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光,王倩倩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论消费主义的文化矛盾
刘怀光,王倩倩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消费主义是一种起自于经济诉求的文化要求,它把消费变为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全球化作为当前时代文化的背景,消费主义成为了资本逻辑全球化扩张的产物。同时,消费主义也是功利主义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现代性文化的文化诉求。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与现代性文化结合的产物。它通过不断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保证资本积累的增值。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消费主义全球化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开采带来了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等问题。
消费主义;现代性;全球化
近几年,对消费主义文化的研究开始慢慢在国际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已经在全球各地包括在中国都有巨大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至深,并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及肯定,是大家都接纳的一种文化。随着消费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并已严重影响了当代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消费主义是在现代社会兴起的一种消费模式,是现代消费的一种文化表达。施密特认为:“消费主义文化是西方现代性历程中所发展出的主要的文化再制(又译再生产)模式。”[1]12消费主义是不同于传统消费的一种新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与传统消费的“生存式”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完全不相同,是现代社会兴起之后的产物,也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成为了消费主义对现代资本增值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促使资本的逻辑在工具理性筹划下完成资本主义社会化后的大生产,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心理平衡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说消费主义得以实现离不开“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的结合。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展开,消费主义也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在施密特看来:“消费主义与现代性的亲密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主义的核心制度,基础建设与实践活动萌生于现代早期,它比较像是造就现代世界的部分力量;二是消费主义与现代性、现代经验与现代社会主体的概念绑缚在一起。”[1]13因此消费主义与现代性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消费主义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扩张为基础,而消费的目的是增值。现代性就恰巧创造了增值与消费的存在条件,所以资本逻辑是价值增值的逻辑,是现代性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资本逻辑?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资本的生成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资本的扩张本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资本主义运行和扩张成为今天全球化的一种基本逻辑,统治了现代社会逻辑的最高点。在全球化条件下,消费主义全球化扩张的基本逻辑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它内在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值,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随着同时雇佣的工人人数的增加,他们的反抗也加剧了,因此资本家为压制这种反抗所施加的压力也必然增加。”[2]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分配与消费对生产与消费起纽带与桥梁作用,并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在这里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观点可以看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指出生产直接的目的就是消费。消费又制约着生产,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并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以实现,反之,则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在整个资本增值逻辑的过程中消费是重要环节。马克思提出:“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3]消费主义的兴起正是以此为基础,消费主义也是资本逻辑扩张中的体现。
资本的无限增值使得资本不会一直停滞不前。资本主义通过全球化的扩张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表现出日趋强烈的总体化趋势。因此消费主义文化的不断扩张对全球化进程起到了引导作用,获得了文化和心理的认同。从而推进了整个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并随着资本全球化过程在全球的不断蔓延,成为了全球性的资本主义文化。这样,全球化与资本扩张之间就形成了实质与形式的关系,所以消费主义在今天全球化时代能有如此大的影响,成为当今流行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于消费主义已经构成了资本增值和全球化扩张逻辑的关键一环。资本主义在全球化扩张的基础下也必然带来一种消费主义的扩张。而资本逻辑的前提基础是现代性,现代性消费主义的诞生由资本在文化上的指导和引领下,确保实现剩余价值和资本再生产的循环发展,因而消费主义也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之上的。
现代性作为一种文化诉求,工具理性是它的核心概念。工具理性作为技术理性的表达,在现代社会蕴含着一种价值,这种价值观念就是功利主义。杰里米·边沁指出:“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的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这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任何法律的功利,都应由其促进相关者的愉快、善与幸福的程度来衡量的。”[4]56基于这种原则,边沁以功力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认为“所有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4]78这就是功利主义追求的“最大的幸福原则”。什么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找到最佳的一种途径,但工具理性本身不设定目标,那么现代功利主义给它设定了一种目标,就是幸福和快乐,这种幸福和快乐则通过工具理性进行量化,所以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两者在现代社会是紧密相联的。在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是重要的背景性文化。工具理性把功利主义作为追求人的一种快乐和福祉当作终极目的,这种追求所带来的快乐是被工具理性所量化的,而量化的衡量标准是商品和商品消费。有学者认为,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不仅在生产范围内妇孺皆知,在消费领域中也同样倍受瞩目。所以功利主义在消费的表现上,成为了一种更多的量化消费。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通过不断地购买商品,满足了自身的消费心理,使得消费成了所有产品的目的,从而为人们带来了一种追求幸福的最大化。
如今,资本的逻辑已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性逻辑。工具理性及其功利主义诉求则是现代社会突出的文化特征,这两者构成了现代性的根基和现代性扩张的主要动力。资本的逻辑将消费当作是自身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现代工具理性则通过世俗化的功利主义的文化诉求,将消费看作是快乐量化的体现,从而消费成为现代生存生活的价值诉求。消费主义的兴起也就有了其现代性的根据。
在现代社会之前,传统社会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生存型的消费。生存型消费作为消费中的基础性层次,是用于满足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是为了补偿劳动者必要劳动消耗所必须的消费。由于在农耕文明条件下,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低下,剩余物很少,消费在传统社会中只能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当然,古代社会也存在着少数王公贵族所享受的纸醉金迷的生活,但那还是只有少数统治者和富裕阶层才有的一种奢侈性消费生活。对于传统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生存型消费还不能得到满足。然而,在传统社会,即便是对奢侈性消费,整个社会文化也还是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漫长的封建社会,生产力的缓慢进步,人们还很难以社会生产所带来的财富获取直接的实惠,那么“节俭”就成了基本的消费理念。它提倡人们珍惜财物、精打细算,强调物尽其用、节欲乃至禁欲。这种早期所倡导的节俭式消费观念,一方面源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源于生产力发展的不足。传统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消费观念的影响,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消费文化,而消费仅仅是和其它的生产性生活以及其它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传统社会中人们主要的消费观念是“节俭式”的消费理念。
传统消费观念在现代工业社会崛起之初依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只有当财富诱使人整日无所事事,沉溺于罪恶的世俗享乐时,在道义上它才是邪恶的;当它成为满足人们日后穷奢极欲的生活欲望的手段时,它才是不正当的。”[5]这段话不仅是对追求财富的肯定,还肯定了财富追求在道义上也是被许可的。他认为这种对财富的肯定不同于中世纪贬斥一切财富的传统观念。同时,在资本主义早期,传统社会仍然对奢侈性的、享乐型的财富消费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文化和消费的背景,要求财富要正当地使用,反对奢侈和享乐。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已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伴随着消费结构的日趋多样化而不断提高,传统的节俭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肯定了对财富的一种低级性的评价,但是面对财富的消费还是强调人们节俭、节欲,反对奢侈浪费。这对个人身心以及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也缓解了社会的奢侈之风。所以说,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初,消费文化仍然是传统、节俭的消费观念。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消费文化超过了新教伦理精神中所规定的对财富的追求。逐渐转化成一种享乐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享乐主义把追求和满足个人享乐当作一生目标和目的。这种唯我独尊、及时行乐的奢靡心理,腐蚀了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主义广泛兴起的新消费模式已经与传统消费观念完全不相同了。这种消费主义不仅是物质的消费,而且还包含一种炫耀性的消费心理,这样它才构成了一种消费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使早期的资本主义消费模式迅速被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所取代。消费主义强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有一种炫耀的心理,注重当下心情的享受和快乐。在这里,消费主义中无节制的奢华,一直受到一种攻击和批判。但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仍然在不断扩张,并对传统社会提倡勤俭节约、抑制冲动和自我管束的传统价值体系进行破坏和打击。但是,传统的消费文化并没有完全绝迹,而是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背景性文化观念。消费主义势不可挡地兴起与文化惯性对奢靡性消费的批判,这二者构成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文化的一个矛盾。一方面,消费主义认为节俭是阻碍享受的一种枷锁,过度的节制会压制人的需求,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导致社会发展的障碍,甚至有将节俭污名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传统的消费文化认为,只有节俭、勤劳和规模扩大的正当消费,才是实现国民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人们始终将一种来自于传统的消费类型与之作对比,并对消费主义持批判和反思态度。
消费主义是一种起自于经济诉求的文化要求,主要建立在以消费为动力的经济基础上。这种文化要求不断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保证资本积累的增值。通过扩大消费范围来制造更多各式各样的刺激,以便推动经济的循环发展。除了经济诉求之外,政治和文化还有各自自身的诉求,也就是说,政治和文化也有各自的价值诉求。政治集中表现在经济上,与经济发展诉求相呼应。政治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持,而同时政治本身又有自己独立的诉求。政治的诉求有可能与起自于经济的消费主义诉求产生矛盾 :一方面,政治诉求并不反对通过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同意适度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大力推行“为消费而生产”政策。在此情况下,政治诉求不仅不会谴责消费主义文化,甚至与其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按照丹尼尔·贝尔的观点,政治有其自身关于合法性与稳定性的诉求。当富裕阶层的奢靡性消费或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义追求引起社会对关于社会公正的不满时,它也有可能以批判消费主义的姿态出场,社会的文化领域也是与之类似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虽然文化的基础是经济,但并不代表文化反馈出的结果会满足所有经济诉求。文化是人类自身生存生活方式的反思和表达,它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文化的这种传统性使其具有保守主义的气质。因而在现代性语境中,文化经常处于现代性的对立面,从而对包括消费主义在内的整个现代性文化持一种批判的态度。长期以来,在消费主义文化引导下的经济发展,是以对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为代价的,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文化反应,环境主义、生态主义观念日渐成为强势的文化观念。虽然在这种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的文化观念内部也存在着争议,但是对消费主义危机生态环境的批判则是高度一致的。
概而言之,“全球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以及解决矛盾与实现利益方式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扩大和深入,消费主义的兴起使得消费需求成为全球性需求,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并迅速在世界各国蔓延。消费主义文化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把文化全球化作为其基本诉求。所以,“消费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扩张和渗透的特点,与此同时,全球化进程必然时时处处充满着多元文化之间、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性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冲突。”[6]132
经济全球化中的消费全球化是重要的环节。它是最直接能让每一个在生活日常中感受到全球化之利与弊的因素。在消费全球化进程中,自由贸易的迅猛发展,使得贸易全球化促进了消费产品的全球化。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统治下,消费者把所需的一切产品和服务集中起来购买,组成一个需求集合,被不同文化背后和生活在不同国界的人们消费和购买。这与现代化国际分工和大规模生产的消费观念是很难分开的。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消费品成为最终社会产品,它不用经过任何的生产、再生产和加工,即可以被人们直接拿来消费。因而,消费品生产的快速交融引发的新潮流,促使消费商品在全球范围传播和流动。所以,消费促进了全球化向更深处发展。与此同时,“全球性的消费品借助于报刊、广播、电视以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迅速发展,承载着消费文化的消费物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各自的消费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等深入全球每一个角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接受。”[6]133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观念,被大众所熟知所接受,并通过大力倡导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心。消费主义渗透到世界的各个文化之中,并被每一种文化所接受。与此同时,消费主义产生的文化观念起到了世界性的影响力,全世界各国人们都争相接纳和模仿。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仅在发达国家中被大多数人所效仿,而且在原来不具有这种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之崇拜、向往与追寻,还将其视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和终极意义。这种争相效仿行为使得消费主义文化得到进一步强化。由此以来,消费欲望通过不断地被刺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接受了消费主义文化。随着大众文化的到来,消费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传播,这也与文化工业的崛起紧密相连。在全球盛行的大众消费时代,消费主义文化以形形色色的商业形式为载体流行开来。同时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与大众文化的结合下迈进了全球化过程中效果最明显的扩张机制。
消费主义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具有发展迅猛的倾向,这种倾向明显带来潜在的社会问题。因为消费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需要巨大的能源、资源作为支撑,所以消费主义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这就造成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以及生态的压力日益增大,并导致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之间等一系列冲突的日趋严重。在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追求无节制消费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独立力量。这种大规模消费资源的奢侈性消费造成了社会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以及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然而,消费主义的流行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它的消费方式和消极心理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的不和谐现象,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人类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垃圾泛滥、沙漠化、森林锐减、土壤侵蚀以及环境质量严重下降,还要面对森林枯竭、资源与能源消耗过大的困境。一方面,冲动消费、过度消耗、“一次性”消费都将加快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自然资源的挥霍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始终以生态平衡发展、保护环境和能源节省为根据,倡导人们“可持续消费”,减少无益消费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另外,可持续发展观从长远利益考虑要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但相比之下,消费主义所主导的消费型发展模式,是过度消耗人类资源所付出的代价而换来的经济不断增长。贪图了一时享乐却牺牲了后代幸福,这种“子吃卯粮”形式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消费主义作为西方社会里的主流价值观同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构成了当代文明世界里的矛盾冲突。
虽然消费主义的发展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但是消费主义并不是一种均衡的消费发展,它本身包含着一种巨大的不平等。“现代性尽管源自西方,但其生成及推广,乃是以全球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条件,并不是特定某个社会的产物。与此同时,全球化的现代发展又是在现代性机制的自我扩张与复制中完成的。”[7]所以消费主义是建立在现代性扩张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社会生产方式本身在市场竞争中也包含着一种巨大的不平等。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一个不平衡发展、不平衡交换和剩余价值占有的等级制体系。”[8]147这里所谓的不平等,不仅是表现在消费品的质量和数量上,还表现在世界经济体所固有的不平等分工和不平等交换上。消费主义的全球化扩张实际上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全球扩张。吉登斯提出:“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这在现代制度的大多数基本特性方面,特别是在这些制度的脱域和反思方面,表现得很明显。”[9]现代性与消费主义全球化两者之间:首先,消费主义全球化是伴随着现代性成为扩张的必然产物;其次,在现代性扩展的推动下消费主义全球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现代性在消费主义全球扩张中的表现,使得原本国家内部的消费不平等扩展到世界性的不平等。全球化的消费方式由现代性机制扩展到全球,所带来的不平衡发展集中反映在“中心—边缘”视角下扩大再生产进程中,现代性的自我扩张和不断复制通过不平等支配关系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沃勒斯坦提出:“由于内在的不平等性,世界经济体趋向于在本身发展进程中扩大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中心国家的各种优势一直在扩大。”[8]211因此,“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框架内,所有国家都同时“发展”是不可能的,所谓“扩大的差距”对世界经济体的运行来说并不是反常现象,而是始终存在的基本机制。”[8](267)这种的机制随着现代性而扩展到全球,表现出来的不是一种平等的机制,而是由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围的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剥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从中心地区转移到外围地区,并从中心地区的国家形态转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范围。”[10]由此可见,消费主义的发展虽然全球化了,但是这种发展本身不是均衡的发展。它体现出来的霸权地位同世界各个国家的生产力有着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消费主义在全球化中的不同等,实际上在全球化时代并没有缩减,甚至可能会加剧,因而它在导致消费品不平等方面走了很多弯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消费方式的不平等,在西方获得了巨大的消费利益,而发展中国家承担了这种消费带来的资源、能源的环境问题。这也是消费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们盲目追求“现代性”生活所带来的后果。而这些不平等问题,其实质就是随着现代性全球化扩张形成的全球化的不平等体系。
因此,消费主义在今天全球化发展过程当中,是需要批判和抵制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批判消费主义背后现代性的机制,因为正是它造成了今天的环境问题和不平等问题。同时,随着消费主义全球化的进程,现代性必然会发展到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民族国家之间发生的冲突,实际上与消费不平等是有着直接联系的。
[1]施密特.消费文化与现代性[M].林祐圣,叶欣怡,译.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36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9.
[4]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40.
[6]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刘怀光,刘若飞.文化全球化的根据:共同生活的现代性诉求[J].中州学刊,2014,10(10):88-92.
[8]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3卷[M].罗荣渠,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6.
[10]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国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57.
(责任编辑文格)
The Cultural Conflicts of Consumerism
LIU Huai-guang, WANG Qian-qian
(SchoolofMarxism,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Henan,China)
Consumerism is a cultural requirement originated from economic demands, which makes consumption a motive force mainly built on economic foundations. In the current era of globalization, consumerism has become a global the product of the capital logic expansion. Meanwhile, consumerism is also a cultural aspiration of modern culture combined of utilitarianism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It guarantees the valu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by stimulating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continually. With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consumerism brings a series problems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owards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earth's resources, such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
consumerism; modernity; globalization
2015-10-15
刘怀光(1964-),男,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发展及文化问题研究;
王倩倩(1989-),女,山东省青州市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G112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6.0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