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山,王 斌,叶 绿,卜 姝
●运动心理学●
运动员感恩的价值及其培养策略分析
董良山,王斌,叶绿,卜姝
运动员感恩教育是指运动队的管理者或者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一定的感恩氛围,激发和引导运动员对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价值认同,并付诸实践的道德教育过程。运动员感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加运动员的心理应对资源;促进运动员行为的积极变化;建立和维持运动员的人际关系网络。对运动员进行感恩教育的培养策略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创新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感恩认知和行为。
运动员;感恩;价值;培养策略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进步所产生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础。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感恩逐渐成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关注核心,感恩更是当前运动员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在运动领域中,从运动员职业生涯开始到结束,有太多的人和事与感恩息息相关,例如教练对运动员悉心的帮助与指导,后勤人员的无私奉献,运动员彼此之间的互助与关爱,等等。运动员在获得成功的时候,理应对所有支持者和付出者表达感谢之情。伴随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作为体育事业的核心主体,培养运动员健全的人格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而感恩正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运动员获奖后的感恩言行对社会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他们的感恩举动必然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引领社会风尚,带动更多的人用感恩的心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因此,在运动领域中探讨运动员的感恩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国内外运动员感恩的价值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提出感恩的培养策略,为后续运动员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出参考性意见,进一步推进运动员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
1.1感恩的定义
感恩 (gratitude)一词起源于拉丁文 “gratia”,它是恩典(grace)、感谢(gratefulness)和恩赐(graciousness)这几个词的变形,根据其拉丁文来源,这个词有“友善、慷慨、礼物、给予和接受之美”的意思[1]。《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为: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Emmons从认知的角度对感恩进行定义,感恩是对他人行为的感谢和感激[2]。张利燕和侯小花(2010)对感恩的概念进行梳理后认为,感恩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3]。何安明和刘华山从我国的文化背景出发,结合国外的研究,认为感恩是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的恩惠或帮助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特质,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积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格特质[4]。因此,不论是社会文化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1.2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就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创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对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价值认同,并付诸实践的道德教育过程[5]。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感恩的认知、感恩的情感和感恩的实践三个方面。感恩认知是对施惠者给自身带来的恩惠和便利有了了解和认识并表示认可,即知恩;感恩情感是在感恩认知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即感恩;感恩实践是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一种实践行为,即报恩或施恩。
针对运动员这一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运动员感恩教育是指运动队的管理者或者教练员结合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一定的感恩氛围,激发和引导运动员对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价值认同,并付诸实践的道德教育过程。
自感恩成为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焦点之后,其产生的积极效应和价值已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同和证实,本文通过对感恩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结合我国运动员的特点,认为感恩的积极效应主要有3点:增加运动员的心理应对资源;促进运动员行为的积极变化;建立和维持运动员的人际关系网络。
2.1增加运动员的心理应对资源
近来的研究发现,感恩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而且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主观幸福感,消除负向情绪所引发的不利影响,建立和维持运动员的心理应对资源。Weiner认为感恩的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将获得的积极正面结果,归因于外界因素所致[6]。McCullough,Tsang和Emmons等根据Weiner的论点,推论感恩的人倾向于把自己获得的积极结果归因于他人努力,而非一己之力,高感恩倾向的个体会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包括生活本身)看作是一种恩赐[7]。另外,Watkins也同样指出,个体长久以往会容易习惯目前状态的满意程度,即惯性定律(the law of habituation),然而感恩可以使人有意识地数算自己有多幸运,并藉由抵销惯性定律的结果来感受幸福,从而避免将受惠视为理所当然,也不会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习以为常,从而有助于维持个体快乐及幸福感[8]。
感恩的这种积极的效应在运动领域中同样存在,Chen以309名高中青少年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感恩会通过知觉凝聚力而影响到运动员的幸福感,感恩有助于运动员幸福感的提升,提升运动员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9]。西田文郎通过对运动员进行感恩干预,引导他们在一年之内向10个应当感谢的人表达谢意,实践者在后来的自我报告中都表现出了自我效能感增强、幸福感提升、生活满意度提高等积极的变化[10]。彭秀通过对483名现役运动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感恩、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运动员的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在感恩促进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感恩对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直接的途径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响领悟社会支持这一间接途径来实现的[11]。
2.2促进运动员行为的积极变化
感恩作为一种正向的积极情绪,能够促使感恩者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愿意花时间聚焦于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事物,这种认为世界是美好的知觉能够促使个体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另外,Fredrickson在扩展建构理论中指出,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正向情绪,可以扩展个体思想与行动倾向,然后通过思想与行动的改变建立个人资源。譬如:扩展个体的思维模式,从而增进对压力的应对方式。长此以往,经过感恩引发的这些行为和思维风格会形成习惯,成为持久性的个人资源,以建构和强化社会关系以及友谊关系,最终提升个体的适应能力[12]。感恩的应对理论指出感恩倾向强的个体在面临风险情境时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Wood,Joseph和Linley研究发现,感恩者会使用较积极的应对策略,如:采取积极重评、主动应对及计划等策略来处理问题,而不会采取行为隔离、自我责备、药物使用及否认等消极应对策略来逃避问题[13]。
通过扩展建构理论以及Wood等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感恩可以扩展运动员的思想与行动,建立个人资源;降低消极情绪对运动员的影响,然后透过重新架构负面情绪的记忆,从不顺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从而在逆境中产生保护因子,培养运动员的坚韧性;在面对竞赛压力时能采用积极的策略进行调适与应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2.3建立和维持运动员的人际关系网络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感恩形成于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感恩在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强化物,还是一种传统美德。Shelton认为感恩是无法单独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因为感恩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必须在人际脉络之下方可产生[14]。一方面,感恩可以促使和强化受惠者表达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Algoe,Haidt,&Gable则认为感恩使得受惠者在可能的状况下回报于施恩者,甚至于激发受惠者帮助无关的第三者[15]。此时,表达感恩又会再次强化关系之间的连结与资源的再获得,从而形成一个正增强的回馈圈。
王斌等人以472名现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感恩与运动员投入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感恩、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与运动员投入显著正相关,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在感恩和运动员投入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通过增强运动员的感恩倾向,改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将有助于促进运动员投入,并最终提高运动员成绩[16]。Lambert考察了对关系伙伴表达感恩与个体对伙伴关系的团体优势观念 (团体优势是指个体对伙伴的帮助感到的责任义务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对朋友表达感恩组被试对关系的团体优势观念显著高于控制组,这表明感恩有利于增加个体促进伙伴关系的观念和行为[17]。Chen和Kee分别以169名青少年运动员和265名成年运动员为被试,对运动员感恩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两次横断面研究,最后发现感恩能正向预测其团队满意度[18]。
一旦以感恩为中心的正向回馈圈在运动队中形成,运动队团体成员之间便会互惠互利、互相融入;对于集体生活的运动队来说,因感恩而建立的人际资源网络,不仅有利于改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提高运动员投入,还有利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增加运动员的团队归属感和团体凝聚力。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首先培养的是人,然后才是运动员,才是冠军。我们不但要重视夺取金牌的结果,更要重视夺取金牌的全过程。这个全过程包括体育训练、文化学习、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等过程。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全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19]。面对当前运动员感恩思想观念薄弱,感恩教育缺失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感恩教育环境的营造,感恩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和运动员自身的感恩认知和行为改变三个方面实施感恩教育。
3.1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感恩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必须准确把握感恩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实施的基础,合理的运动队管理是核心,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构建起“家庭、运动队、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才能切实保证感恩教育的顺利进行。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是孩子养成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父母是孩子感恩教育的启蒙老师,并且每个父母的动机和道德观也影响了运动员的价值观,所以感恩教育首先要从家庭教育抓起。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因此,父母对于运动员的感恩教育也要从传统的孝道抓起,如带着子女一起看望老人和长辈,陪老人一起过节等等,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唤起运动员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孝心和爱心,引导运动员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念长辈的关爱之情。
运动队要注重感恩教育与日常管理训练的结合。运动队作为运动员生活和训练的根据地,可以说是感恩教育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因此,感恩教育的实施也必须紧紧围绕运动队的管理来展开。首先,运动队的管理者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运动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之中,通过训练课教学和竞技比赛的安排,营造“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感恩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启发运动员感恩的心灵,引起运动员的感恩共鸣。其次,在生活中,要合理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或者创立“感恩教育周”,积极开展运动员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运动员向亲人、朋友、教练等进行致谢感恩。最后,感恩教育的实施必须紧密结合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状况,立足于社会,选择合适的感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感恩教育。
营造积极的社会感恩教育环境。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对于青少年而言,模仿在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方面颇为重要”[20]。运动队也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何将运动队的感恩教育与社会相接轨,做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才是营造感恩环境的重点。“走出去”就是教练员可以在节假期带领运动员走向社会走进福利院,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成就感和受人感谢的喜悦;还可以组织运动员向贫困山区儿童进行义捐的活动,培养运动员的关爱之心,传递感恩的正能量。“引进来”就是运动队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社会上感恩的模范人物到运动队中进行交流;或者定期播放一些感恩主题的教育视频,互相交流各自的感想,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强化运动员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实践。
3.2创新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更新感恩教育的理念,突破传统感恩教育方式的束缚,借鉴“心理—道德教育”的模式,对运动员进行感恩教育。运动队的道德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宣讲层面,感恩教育会经常出现一种“抓一抓,紧一紧,放一放,松一松”的现象,实际效果不够明显。而“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教育文化与教育实践的土地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也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心育与德育融合的教育模式[21]。如果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道德教育如爱国、敬业等,将会形成一种正向的交互作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运动员的感恩意识、完善运动员的人格。
其次,要拓宽新的教育渠道,引进新的教育方法手段。针对当前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广泛开展,运动队必须积极拓宽新的教育渠道,引进新的信息化教育手段来丰富运动员感恩教育的形式,例如: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的形式对运动员进行感恩教育,激发运动员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定期向运动员推送感恩教育的小故事、微视频等,增加运动员学习的趣味性;在体育信息门户网站设立感恩点赞互评专题,提高运动员感恩的主动性;在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的文化因素,提高运动员学习的拓展性。
最后,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恩情、友情,强调知恩图报,有许多流传千古的感恩佳句,例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在运动员感恩的培养过程积极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感恩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不仅有助于运动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能为感恩的培养提供深厚的土壤。
3.3提升感恩认知和行为
首先,运动员要学会留意自己所拥有的,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当一个人一直注意别人所拥有但自己却没有的,就不可能看到自己有的而心生感激。正所谓知足常乐,嫉妒和羡慕是抑制感恩的因子。要时常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守住道德的底线,抵制住外界诱惑的侵扰[22];要学会在枯燥乏味的训练中找寻生活的乐趣,欣赏身边简单美好的事物,并以新奇的态度来欣赏每天所经历的一切,即使是队友之间一声简单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也能体会到感恩的潜在魅力;最终在感恩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感恩认知。
其次,运动员要经常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体会施恩者的内心情感。运动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要学会将自己所获得的荣誉、成就归因于他人,不能忽略别人对自己的直接帮助和间接贡献。运动员要学会感念父母给予的生命体验和背后的支持;感念教练员的辛劳付出让自己不断成长;感念队友之间的同甘共苦和温暖相伴。总之,登高山之巅,勿忘父母情;入成功之道,切记恩师意。心中常存感恩之心,路才能越走越宽。
最后,运动员要学会珍藏美好,记录感恩并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培养感恩的最佳方式是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提醒自己已拥有的礼物、恩典、好处及所有美好的事物。运动员可以在每天晚上休息之前花5min写感恩日记,记下当天值得感恩的人和事,不必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坚持21天,就会收获一种好的习惯,在回想和记录感恩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的体会到自己所拥有的幸福而心存感恩[23]。研究显示,行为改变常会带动心态的改变。好的意图往往受限于既有的习惯而无法实现,如果只是等待被人感动再采取行动,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行动。因此,重要的是身体力行,感恩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1]Pruyser,P.W.The minister as diagnostician:Personal problems in pastoral perspective[M].Philadelphia:Westminster Press,1976.
[2]Emmons,R.A.,&Kneezel,T.T..Giving thanks:Spiritual and religious correlates of gratitude[J].Journal of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2005,(24):140-148.
[3]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0 (2).
[4]何安明,刘华山.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92-95.
[5]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感恩三维结构理论模型的建构心理研究[J].心理研究2013(3).
[6]Weiner,B.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4).
[7]McCullough,M.E.,Kilpatrick,S.D.,Emmons,R.A.,&Larson,D.B.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 (2).
[8]Watkins,Philip,Grimm,DeanL,Kolts,RussellCountingYour
[10]西田文郎.感恩力[M].傅玉娟,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1]彭秀.运动员感恩、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Fredrickson,B.L.The value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Scientist,2004,91:330-335.
[13]Wood,A.M.,Joseph,S.,&Linley,P.A.Coping style as a psychological resource of grateful people[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7(9).
[14]Shelton,C.M..Morality of the heart:A psychology for the Christian moral life[J].New York:Crossroad,1990.
[15]Algoe,S.,&Haidt,J.,&Gable,S..Beyond reciprocity: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in everyday life[J].Emotion,2008(8).
[16]王斌,叶绿,吴敏,等.感恩对运动员投入的影响: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9).
[17]Lambert,N.M.,Clark,M.S.,Durtschi,J.,Fincham,F.D.,&Graham,S.M.Benefit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Express-ing gratitude to a partner changes one's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
[18]Chen,LH,Kee,YH.Gratitude and adolescent athletes'well-being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8(9).
[19]彭亦兵.优秀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0]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1]袁忠霞,李智水.心理——道德教育与学生现代人格培育[J].教育评论,2013(6).
[22]Galli,G.Field-structures of social virtues:Phenomenology and dynamics of gratitude and wonder[J].Gestalt-Theory,2003(3).
[23]林志哲.从感恩出发——寻找向上提升的力量[J].教育研究学报,2012(1).会科学版),2015(3).
The Value of Athletes Gratitude and Its Cultivating Ways
DONG Liangshan,WANG Bin,YE Lv,BU Shu
Athletes'gratitude education is a moral education process,which is based on the athlet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implemented by the sports team managers or coaches by using certain educational means and methods to create a gratitude atmosphere and to make them understand,realize,appreciate,and return gratitude.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athletes'gratitude are mainly reflected on adding athletes' psychological coping resources,promoting the positive changes of athletes'behavior,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The way to implement the athletes'gratitude educ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creating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gratitude education,innovating the gratitude education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the sports team,and changing the athletes' gratitude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f their own.
athletes;gratitude;value;cultivating ways
G804.8
A
1003-983X(2016)08-0734-04
2016-06-13
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服务项目(2016HT116)
董良山(1991-),男,湖北枣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心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湖北430079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