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镇迭石龙小学 赖玉英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激发学生动手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搭一搭(一)”(认识余数)一课中,我是从以下的操作思路来组织教学的。
课的伊始,我在让学生仔细观察了正方形的结构,明白了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根小棒能搭一个正方形。所以在新知探究的第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动脑思考“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这个问题,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动手,实际搭一搭,边搭边思考搭的过程。
通过搭正方形的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验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如果分到最后有剩余且不够再分一次,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也为下面的继续操作活动埋下伏笔。
学生会发现:13根小棒在搭完3个完整的正方形后,会有剩余的小棒。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余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余数?什么情况下会没有余数?13根小棒能搭3个正方形还剩下1根,14根小棒搭正方形是什么情况呢?15根小棒的情况呢?16根呢?……20根呢?并引导学生重点思考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列除法算式怎么列?
当学生充分调动头脑思考这一系列问题时,他们就被激发了求知欲,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就会想要亲自尝试动手去操作探索,想要将自己的思维与动手操作结合在一起。
当学生在头脑形成了疑问、产生动力后,就要及时让学生的思考得到验证,引导他们在思考中进行探索。操作活动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小棒搭一搭正方形或者画一画正方形的方法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填下表:
有些学生虽然有想法,但思绪比较混乱。这时,教师的及时指导就非常重要了。比如解决“14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剩几根小棒,除法算式怎么列?”这个问题时,我引导孩子们可以直接搭小棒操作,也可以用画一画正方形的方法去探究,画一条边就相当于用了一根小棒。最后可以得出:14根小棒能搭3个正方形,剩2根小棒。除法算式为:14÷4=3(个)……2(根)。当学生进行表格中一系列搭正方形的操作活动后,再引导学生从刚才的这一系列活动过程及表格中的数据去探究发现,余数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观察思考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而得到:当剩下的小棒不够搭一个正方形时,就会出现余数;当小棒总数是正方形边数的倍数(即4的倍数)时,就没有剩余的小棒,也就是没有余数。余数可能是1、2、3,都比除数4小,所以得到“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那么,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吗?我又将问题抛出引导学生的思考,进而继续通过操作活动来验证此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吗?对于此重点问题,我设计了学生自主验证的操作环节,即学生自己确定小棒的数量,搭一搭三角形或者五边形再一次去感受验证“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有的同学拿了10根小棒来搭三角形,有的拿了7根……都发现:当小棒有剩余时,剩下的根数(余数)都比三角形的边数(除数)3小,即余数可能是1或2,小于3;有的同学拿了12根小棒搭五边形,有的拿了14根……通过操作也发现,剩余的小棒数量比五边形边数5少时就不能再搭一个五边形了。通过再一次的自主搭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也由此体会到在有余数的除法当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给予了他们动手操作探索的时间,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了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各项活动,使学生牢固的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也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所以,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切实的将抽象的内容化为直观的操作,对学生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所以动手操作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数学,玩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