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娟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形成综合语言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注重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基于这种新的理念,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工作的研究和实践,着力变单向授课为师生双向有效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也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那么,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怎样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呢?
一、师生有效互动的含义及理解误区
对于师生有效互动的理解,有的英语教师难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这也给我们顺利开展工作造成了一些困扰。比如:
1.过分注重课堂气氛活跃度,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于活跃课堂气氛的考虑,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带来了另一种负面效果,那就是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但是收到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记住了有趣的活动,却对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印象。
2.师生互动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天性使然,自我约束力差,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进行自主学习。有的老师在教学方式上看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难免有放任自流的现象,导致课堂纪律散漫,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3.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互动形式显得单调生硬
教师和学生作为互动的双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表现在学生一方。教师在与不同的学生开展互动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点概面,千篇一律,这样就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感觉乏味,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二、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实施方法
小学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课程,必须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而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就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多多进行听、说、读、写等相关能力的训练。“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命,只有把活动的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构筑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情境,实现师生、生生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互动有效性打好基础
备课工作的细致与否对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对教材的重难点了如指掌,熟悉每一个教学环节,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所了解。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可以对教学过程做一下预演,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全面,这样才能在真正授课时准确把握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如,教授At a Farm,结合课本中出现的动物,我准备了一些动物的图片,并准备了一些动物的头贴,让学生扮演农场的动物,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样就能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于新单词要先熟悉,准确认读。这样在开始互动学习时,学生才不至于一无所知,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2.增强趣味性,调动情绪,为互动有效性创设情境
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开始有一种新奇和兴奋,学习劲头很足,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开展师生互动,就是要制造一个个的兴奋点,让学生都活跃起来。比如,学习时间表达方式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设置各种情境和场景,让学生参与表演。
3.尊重个体差异,全面调动学生,为互动有效性创造学生基础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英语掌握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提问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仅仅是教师与几个学生之间的互动。而衡量师生互动的效果是否有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参与的数量。参与学生的数量越多,互动的范围越广,效果才能最大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在互动时更应该“特殊关照”,从基础的一问一答开始,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师生有效互动的原则
加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到位。
1.指导性原则
强调师生互动,并不是完全“放羊式”教学,而是更加强调这一过程教师的指导技巧和教学艺术,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
2.技巧性原则
师生互动的开展,需要发动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智慧。开展互动时,师生之间的问答也需要很强的技巧,以提问问题为例,问题要开放式,比如提问Is this your pencil?学生的回答无非就是Yes or No,这样不利于互动的开展。再比如提问What are you doing?学生的回答就会丰富许多。
3.延续性原则
师生互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课外同样可以展开,教师巧妙布置作业,一样可以把课内的互动延伸到课外。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加强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江建.什么是真正的师生互动[J].人民教育,200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