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张文强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从目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看,还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偏颇,敬业精神不强、职业认同感低,育人意识淡薄、师表意识欠缺,学术风气浮躁、学术道德滑坡,功利思想严重、协作精神缺乏等问题。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需要从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和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和完善师德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前沿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三观”的养成,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的主流是好的,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教书育人,尽心尽力地为祖国培养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一)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偏颇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的精神之钙。在当前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剧烈震荡中,一些消极的思想和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教师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导致少数教师不重视业务,不主动关心政治与社会,不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理论素养不高,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以致理想信念淡化和模糊;有的教师对教书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做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有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学术讲座中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非理性地散布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符的观点,或随意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一些不够客观或偏执的言论,在学生中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二)敬业精神不强,职业认同感低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应崇尚学术,淡泊名利,做学术道德的实践者、模范从教的执行者、师爱育人的开拓者。但是,有些高校教师受世俗观念的影响,价值趋向的功利性日趋增强,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仅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去奋斗。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愿意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不注重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存在着消极应付的思想;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钻研教材,不更新知识,教案一成不变,课件长期不予更新;有的上课照本宣科,只满足于完成任务,不注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热衷于校外兼职,把校内教学工作当成了辅业。
(三)育人意识淡薄,师表意识欠缺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人格、举止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教师本应努力塑造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良好形象,然而一些高校教师却育人意识淡薄,自身修养较差。有的教师不能自觉地将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只注重传授知识,不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有的教师只顾教书,不注重育人,对学生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听小说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听之任之;有的教师不注重师表形象,穿着随便,谈吐随意;有的教师纪律松弛,存在不按时上下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学术风气浮躁,学术道德滑坡
高校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崇尚学术、献身科学、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理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但是有些教师在这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问题。有的在学术研究中急功近利,敷衍了事,弄虚作假,伪造数据,甚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有的学风浮躁,不刻苦钻研,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中弄虚作假,为个人谋取私利;有的将学生的学术成果据为己有,甚至有的以钱物换取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些不科学、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做法不仅助长学术研究的歪风,而且严重影响着学生学术品格的塑造。
(五)功利思想严重,协作精神缺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部分教师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偏差,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减退了,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不再是热爱的态度,而是更多地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有的教师不甘于清贫和寂寞,为了追求一些名利,应付本职,热衷在外兼职;有的教师缺乏团队意识,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注重团队成员共同发展,缺乏集体意识;有的专业课教师不注重与学生及工作人员配合和协作,不能形成育人的合力。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变化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也有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乏力造成的影响,还有教师本人不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带来的直接影响,具体如下:
(一)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开放、民主、平等、竞争、效率等现代意识,这些都对高校教师传统的道德观念带来冲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使少数教师经不住利益诱惑而迷失方向,导致高校教师出现思想境界滑坡、价值追求异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二是社会转型期多元多变的思想文化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当前,经济社会急剧变革,旧的传统观念不断遭到质疑和否定,新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渐生成,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出现许多新变化,使人们产生多种迷失和困惑,作为社会成员的高校教师,必然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社会思潮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成强势冲击,对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二)高校师德建设乏力的影响
一是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措施有限。尽管一些学校意识到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往往是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还有一些学校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师德规范,但由于内容过于笼统而不够具体,方式方法落后,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与约束,师德建设在实践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师德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合力。一些学校师德教育、考评、监督、奖惩制度不够完善或流于形式,导致师德建设缺乏应有的科学性、连续性和规范性。三是学校对老师的管理不到位和政策导向不力[2]。在教师的培训中,重业务素质的提高,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在教学管理上,工作主要体现在课时分配、上下课控制、教师的工作量核算等方面,而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涉及的较少;在教师职称评审、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侧重于科研成果、课时数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没有明确要求,无形中使教师偏重业务和科研,忽视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三)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是部分教师对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自我修养提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使他们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目前大部分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还要面临个人发展和家务劳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往往疲于应付各种显性任务,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出现了思想滑坡、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三是教师物质待遇相对较差,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尽管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是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收入的差距导致了心理的失衡、思想的困惑和价值的迷茫,进而出现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创新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
一是加强培训,将师德教育贯穿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将师德教育作为新进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新进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规,使青年教师提高对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引导他们认真履行教师的义务,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养成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安贫乐教的优秀品质。二是将师德教育作为优秀教师团队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培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三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3]。因此,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多变的思想文化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要教育引导高校教师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四是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通过体验式政治理论学习,激发教师自教自律的内在动力。近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对高层次人才的思想状况做了一个调查,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76.1%的样本认为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但仍很需要政治理论教育;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30.3%的样本比较欢迎“社会调查”,27.4%的样本比较欢迎“参加与访问”,26.9%的样本比较欢迎“报告或讲座”。因此,应鼓励教师参与调研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体验式的政治理论学习中,获得内在价值的共鸣,以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二)加强师德宣传,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需要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的支持。一是从社会层面上,国家应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教师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相关待遇,对教师的创造给予充分的认可,对教师的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使教师能够从劳动中产生荣誉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2015年河南省举行的首届“河南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在全省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主旋律。二是从学校层面上,学校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将培育优良师德师风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挖掘、选树教师身边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同时,高校要营造健康的传媒环境,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崇尚师德的舆论氛围和环境。
(三)加强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对教师的考核,不能只强调其学术科研成果,也需将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动态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学校要制定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测评标准和测评办法,建立个人、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多方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4]。在考核的过程中要细化考核内容和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形成相应的等次。对于考核优秀的要宣传表扬,对考核不合格的应告知教师本人,并帮助教师找出差距,指出努力的方向。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档案,将教职工受表彰的情况、师德专项考核情况及相关资料整理归档。并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四)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
一是构建院(系)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通过院(系)领导听课或调研、教学督导组随机听课、学术委员会对教师学术行为的评价、教师之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测、学生家长的反映等途径及时把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二是在校园网上建立“师德监督网站”,对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监督和评价,督促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做学生言行的楷模。三是对党员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要用党的纪律约束他们的行为。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四是通过教育使教师由职业道德的他律转化为职业道德的自律,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职业行为准则,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守师德。
(五)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提高师德水平
有效的师德激励机制可以促使教师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社会、学校所倡导的趋于一致,并调动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5]。建立师德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晋级晋职、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及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的重要依据。在一年一度的“三育人”评选时,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大力褒奖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在学校倡导尊师重教的好风尚。二是重视情感奖励机制。关心教师的发展,要求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多交流、多沟通,主动了解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多做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的好事、实事,在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三是建立公平激励机制。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人,会将自己对工作的付出和所得与他人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他们不仅与本校的教师进行比较,同时也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比较中如果感到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参照物的投入所得差不多,会觉得相对公平,心情会舒畅,工作的积极性会较高。如果在比较中产生不公平感,他们会产生低落情绪,进而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教育质量。如目前高校中一些教师出现的在外兼职等现象,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建立标准严格、程序合理、竞争公平的激励机制,使广大教师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快乐地工作,并做出成绩。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1).
[2]李清雁.师德建设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92—95.
[3]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0(1).
[4]任容华.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机制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89.
[5]姜艳华.论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界,2007,(10):160—161.
责任编辑宋淑芳
G64
A
1007-905X(2016)02-0119-04
2016-01-10
2015年度郑州市第三批科技计划项目(153PRKXF236)
张文强,女,河南信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