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幼教中心第十一幼儿园 张本菊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公用边和共用部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介绍。
活动来源于幼儿户外活动的建构游戏和套圈游戏。
在建构 “我眼中的小学”时,发现了一条边既属于这个窗户又属于那个窗户,这一发现引起了同伴的兴趣,在整个拼搭图形中寻找到了多条既属于A又属于B的C边。
在套圈游戏中,两位幼儿在一次抛圈套沙包时,重叠套住了2个沙包,这2个沙包到底应该归谁引起了争执?我在一旁观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非常具有探究价值,综上所看所想我设计了“公用边和公用部分”这节活动。
“公用边和公用部分”将数学教育融入幼儿生活,让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理解3个火柴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借助一条公用边后5根火柴棒可以围成2个三角形。套圈游戏则是让幼儿潜移默化的理解共同套住的那一部分是两个人共同拥有的,它叫共用部分。在套圈游戏中幼儿们还正确使用了方位词里外,并理解了计数。《数学核心概念》目标中首要说到的就是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也符合《纲要》中所说,教材应该“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思想。
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让幼儿在玩一玩、想一想、做一做的轻松互动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达到教学目的。
1.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公用边”,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2.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共用部分”来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感和合作游戏的乐趣。
重点:理解公用边和共用部分的含义。学会正确判断物体在圈里的空间位置并计数。
难点:能正确运用“公用边和共用部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掌握逆向思维方式。
为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突破重难点,鉴于教材与幼儿的特点,我在设计《公用边和共用部分》这节数学活动,根据需要采用了观察法、操作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公用边和公用部分。
火柴人手7根、贴贴板人手一套。
纸张工作人手一份、棋子若干,呼啦圈若干、水瓶10个。
普米课件。
1.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勾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产生想操作的兴趣。
2.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公用边”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
(4)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语言严谨、言简意赅的对公用边进行了小结后,把问题抛给了幼儿,让幼儿来解决问题,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操作性和参与性。
1.游戏导入
(1)请2个小朋友套圈
(2)在标记图上记录结果,请用数字来填一填
*老师挑战一名幼儿,这个瓶子被我们同时套住了呀,那这个瓶子宝宝该算谁的呢?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导入,给幼儿以直观的感受。认识标记图是整个活动的基础。
(3)白板演示双圈交叉过程(共用部分)
*我们在数绿圈中有几个瓶子宝宝的时候也要把交叉部分的瓶子宝宝也数进去。
我们在数红圈中有几个瓶子的时候也要把交叉部分的瓶子宝宝也数进去,那么这个交叉的部分就叫做“共用部分”
设计意图:直观的游戏操作帮助幼儿学会理解“共用部分”的含义,。这一环节设计了2个圈重叠同时套住一个圆点的情景,为下一个环节“小青蛙站圈圈”作铺垫。
2.幼儿协作,小青蛙站圈
(1)*三只小青蛙要来站着两个圈,她说绿圈里面数出来要有两只小青蛙,红圈里面数出来也要有两只小青蛙,三只小青蛙要怎么站,才能完成妈妈的要求呢?
*那桌面上我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圈圈纸张工作,我们用棋子代表小青蛙来占一占圈,我们找来3个棋子占占看。
*请某一个小朋友到白板上试试看。
设计意图:经验迁移,幼儿运用前一环节学过的内容,来探索解决眼前的问题。
(2)那青蛙妈妈要有5个宝宝,绿圈里站4个,红圈里站2个,怎么站?(请一名幼儿白板操作。)
(3)那青蛙妈妈要有7个宝宝,绿圈里站5个,红圈里站5个,怎么站?(请一名幼儿白板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结合问题、按照语言的指示正确的在纸张工作上摆放棋子(一颗棋子代表一只小青蛙)这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对幼儿具有较大挑战性,是该活动的最大难点。
3.合作游戏站圈乐
(1)每4个人一组,4个人站两个圈。(试一试,有几种方法?)
(2)看标记站圈。
*每4个人一组,绿圈2人,红圈3人;
*每4个人一组,绿圈2人,红圈4人。
设计意图:幼儿根据简单的示意图,有商量的完成任务,每个幼儿运用到了刚习得的经验合作思考与操作,达到巩固经验、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