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2016-03-14 20:08新疆库尔勒市巴州二中周小燕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9期
关键词:斑羚于勒法制

新疆库尔勒市巴州二中 周小燕

近年来中学生犯罪案件比例不断升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也从侧面显示出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抓住契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由于语文学科在教材编排上接近生活的特点,语文课易于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以此来引导青少年加强对外界不良风气的抵制。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渗透法制教育呢?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自然渗透

语文课毕竟不是法制课,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是直接的、单刀直入的、说教式的,而应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时,要从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延伸,使学生既能较好地学到本学科的知识,又可以受到法制教育。教师不能为法制教育而置语文教材于不顾,“挂羊头卖狗肉”,牵强附会,主次颠倒。比如我在《斑羚飞渡》这一课中渗透法制教育渗透较为成功,基本做到了和教学内容自然地融为一体。在体验反思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为什么经常会有斑羚飞渡的悲壮之举?”这一问题,学生都会想到利益需求这一答案。由利益驱使这一点出发,我顺势提出“斑羚身上有哪些人类认为有利可图的地方?”这一问题,学生多回答皮毛很有价值,此时再放斑羚简介的幻灯片(这一环节通常出现在课堂刚开始部分),并把斑羚可利用价值的文字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些信息标成了醒目的红色字体,学生对保护斑羚这种野生动物就有了自然而直观的认识。法制教育渗透过渡非常自然,不露痕迹。之后我又出示了一些滥杀野生动物的图片,放了电影《可可西里》开头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保护羚羊的工作人员被偷猎者杀害了。保护者和偷猎者之间的角力一直都存在着,这给学生震撼很大。视频也能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我想学生对保护动物的认识肯定加深了。我想今后步入社会的部分学生,对于保护动物,不会再仅仅停留于口号上,也许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保护动物的理念。通过图片、视频与文字的渗透,学生在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的理解。当然,也不乏一些老师为了渗透法制教育而讲法律,那会显得生硬,破坏语文的美感。

2.讲究目的性

教学是一项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语文教学除了知识功用与审美功用外,还兼有“文以载道”的功能。虽然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但通常语文教师在教学目的上只注重情感的陶冶,忽视了其在法制方面的教育作用,致使语文课中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选中一些篇目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自然会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当然,不可能每一篇课文都能找到合适的法制教育渗透契机,篇篇文章生拉硬拽地进行法制教育,只会破坏文章的美感,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一册书中能选出五六篇渗透法制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触动即可。我的同事老师在上《散步》一课时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她在总结“孝顺”这一主题时以一句“文中的子女都表现得非常孝顺,可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这样做。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为过渡,引出一个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案例,分析之后再让学生反思自己应当怎样孝顺父母,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适时进行了法制教育。当然,渗透法制教育时不能花太多时间大讲特讲法律,否则语文课就会不伦不类。当老师们能在教学中长期有意识的渗透法制教育时,那么,课堂渗透法制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学生一方面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有着很强的叛逆心理。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照本宣科地讲读抽象的法律条文,那样会显得枯燥无味,而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未能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因此要开展法制教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并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与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叠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的达成。如语文组在学科教研活动时,有老师提到了《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法制渗透教育,我感觉很有新意。于勒的兄嫂对于勒态度的反复无常,起因是于勒占用其兄嫂的遗产,作为拓展延伸她在临下课时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已经出嫁的女儿能否继承父母的遗产”,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不能。于是她便把这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查资料、向父母请教。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去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这种学生自主的、探究的学习方式非常自然,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当然,通过我校语文组已经上过的十几节渗透法制教育的语文课来看,做到以上三点有一定难度。渗透法制教育时若把握不好时机,则容易产生生硬、突兀感,比如《故乡》一文中若渗透诽谤法就有些过于牵强,与文章主旨相去甚远。当然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积极思考,充分、合理、自然地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猜你喜欢
斑羚于勒法制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