食品消费尚在可承担的范围之内。这表明,北宋中期的文官俸禄水平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对于大多数文官而言,生活水平理应在温饱之上。[7]91-92

可是查看宋代诗人的诗集就会发现宋人比较喜欢啼饥号寒,尤其是宋代中后期的诗人最喜欢描写自己生活的温饱,对自己衣食不足的生活感慨颇多。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宋诗中这种饥饿感描写的现象是多么的明显:

表1

饥饿饱食全唐诗488602481356全宋诗426659744137833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对唐宋诗中的“饥、饿、饱、食”等几个关键字的检索得出宋诗中这几个关键字的出现数量远远大于唐诗,由于唐宋诗总体数量的不同,全宋诗数量约是全唐诗的五倍,全唐诗“饥”字共出现过488次,5倍的话应该是2440次,但是全宋诗中“饥”字出现了4266次,将近是全唐诗的9倍;全唐诗中“饿”字出现了60次,5倍的话应该是300次,但是全宋诗中“饿”字出现了597次,将近全唐诗的10倍;全唐诗中“饱”字出现了248次,5倍的话应该是1240次,全宋诗中“饱”字出现了4413次,将近是全唐诗的18倍;全唐诗中“食”字出现了1356次,5倍的话应该是6780次,全宋诗中“食”字出现了7833次,将近全唐诗的6倍。这说明,在宋代诗歌中对饥饿感的描写要远远大于唐代诗歌。

二、北宋前期诗歌中的饥饿感

北宋初期的诗歌基本上是延续五代诗风,对唐诗的传承要大于宋诗自身的构建,文学史上把宋代初年的诗歌分为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现在就对其进行分开论述。

(一)白体

宋初诗坛流行模仿白居易闲适诗和唱和诗的创作风气,白体的流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宋初统治者鼓励文官享乐,崇尚清净的黄老思想,在这种环境下乐天知足的白体自然就得到追捧。

下面是对白体的代表诗人进行关键字检索得出的表格。

表2

作者诗总数饥饿饱食宋太宗5521024徐铉4310004李昉951033王禹偁6682171333

从表2可以看到,白体诗中描写饥饿感的几个关键字是非常少的,宋太宗、徐铉、李昉的诗里面这种东西都很少,只有王禹偁稍微多一点。为了有更精准的判断,笔者又对这些关键字的出现频率进行了计算,并作出对比图。

表3

作者饥字频率饿字频率饱字频率食字频率宋太宗0001800003600072徐铉00000093李昉0010500031600316王禹偁00314001050019500494

综合表3、表4可以看出,由于李昉存诗数目较少(尚不足100首),出现这些关键字的偶然性比较大,统计可能看不出规律,其他的诗人存诗都在400首以上,关键字出现频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王禹偁诗中的关键字出现频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诗人。分析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白体诗人中王禹偁所作饥饿感诗比较多。

王禹偁的饥饿感诗大部分都是在贬谪之地所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在谪居地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劣以及精神上的打击让诗人身心俱疲。诗人经常在饥饿中表达做官的不值和对仕途的疲倦,庸庸碌碌就只为谋衣食而奔波,实在是让他对官场富贵失去兴趣:

宦途滋味饱更谙,命薄于人分亦甘。两鬓雪霜为小谏,六街泥雨趁常参。便休禄仕饥寒累,强逐班行面目惭。安得去如种处士,板舆荣侍卧终南。(《再授小谏偶书所怀》)[8]第2册,744

饥饿作为一种负面情绪往往和疾病、贫困相伴相生,在几种消极体验的打击下,诗人往往精神困顿,向往出世:

食贫当岁旱,朝退百端忧。典笏逢休假,焚香愿有秋。病饥浑厌肉,瘦冷未更裘。梦见山村兴,披蓑钓乱流。(《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8]第2册,772

总之,白体诗人总体对饥饿的描述是非常少的。在这些诗人中,王禹偁的饥饿感诗是比较突出的,不仅数量多,思想境界也要高于其他诗人,他对作官为宦的沉痛反思与对贬谪流离的真切感受都使他的饥饿感诗表露出了一种真挚的情怀,其带有饥饿感描写的诗风格平淡质朴,语言成熟流利,对生活场景的描写细致入微,已初步具有了宋诗的特征。

(二)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一般都是僧人和山林的隐逸之士,他们诗的题材以描写隐逸的山野生活为主,风格清丽素净、雅致明秀,代表诗人为九僧、潘阆、魏野、林逋、寇准。

林逋、魏野二人不事生产,不受封赏,生计也只能托付于人。潘阆的生计情况据王兆鹏先生《北宋隐士词人潘阆生平考察》一文考证,潘阆曾长期以卖药为生,且行踪遍及大江南北。[9]160寇准官至宰相,一生可谓大富大贵,不存在经济问题。

下面对晚唐体几位代表诗人进行关键字的检索:

表5

诗人诗总数饥饿饱食寇准3022001林逋3280014魏野4005219潘阆911001

为了更精准的看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关键字出现的频率:

表6

诗人饥字频率饿字频率饱字频率食字频率寇准000660000033林逋00000300122魏野0012500050002500225潘阆0011000011

综合表5、表6,我们可以看出,晚唐体的诗人们写饥饿体验的非常少,而且阅读检索出来的他们带这几个关键字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和自己饥饿体验无关的东西。通读这几位诗人的诗集可以发现:诗人们在诗中往往会描写家庭清贫生活,其风格有点类似刘长卿或者贾岛的苦寒,但是不会写自己的饥饿。虽然大多数晚唐体诗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并不喜欢在诗歌中表露自己的饥寒之感。这个流派感觉还是像唐诗。

(三)西昆体

西昆体是北宋前期声势最为浩大的流派,主要以模仿李商隐为主,喜攻七律,风格整饬典丽、秾密华美,是北宋王朝鼎盛时期在文学上的反映。

西昆体诗人很多,成就较高的代表诗人有钱惟演、刘筠、杨亿。下面我们看看这些诗人饥饿感诗的关键字检索结果:

表7

诗人诗总数饥饿饱食钱惟演1061003刘筠1530013杨亿51011218

我们再看看这些字出现的频率,以便于有更直观的认识:

表8

诗人饥字频率饿字频率饱字频率食字频率钱惟演000940000283刘筠000006500196杨亿000200020003900353

从表7、表8可以看出西昆体的饥饿描写是非常少,钱惟演、刘筠的诗都是在100首左右,数量很少,所以出现一两次饥饿感的关键字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杨亿这几个关键字稍微要比前面两人多一点,但是杨亿的诗有500多首,因此算下来平均出现的概率也很低。通读这些诗人的诗集,可以发现很少有描写日常生活中饥饿的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西昆体也是很少写饥饿感的。

西昆体诗人基本上都是宫廷诗人,宋初的文官收入比较低。北宋初年沿用五代俸禄制度,宋初官员除正俸外没有其他补贴,而俸禄名义上有唐代的一半,实际到官员手里要大打折扣。

西昆体诗人是一群高高在上的知识份子,他们的诗歌追求是浓厚的贵族情调和精英意识,这群人往往都是少年得志、学力精深、又博览群书,他们的诗歌追求的是一种“阳春白雪”似的才学展示,根本不可能写些“粗鄙”的饥饿寒冷。以杨亿为例子,他的诗作中对饥饿的描写不多,现在举几首他仅有的饥饿感诗来分析:

春闱犹隔闰,逆旅苦栖遑。忽尔游分陜,飘然出大梁。食贫忧桂玉,策蹇冐风霜。杏苑归期近,棠郊去路长。幕中逢旧友,岁晚在他乡。鸡黍且相对,休嗟髩发苍。(《章频得解后之陜府谒严洪二从事》)[8]第3册,1351

这首诗对饥饿的描写是点到为止的,“食贫忧桂玉”,就是简简单单的一笔带过,由生活成本高、饮食缺乏提升到人生忧虑,并转而言“策蹇冒风霜”的漂泊,重点落到流落他乡的惆怅苦闷,“幕中逢旧友,岁晚在他乡”。

名园甲第接康衢,国典新成下直初。庭竹碧鲜吟不足,盘飱方丈食无余。炉中九转神仙药,案上百函亲故书。仍说颜回今饮酒,秋来宁遣宴游疏。(《次韵和阁长修书毕退朝下直寄诸学士之什》)[8](第3册,1350)

“庭竹碧鲜吟不足,盘飱方丈食无余”,这句贴切的道出自己食材不足的苦衷,表明了自己的艰苦的生活条件。

通过以上的这些诗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昆体诗人对饥饿的描写也是相当之少,一些勉强写到生活状态的诗在整部诗集中也是寥寥无几。

根据对北宋前期几个主要的诗歌流派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北宋前期的诗歌并没有重视对饥饿感的描写。

三、 北宋中后期诗歌中的饥饿感

(一)北宋中期

北宋中期是宋调形成阶段,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使得宋诗更具有社会关怀的内容,而梅尧臣、苏舜钦更被视为是宋诗的开山鼻祖。从这个时期开始,诗人作品中的饥饿感开始慢慢增加,现在我们看看这一时期代表作家的关键字检索结果:

表9

作者诗总数饥饿饱食欧阳修9542222844梅尧臣293369954182苏舜钦23684917

因为这几位诗人的诗歌总数都不一致,因此笔者又计算了这些关键字在总集中出现的频率:

表10

作者饥字频率饿字频率饱字频率食字频率欧阳修00231000210029400461梅尧臣00235000310018400621苏舜钦00339001690038100720

从表9中可以看出,北宋中期代表诗人作品里饥饿感关键字出现的绝对值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表10的频率与北宋前期对比也有明显上升。这说明,这个时期诗歌中的饥饿感已经开始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了。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时期的代表诗人作品中的饥饿感:

1.欧阳修

欧阳修官至宰相,生活水平应该不会低,他的作品里有少量的描写饥饿,更多的是一种居安思危。

年丰千里无夜警,吏退一室焚清香。青春固非老者事,白日自为闲人长。禄厚岂惟惭饱食,俸余仍足买轻装。君恩天地不违物,归去行歌颍水傍。(《青州书事》)[8]第6册,3722

这首诗写的是对自己富裕生活的满足感,在对衣食俸禄感到欣慰的同时他还不忘对君主感恩戴德,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宁伤桃李花,无损杞与菊。杞菊吾所嗜,惟恐食不足。花开少年事,不入老夫目。老夫无远虑,所急在口腹。风晴日暖雪初销,踏泥自采篱边绿。(《二月雪》)[8]第6册,3655

这首诗赞美了杞菊的实用质朴,“老夫无远虑,所急在口腹”这话比较直接,宋诗的直露平淡生活化等特点都显露无疑,“风晴日暖雪初销,踏泥自采篱边绿”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梅尧臣

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鼻祖,他对生活题材的开拓是宋诗的一大尝试,他个性开朗,经常在大快朵颐后描写自己的饥饿感。

世羞食荠贫,食荠我所甘。适见采荠人,自出国门南。土蠹瘦铁刀,霜乱青竹篮。携持入冻池,挑以根叶参。手龟不自饱,食此尚可惭。肥羔朱尾鱼,腥羶徒尔贪。(《食荠》)[8]第5册,2931

荠是普通蔬菜,饿了靠它是“不自饱”的。但吃荠已不容易了,而若想羔、鱼等食物就更属于贪了。这种虽贫而自足的心态是在饥饿下的反思,饥饿引起了诗人的道德的反思。

他还在《泰州王学士寄车螯蛤蜊》、《次韵永叔二月雪》等诗中详细描写了食材的味道,“甘鲜虽所嗜,易饫亦莫问”[8]第5册,3166、“杞菊嫩且甘,岂不饱我腹”[8]5册,3336等句子将饥饿渲染得很强烈。

3.苏舜钦

苏舜钦存诗比较少,通过阅读他的诗集发现出现饥饿感那几个关键字的诗都不是写他自己的饥饿体验,因此这里不予详细介绍。

(二)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是宋调大变唐音的时候,黄庭坚开创了具有独特宋代特色的江西诗派,苏轼是宋诗的集大成者。笔者对当时活跃在元祐诗坛的代表性作家苏轼和苏门诗人进行了关键字统计,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结果:

表11可以看出此时的关键字出现次数比前面时期多很多,再看看关键字出现频率表:

同时为了观察饥饿感这一现象在整个北宋的发展趋势,笔者综合北宋前期和中后期的数据又制作了折线图:

表11

诗人诗总数饥饿饱食苏轼2700106678172苏辙185467472204张耒230086698152秦观469100422晁补之6511801446黄庭坚220444953159陈师道7161421923李廌4361321118

表12

诗人饥字频率饿字频率饱字频率食字频率苏轼00393000220028900637苏辙003610002200388011张耒00374000260042600661秦观0021300008500469晁补之0027700021500707黄庭坚00200041002400721陈师道00196000280026500321李廌00298000460025200413

图1 北宋饥饿感变化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饿”字在古代诗歌中用的比较少所以频率没什么变化外,其他几个关键字出现频率都在一路增长并且在北宋后期达到顶峰。“饥”字由一开始的零点零零几上升到中期的0.03和0.02,到北宋后期苏轼和张耒时概率增长到接近0.04;“饿”字在“宋初三体”作品中的多次零出现,中期上升为0.002和0.003,后期仍然保持这个频率;“饱”字在北宋前期代表作家诗歌中出现频率经常是零或者零点零零几,中期上升到了0.02和0.03,到后期张耒时已经上升到了0.04;“食”字出现频率的上升最有渐变性,从一开始的0.007一路上升到后期的0.11。这说明,北宋中期诗人已经开始关注自身的物质生存状态,诗歌中的饥饿感已经开始增加了,到北宋后期大规模的饥饿感描写已经成为诗坛的显著现象。

下面就简略看看这一时期诗坛主要作家的饥饿感诗:

1.苏轼

苏轼在贬谪期间物质生活条件恶劣,缺衣少食的环境下他写了很多描写饥饿感的诗。他谪居黄州时作过《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此诗描写了自己在旅店过夜半夜饥肠辘辘肚子叫的事情,“夜来饥肠如转雷,旅愁非酒不可开”。[10]1121

当他贬谪到海南时,生活极为困苦,作了大量的饥饿感诗,现举例两首: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10]2628

这也是一首日常生活中的戏作,描写了诗人晚上吃烧芋时饥肠辘辘的感觉。诗人借用《唐书》记载的懒残和尚烧芋给李泌吃的故事,对自己的境况做了一番自嘲。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纵笔三首》)[10]2327

儋州地处海南,与大陆相距遥远,物产也极其的匮乏,米面一类的物资都需要靠船从大陆运输过来,如果物资船没有及时赶到,当地的米价就会暴涨,所以才有了“北船不到米如珠”这样的说法。但是诗人在饥饿中并没有忘记人民的情意,而是鼓励他们耕种,并且积极的参与他们的祭灶之日。末句对祭余之食的向往,表达的正是饥饿的生活状态。

2.苏辙

苏辙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既春风得意当过大官,又在绍圣党争期间被一贬再贬流落龙川,但是他的诗作并没有很强的富贵气,反而更多的是对生活悲苦的感叹。

行过石壁尽,夜泊牛口渚。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见我各无言,倚石但箕踞。水寒双胫长,坏袴不蔽股。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夜泊牛口》)[11]2

这首诗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爱与悲悯。在这首诗中饥饿和寒冷密不可分,“冻饥”之下不得不让人体会到生活的辛苦。

上山苦饥渴,中道得寒泉。举瓢石窦响,入口烦痾痊。洑流去不见,落涧声锵然。莫归复相值,相从下平川。(《登嵩山十首-其四》)[11]74

这首诗描写了登山的所见所闻,饥饿在这里做了概念化的处理,并不是主要内容。

3.陈师道

陈师道性格淡泊宁静,只做过小官,家境较为贫困,他的诗作亦表达了生活的窘迫。

十载都城客,孤身冒百艰。一饥非死所,万里有生还。去国吾何意,从人病不间。共看双白鬓,似得半生闲。(《九月十三日出善利门》)[8]第19册,12652

此诗前四句是说在作客都城备尝艰辛,但还没有饿死,于九月十三日活着回到家乡。这首诗回顾了自己的十年都城的艰辛生活,一个“饥”就把生活的艰辛谋食表现的很清楚。

人老时情薄,春深花意微。暄寒南北异,风俗古今违。即事无同异,旁观有是非。食蔬如许瘦,饱肉未须肥。(《晦日》)[8]第19册,12645

这首诗描写了在逆境中对饮食的态度,指出常吃蔬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末二句是俏皮话,意说常食蔬固然让人很瘦,但饱肉也未必能肥。言外谓不应追求饱肉。

4.秦观

秦观存诗总数只有461首,所以他的饥饿感诗总数也不多。秦观的入仕生涯非常坎坷,他个人也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经常感叹自己生活的艰辛。他生活负担沉重,为了生活,他甚至不惜拉下脸皮向人借粮:

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上尚书丈丈》)[8]第18册,12113

这首诗把家境的窘况描写的淋漓尽致。

5.晁补之

晁补之青年时期家境贫寒,二十七岁步入仕途之后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干谒,也一直未能摆脱穷苦的困扰。他存诗只有六百多首,在当时的诗坛算是比较少的,他带有饥饿感的诗也少,但从中可看出一些他生活的状况。

他在《汤村逢陈安性》里说道“我贫无策未容饱,君禄虽微不犹愈”[8]第19册,12834,对自己的贫困无食的状态有所提及,作为对友人的劝慰,他认为有才德的人不应该计较得失。

生业清谈外,浮名痛饮余。谁令力如虎,坐使食无鱼。壁冷犹鸣剑,床空未卷书。呻吟待河润,秋柏只遗墟。(《任承制挽辞刘校勘槩求作》)[8]第19册,12887

这首诗在凄凉无食的状况下对浮名表示了淡然态度,虽然诗人此时家徒四壁但是他还是对自己的才学报有信心的,相信自己一定能脱颖而出。

6.李廌

李廌仕途不顺,一生都是布衣,他存诗亦不多,只有四百多首,因此他带有饥饿描写的诗也少。他在《足亭张康节南亭也台数尺亭在其上》中说道“昔饥止愿饱,既饱思膳羞。昔寒止愿温,既温思狐裘”[8]第20册,13591,认为在平凡生活中表示要满足,饥饿时只想着要吃饱,饱了后又要求美味,他认为这种贪得无厌的态度是不好的,对饥饿的描写其实是为了表明作者勤俭知足的心态。

7.黄庭坚

黄庭坚曾经在诗中写过自己年轻时经常忍饥读书,可见他青年时期经济状况并不是非常好。黄庭坚的诗是典型的宋诗,在题材上有很多对文人生活琐屑的描写,饥饿也是他不回避的。

他在《答永新宗令寄石耳》中说:“饥欲食首山薇,渴欲饮颍川水”[8]第17册,11553,回忆了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最终饿死的故事,表达了自己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决心,后面又描写了自身的食物不足用杞菊来补充食材的事迹。

吾其行乎,道渺渺兮骖弱,石岩岩兮川横。日月兮在上,风吹雨兮昼冥。吾其止乎,曲者如几,直者如矢。我为直兮棘余趾,我为曲兮不如其已。吾耕石田兮为芝,乃三岁兮报我饥。嗣兹穑兮则以稼,从子于耜兮龙眠之下。(《龙眠操三章赠李元中》)[8]第17册,11719

这首诗是黄庭坚赠给他的至交好友李公麟的,这首诗描写了龙眠山庄的隐逸气度,表达了希望和李公麟一起隐居于此的愿望,这里面写到的饥饿是诗人不自觉的流露,是为了反衬耕作可以保证衣食,饥饿成为了隐士清贫的代名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宋中期诗歌中开始出现对饥饿感的描写,但范围不是很大,到了北宋后期诗歌中的饥饿感描写才开始渐渐增多,描写衣食住行的内容也相应增加,后期诗人们更注重对自身生存体验的关注,饥饿感成为宋诗的一个显著特征。饥饿感是宋诗题材向生活方面扩展的表现,是诗歌进一步成熟的标志。中唐至北宋这一时期是唐音向宋调的过渡转变时期,早在杜甫以前诗歌中就出现过饥饿感的描写,但出现得不多。从杜甫、白居易、张籍等人才开始较多的关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诗歌中的饥饿感才开始增多,到北宋大规模的饥饿感描写成为诗坛的显著现象。饥饿感是宋诗不可缺少的一个特质,它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宋诗风格形成的自律性。饥饿感使宋诗呈现出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面貌,为我们从多角度研究宋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1] 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龚斌.论陶渊明〈乞食〉诗——兼评“渊明乞食求仕”说[J].天中学刊,2013(4).

[3]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6] 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 叶烨.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

[8]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 王兆鹏.北宋隐士词人潘阆的传奇人生[C].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0] 苏轼.苏轼诗集[M].王文诰,辑注.孔凡礼,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 苏辙.苏辙集[M].陈宏天,高秀芳,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90.

(责任编辑:王 荻)

"Hunger" in the Poem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U Ya-ping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China )

"hungry people sing of their food, labor songs do" is the theory of poetry, the so-called "food" in addition to food, is referred to as a "Hunger". The song i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after the Tang poetry in the second peak,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em is a typical style of song dynasty. There is a phenomenon long neglect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hunger" described in Song Poetry in Song dynasty. The author, through the complete poems of the Song Dynasty retrieval statistics, found there is lass "hunger" in the early poems of Song Dynasty,and more "Hunger" in the mid and late periods of song poems. "Hunger" allows us to observe the Song poem construc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hunger; statistics; the writer′s material existence

2016-09-05

吴雅萍,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I207

A

1008-2603(2016)06-0100-08

猜你喜欢
宋诗饥饿感关键字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履职尽责求实效 真抓实干勇作为——十个关键字,盘点江苏统战的2021
为啥晚上吃得越多,第二天早上越饿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成功避开“关键字”
“饥饿感”意味着什么
智能垃圾箱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