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加才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能够实现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目前,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微课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生及教育工作者的欢迎。根据微课的含义、特点,探讨了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希望能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微课;情境;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造成教学和学习环节的脱节,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新的教学标准,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保障教学的质量。微课的运用符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是针对某一部分的重点或者难点设计时间较短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目前国内对于微课程的定义是把微型的教学视频作为载体,关于某一考点或者是教学环节设计的一种新型网络视频课程,实现知识点和教学活动的良好结合。在当前的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录屏式微课”,即以幻灯片为主的讲解载体,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学习。
2.“微课”的特点
首先是课程简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会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也就是说,课程的时间越长,学生的注意力越难以集中,学习的效果越差。而微课的使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微课的一般时长都控制在5分钟以内,时间的简短精练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质量。其次是内容精炼,易于实现。因为微课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5分钟之内,而且关注点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考试中常遇到的考点,所以内容设计上有一定的针对性。选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因为微课所占的空间小、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自主学习,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愿望。最后是时间灵活。微课的使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和安排,掌握的可以跳过,不懂的可以反复观看,自主掌握教学的节奏,实现课堂的调控,对于课堂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微课导入课堂的内容
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与课程的导入分不开,因此课程导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趣味性的、有吸引力的导课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教学任务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微课进行导课时,可以通过视频等手段图文并茂地吸引学生。例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这一章节时,可以在授课之前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再结合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在学习《空城计》这一文章时,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完善,因此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智力的发展。微课主要是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现教学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时,可以播放关于鲁迅先生的介绍和他的事迹,增强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程度,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教学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效果。
3.通过微课来聚焦重难点
因为微课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因此要注重对重点、难点和考点进行解读,帮助学生解决易混淆和易错的疑难,拓展学生的思维,强化记忆的效果,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苏珊的帽子》这一课时,教师要抓住其中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帽子”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善良和关爱。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大致的了解,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4.引导学生进行拓展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促进教学知识的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课通过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例如,在学习《雨巷》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音频播放诗歌的朗诵,引导学生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并相互交流相同感情的诗歌或其他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微课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保证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娜.让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闪光[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1):47-48.
[2]刘彦.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戏剧之家,2015(07):211.
[3]李婵娟.微课点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114-115.
[4]夏天,周绍刚.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69-70.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