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考试与学生历史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

2016-03-14 09:36李文杰
考试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李文杰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传播一种于己、于人、于社会、于世界的正能量,这一点与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谓契合完美。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历史考试 历史写作

有位老师曾这样总结:“中学历史教学不是历史研究,是以历史知识为教学载体的对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培育。”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换言之,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传播一种于己、于人、于社会、于世界的正能量。这一点与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可谓契合完美。

那么,中学历史教师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看起来颇为崇高的目的呢?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每所学校、每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贯彻新的课程理念,避免教师“一言堂”现象的出现,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然而太多新课改历史课堂都是采取让学生“讨论”和“说”的方式,看似热闹,实则很多课堂活动都流于形式。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写”呢?让学生静下心写,在安静的环境下更有助于学生思考的深入和思维的清晰,而且拿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写,这强迫教师压缩自己的讲解时间,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历史写作这块究竟该怎样操作,学生距离参加全国性的历史写作大赛有多远呢,下面与各位同仁作探讨。

首先要说的是历史写作不同于文学写作,文学作品无论风格、题材怎样,它都可以有太多虚构、加工、夸张、想象的因素,而历史写作,无论是论文还是非论文则必须做到尊重事实、态度严谨,无限度地接近、再现真实。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文学作品可以无病呻吟,但是历史写作必须体现思维与智慧、逻辑与严密。在历年高考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文采飞扬,却没有实质内容,更别提观点鲜明,史论结合,思路开阔,语言严谨。

应试历史论文的写作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确定论文观点,不能模糊,尽量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观点;(2)确立标题,要新颖,简洁,对所写文章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3)组织材料,充分使用自己熟知的、真实的、准确的材料,要精,注意和所给材料有相似之处;(4)提笔撰写,要史论结合,使用历史术语,避免个人情绪化的语言,层次分明,字迹工整。

其次,应该看到仅仅为了考试而让学生写作,此乃目光短浅之表现。学生历史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历史学习和历史考试而言更起到“反哺”的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考虑文章的“新”和“奇”,这就要求他们有创意,创意的挖掘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更多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课本上单薄的历史脉络变成了厚重的历史空间.

关于论文写作,前面提到了几点,但具体针对的是应试历史小论文,下面要谈的是平日教学里的论文写作。

教师要尽量选用恰当的史料,少而精,但是不能回避难点,比如部分理论性太强,就不让学生写,这肯定不行。笔者在上学期讲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时,就引导学生围绕“土地”问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当时是印发一些史料,范围给的比较宽泛,就实际效果看,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文章标题太大,而文章内容太单薄,很难做到史论结合。但是,我们能看到,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有的学生对中国古代的土地问题进行提纲挈领的阐述,也有的学生则是思考了当下的农村土地经营,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历史的非论文写作,也要分清情况,比如对乡土历史和家族历史的撰写,这就不能有任何虚构的成分,但是也不排除有抒情的段落和心灵的感悟、个人观点、家族历史和乡土历史相关文章的撰写,还是不要干巴巴地好,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叙述,最好能生动起来,这样写者爱写,读者爱读,这样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

“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叔本华),无论怎样的历史写作形式,首先要震撼作者自己的心才能震撼别人。在震撼的过程中,与历史面对面,感知有血有肉的历史,学生才能从更高的层次、更多的视角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历史考试,历史教学改革也会因此有所突破。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