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斌,刘雪松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浅谈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
单文斌,刘雪松△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预防医学思想,其重在预防,防发病、防传变、防复发。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出发,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预防重点及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防止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发生和传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大学生;心理健康
△通讯作者:刘雪松,Emil:swb128@163.com.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迅速成熟而又充满自我斗争的特殊时期。在此时期大学生心理活动丰富,行为反应强烈,同时面对学业、经济、情感、就业等方面压力,心理疾病极易被诱发,轻者阻碍其自身发展,重者可能对社会带来危害。国内多项研究显示,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休学、退学、辍学的首要因素,且呈上升趋势[1]。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方式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中医学最具特色的“治未病”理论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积极研究“治未病”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将其应用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防止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发生和传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此做一粗浅探讨。
心理健康:主要指具有同情心和爱心,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热爱生活,和睦共处,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2]。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增多,加之其所属群体的特殊性,更使得心理健康问题频发[3]。就当前形势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个人因素
1.1.1校园爱情的困惑
大学校园恋爱是美好而值得憧憬的,许多大学生都希望可以收获一场甜美而浪漫的爱情。但由于大学生价值观、恋爱观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一方面无法承受单相思、失恋之苦而抑郁、消沉,另一方面在恋爱过程中可能出现三角恋、胁迫恋,这些来自情感方面的压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严重地还会诱发突发事件或精神疾病。
1.1.2人际交往的困惑
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内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学生与老师间的交往,但因交往人群密集,其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也较为复杂。一方面,大学生个性突出,地域、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生活矛盾,也有部分学生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而苦恼;另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可能因性格和交往技巧而产生亲疏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以上两方面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1.3比较心理的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趋于正确、成熟的阶段。在此阶段,部分学生会存在盲目的比较心理,因外貌、身材、穿着、经济条件等方面不及别人而产生自卑、闭锁或者嫉妒、敏感的心理,久而久之可能造成严重心理疾病,甚至给他人带来危害。
1.2校园因素
1.2.1生活环境变化的困惑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因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反差,一方面要远离家庭和父母,开始独立的集体生活,另一方面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学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的压力。这些都对大学生们的生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难以适应高校生活,出现紧张、焦虑、孤独、寂寞、压抑、依赖、淡漠的不良情绪和状态。
1.2.2学习环境变化的困惑
进入大学,由于竞争对手、竞争内容和竞争范围产生了变化,可谓“高手如林”、“行行出状元”,许多学生不再是以往众人瞩目的优秀生、佼佼者,加之个人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不少同学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或心理失衡,渐渐失去自信,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不求上进,放任自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1.3社会因素
1.3.1经验不足导致的认知困惑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踏入半社会化的大学校园,大学生逐渐开始步入社会,一方面要接收大量良莠并存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但其思想未完全成熟,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和正确的判断力,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不强,会导致认知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这种冲突大量产生会增加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或障碍。
1.3.2人才培养与就业竞争的困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机制在人才培养和就业体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正处于人才培养和即将就业的交界区,这种特殊的处境使得其承受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难以及时适应和克服这种压力,会感到前途渺茫、心理失衡,原有的美好理想和抱负渐渐淡化,而浮躁、自负、消沉、失落、悲观、恼怒等各种消极情绪频繁出现,极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1“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要求我们以“防”为上,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正如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所言:“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2.2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时段
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种观点说明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而言,首先要重视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心理健康问题未出现之前就灭其因;其次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征兆时就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其发展;第三要做好心理问题大学生愈后保健工作,防止其复发[4]。这种“治未病”思想符合心理疾病的发展及预防规律,对心理疾病的临床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3重视“调神”在心理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调神是治未病的重要内涵[5]。《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预防作用。从心理健康方面来讲,精神不稳,情志过盛,就会超出了心理所能承受和控制的范围,导致疾病产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人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界四时之气,不仅养生以预防身体疾病,更使得情志舒畅、心情愉悦、心境恬愉安宁[6]。针对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就是要道法自然、四气调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心态积极、心理健康。
2.4重视运动保健在心理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运动与强身,一直都是中医预防疾病的重要内容。中医有许多运动保健与强身健体的方法,如武术、太极拳、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导引、散步、拍打、坐禅等,这些方法对于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心状态、预防疾病具有显著效果。有研究表明,练太极拳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且心理健康水平与练太极拳的时间成正比[7]。女大学生运动员在毕业之前的运动经历使得大学毕业10年后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这更加说明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长期的积极的意义[8]。提倡传统的保健、健身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素质,预防心身疾病十分重要。
总之,随着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的改变,心理疾病与障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心理疾病病因复杂,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增多的各类心身疾病的临床需要。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转归都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对预防大学生的心身疾病、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红红.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孝感学院学报,2011(3):108-111.
[2]莫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科技信息, 2009(6):519-520.
[3]齐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0(8):120+122.
[4]朱子凤.中医“治未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04-506.
[5]邱鸿钟.论调神与治未病的关系[J].新中医,2010(8):6-7.
[6]余方.中医心理卫生思想中的治未病观[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1):46-47.
[7]邓永明.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研究[J].现代康复,2001,5(10):134.
[8]Wyshak G Women’scollegephysic activity and self-reports of physician-diagnosed depressionandofcurrentsymptoms of psychiatricdistress[J].Women Health Gend Based Med,2001, 10(4):363-370.
中图分类号: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