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
摘 要 评价理论属于阐释性研究,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纯理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基础中发展起来的。它是由态度,介入和级差三部分组成,关注的是语篇中的评价资源。评价理论为我们阐释语篇的人际意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本文以评价理论为框架对《孟子—尽心下》语篇进行介入和级差意义上的分析,旨在发掘其评价资源及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
关键词 孟子 评价理论 介入 级差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弘扬儒家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自从《孟子》编撰成书以来,无数学者从文本考证,文字训诂,政治,哲学,教学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外语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研究译本及其译者。另外一些研究是从概念隐喻的框架下进行的。目前以评价理论视角研究《孟子》的为数不多。
评价理论是对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关注的是语篇中可协商的态度资源,属于赋值语义研究。是对人际意义研究的新突破,为我们更好地阐释语篇中的人际意义提供一个新的理想的理论框架。《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充满了孟子及其弟子对仁政、为学、为教等的态度和评价。因此,评价理论就成为解读《孟子》评价意义的的理想理论框架。
《孟子》总共有七篇共十四章,本论文选取《孟子》一书中作为全书总结的精华部分——第十四章作为语料然后运用检索工具Antconc对评价资源的分布做了细致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以评价理论为框架主要从介入和级差两个方面对《孟子-尽心下》进行分析,旨在发掘其评价资源及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
1评价理论及其发展
评价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中学和其它场所语文水平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项研究是“写得得体”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该研究是由马丁教授指导,后来与其同事一起将该研究发展成为评价系统。它是以韩礼德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的研究中新词汇语法框架的扩充和完善。该理论关注的是语篇中的评价资源,是对赋值语义的研究 。它研究、描述、解释在语篇中作者如何使用语言开展评价、态度定位、建构语篇角色和协调人际关系。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语篇是承载思想的有机整体。而评价理论的构建不仅是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的需要,其实也是该理论语篇分析取向的需要。
2《孟子—尽心下》的评价意义分析
2.1介入系统
介入指的是语言学意义上态度的介入。根据马丁的理论,介入系统分为自言和借言两部分。也就是说,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态度过程的时候,要么是直接陈述;要么就是假借别人的观点、思想和立场来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借言分为话语收缩和话语扩展。话语收缩又具体为否认和宣称。话语扩展具体为引发和摘引。
经统计,语篇中话语收缩资源占多数,达74.2%,话语扩展占少数达25.8%。孟子为了把更多的读者团结到所提倡的积极的共同体中,将自己的主张置于多声背景下,利用话语收缩资源压制或排除不同的声音,使自己的主张更加可靠和接受,例如: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章句下,14.34)例句中共有五处表示否定的词,属于话语收缩资源。标志性词分别是“勿”、“弗”、和“不”。这些标志性否定词显示出其所在的句子在语篇中的对话性。从话语表面来看,这是一种否定表达,但实际上是孟子对持“说大人,则藐之,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为也”的观点的排斥。孟子用否定的表达肯定了自己的观点,排斥了其它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意见得到统一。
表1:《孟子—尽心下》介入资源的统计
为了使自己的姿态更加开放,不完全一家之言,则使用话语扩展,使自己的主张更加可靠,更易于读者接受。例如: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仪,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尽心章句下,14.12)例句中“则”属于条件从句标志词,孟子使用“则”条件从句,激发了这一可能的声音“信仁贤了,国家就不会空虚,有礼仪,上下就不会乱,有政事,财用就不会不足。”这一可能的观点。此例句属于话语扩展的引发资源,由条件从句的标志词“则”实现。语篇中孟子还利用摘引资源引进与自己观点相符的话语增强自己话语的说服力。例如: 貉稽曰 :“稽大不理于口。”孟子曰 :“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尽心章句下,14.19)
2.2 级差系统
级差系统是对态度介入程度强弱或者是数量大小的分级资源。包括语势和聚焦两个子系统。语势又分为强势和弱势,聚焦是把不能分级的态度范畴分级,分为明显和模糊。
表2: 语篇中级差资源的分布统计
统计显示语篇中语势资源分布多于聚焦资源,另外,强势的级差资源分布多于弱势级差资源。在级差资源中,强势和明显聚焦的运用,有效地扩大了孟子及其弟子的声音,增强了他们的态度,因此对话更具有说服力。语篇中强势语势资源通常借助叠音,加强性副词,隐喻等来实现。语篇中聚焦资源通常是借助副词“皆”,“尽”。例如: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尽心章句下,14.20)叠音词“昭昭”和“昏昏”属于语势范畴资源,加强了孟子对今昔教育状况以及对施行不同教育制度的贤者的态度。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章句下,14.3)例句中强度副词“皆”,“尽”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话语中命题的范畴,通过运用明显聚焦的介入资源,增强了孟子对读书的态度,有效的放大了自己关于“不要完全相信书本”观点的声音。从而团结和说服更多读者到自己的价值团体中。
3结语
本文介绍了评价理论及其发展,以《孟子—尽心下》为语料,以评价理论为框架,对语篇中介入资源和级差资源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孟子及其弟子善于运用介入及级差资源,通过压缩性多话资源,压制或排除其他不同的声音,以使自己的主张更加可接受,可靠,更加具有说服力。另外,通过运用对话性扩张资源,以开放的姿态承认其它观点的存在,使更多的读者参与到对话中,说服并团结更多的读者到所提倡的社会价值团体中,特别是孟子及其弟子提倡的仁政价值观。在级差资源中,强势和明显聚焦的运用,有效的扩大了孟子及其弟子的声音,增强了他们的态度,因此对话更具有说服力。
挖掘《孟子—尽心下》中的评价资源并探讨分析其中的评价意义,扩大了评价理论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同时为语篇分析和古汉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2] Martin.J.R.&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 [M].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2003.
[3]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进展[J].外国语,2001 (6).
[4] 焦循(清).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 刘立华.评价理论及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 杨伯峻(今译),赵甄陶,张文庭,周定之(英译).孟子[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