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智
【摘要】课程改革至今,课堂教学形式从之前的“思维场”、“情感场”、“活动场”转换为“生命发展场”;课堂的价值取向由最开始的“知识课堂”转到后来的“知能课堂”再到现在的“人文课堂”。这样的转变,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显示出人对其自身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理性认识,同时也反映出语文课堂教学声嘶力竭的呐喊,更体现出教育对教育主体、教材和教学观念等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教育对象 鲜活教材 教育传统 教学遗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54-01
语文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语文的性质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建构于语文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培养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对生命的认识、理解、体验,以生命哲学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激励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站在“尊重”的高度,建构语文课堂教学。
一、尊重教育对象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锻造人努力向善的精神品质,唤醒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特别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再强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让语文教师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这一要求表明语文教学必定是语文教师在生命关怀下对学生进行的自我判断、自主负责的实践过程。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源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乌申斯基语)同时,语文课不只是一门“文化知识课程”,更是一门“生命体验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追求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更应追求学生是否有体验意义上的获得。
教师只有真正处理好“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问题,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于创新,语文课才会呈现出真正的语文味。教师要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做起,回到原点看教育,回到本真做教育。
二、尊重鲜活教材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以“语文课标”为依据,向课外阅读辐射;以语文教材为线索,向其他学科辐射;以语文教材为原点,向生活事件辐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应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注重拓展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观念,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教材只不过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的例子”,“教教材”的目的是“教学生生活”,即“生活化”教学理论,“教教材”只是“教生活”的一个起点,一个线索,一种凭借。因此,教师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当然,“信奉而不唯是”——相信教材是教学的很好的载体,不轻易否定,但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遵循而有所立”——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创新。
三、尊重教育传统
回看近几十年来课堂教学评价发展的思路:起初是批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再后来,提倡“启发式”和“问题式”的教学模式,在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最后到今天高唱所谓“双主”原则,再到当下流行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纵观这些模式的改变,所有的后者模式总是在解构前者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不可否认,这一评价理论的演进确实有着极大的进步,但其大都是形成于西方社会长久以来建立的科学分析和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产物。对中国的教育来说,我们不能盲目效仿,应该既追求创新,更尊重传统。
教育的目的首在教化,然后才是知识与工具。传统语文教学注重“文道统一”,提倡“文以载道”。因此,我们不能在教育上盲动,应尊重传统式教育、重视人文、尊师重道。立足语文教育的发展,尊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语文课堂释放出本该属于语文课堂所特有的魅力和活力。如古诗文教学,要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死记硬背固然不好,但课堂上若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
四、尊重教学遗憾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课堂中的遗憾,正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性。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好课“五实”标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好课应该是真实有缺憾的课”。网传某校语文教研组的课堂目标为:“打造零失败的语文课堂”。这严重违背教育的规律。因而我们倡导:让平时的每一堂课,都上成家常课中的精品课!
任何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十全十美作假的可能性就很大。公开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仅仅是再现。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如果公开课要上成没有一点问题的课,那么这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增加了很多心理压力,课前做了大量准备,最后的效果还是出不了“彩”。
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就是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这个过程师生互动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日常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
语文课,要“书声琅琅”,要“得意得言”,要让学生“静心听泉”,要尊重教育对象,尊重鲜活教材,尊重教育传统,尊重教学遗憾,站在“尊重”的高度,建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