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平
摘 要 语文教学应该是富有审美情趣的,只有活跃着审美情趣的语文教学,才能有效或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新课标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1准确把握审美活动的内容
1.1自然美
小语教材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展示优美意境的篇章,艺术地再现了自然风光之美,充满着诗情画意。它们大致可分两类:一是描写未经改造的自然景色,如《草原》的旖旎风光,《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二是描写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色,如《海滨小城》的优雅之美,《荷花》中荷花楚楚动人的丰姿等。当然,也有些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对此,我们应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探究其审美意义。
1.2社会美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正确理解美的实质,感知人物心灵的美。社会美也可以从两方面去把握:一是反映劳动创造美,《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等,这些课文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而且说明劳动和智慧可以美化人生的道理;二是反映人物心灵的美,《黄继光》《钻石》《倔强的小红军》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个高大的审美形象。
1.3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具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暂时还不能把这些美学术语灌输给他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些形式是美的。如《马踏飞燕》中骏马造型之美,《燕子》中活泼可爱机灵的小燕子的美,红花配绿叶,鸟的鸣叫等都是美的。
1.4艺术美
小语教材入选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即使是说明文,也是具有文艺性的科学小品。可以说,每篇课文就是一篇艺术品,而其审美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美、情景美、思想美、结构美。虽然每篇文章的审美因素不一定四者都具备,但至少能发掘其中部分或大部分。在《趵突泉》中这样描写小泉的奇特美丽:“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珍珠……有的……有的……。”语言生动传神、情与景相互交融,充分展示了小泉的秀美。
2深入领悟审美活动的特征
2.1形象性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让儿童感知美的形象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中具体生动的形象,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林海》是一篇经典课文,教学时,教师可运用课件先从线条、色彩、形状、光度等方面欣赏文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致:线条——柔和;形状——高、矮、长、短;色彩——多种绿色;光度——明的、暗的。由此,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图画。进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获得美的感受。
2.2情感性
审美情感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日常情感的净化和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因素入手,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得到情感美的感受。教学《荷花》一文时,在引导学生看图学文中,通过对荷花的色、香、形的感受,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荷花的表象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析、感悟,在理解中移情入境,产生荷花即我,我即荷花的情感,达成物我同一的情感共鸣。
2.3愉悦性
审美活动它是通过各种美的形象、声音、色彩去触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的性情在情感愉悦中受到陶冶和培养。教学时,应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创设美感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想象力,使学生对美的事物充满愉悦。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用赞美的情感朗读课题,激情入境,接着边看图像资料,边听课文录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想象那动静交融、和谐美丽的鸟的天堂的诱人情境,尔后,指导学生带者感情朗读课文,玩味那天堂之乐、之美,语言之妙。学生兴味盎然。
3灵活运用审美活动的方法
3.1形象感知法
在教学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创设美感情境,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审美形象。
(1)动静结合。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图文并茂的,由图画引入课文描绘的情境是常用的手段。在从图到图、从图到文的进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静止的画面,而应恰当地使感知的客体呈运动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激发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采用录像资料(或图片等)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等是常用的方法。
(2)图文互补。小语教材不仅图文并茂,而且图文互补,文字是对图画的生动诠释,图画是对文字的形象再现。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图与文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感知并建立起审美形象。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在感知优美的画面中学文,在学文中欣赏优美的画面,图文交互进行,学生自然为神奇美丽的桂林山水所陶醉,并心向往之。
(3)学导交融。在学习课文时,许多情境是无法直接进入的,而且学生也不能总是用那些都看见的形象来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点拨诱导,共同探究。
3.2入境想象法
审美想象以情感为动力,以形象感知为依托,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对于学生而言,“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中,可通过充分感受作品的线、形、色、音等美的形式,把学生的记忆唤醒,把各种感官激活,帮助学生建立起视觉、听觉表象等,并大胆想象,合理想象,使主观感受飞跃时空界限,从而创造出新的表象。《卢沟桥的狮子》一文,可以说集语言美、情景美、思想美、结构美为一体。然而学文时,没有到过卢沟桥的学生,自然也就不知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了。当读了句子“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时,加上文中的具体描绘,脑子里便会有朦胧的形象,再看一些含彩色插图的录像片,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这个印象就会愈加清晰、具体了。这种积累越多,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发展也就越快。
3.3情感体验法
审美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因素。情感是中介,是推动学生认识形象、理解课文的动力。
(1)美读体验。读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理解课文、体验情感的方法。通过美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可视的图画,使学生借助听觉、视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增强美感。
(2)移情入境。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创设美感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在教学古诗《山行》时,通过以读悟情、以画入境、以评激情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陶冶。
3.4实践探究法
美育心理的最高层次便是创造,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1)“读”中寻美。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适时拓展、延伸,对文中的审美形象进行再创造。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启发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在学生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让学生动手画画:自己心中的家园。学生不仅受到了生动的环保教育,而且明白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创人类的美好家园。
(2)“写”中求美。习作材料源于生活,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作为农村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指导学生习作表达求真、求美取之不尽的源泉。这里,有两个方面不可忽视:第一,习作内容要放宽,接近儿童生活。鼓励学生自由习作,写放胆文;第二,立足课堂,走向社会、大自然。多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带着情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欣赏,陶冶美的情操。
(3)“行”中创美。引导学生自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并在美的熏陶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己美的形象,成为生活中美的体现者与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鲍济华.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素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2(10).
[2] 聂建平.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义与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