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出菇管理与异常现象防治

2016-03-14 07:24李云盼
河北农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菌柄金针菇培养料

李云盼

金针菇出菇管理与异常现象防治

李云盼

一、催蕾期管理

由于培养料配方、发菌温度、接种量不同,发菌时间也不一致。一般发菌时间需45—60天。当白色的菌丝吃透整个培养料时,标志发菌培养已结束,即可转入催菇期管理,管理要点如下:

(1)增湿。菇棚内增高湿度,空间、沟壁、地面可用喷雾器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创造湿出菇的首要条件。

(2)撑口或搔菌。把菌袋两端的扎绳解开,撑开袋口,即为撑口。撑开口后,目前多是直接出菇,种块上形成的种子菇要不断择去,其与低温抑制管理相结合,亦能获得菌盖大小一致的菇体,但柄基部常带有许多层次不同的幼菇,主要是发生时间不一致的缘故。搔菌是解决发生不一致问题的技术措施,是将培养料表面的1层厚菌膜和残存的一部分老菌种去掉。搔菌所用的工具,可用铁丝做成3—4齿的手耙,将培养料表面的菌膜搔破,连同老菌种块一起清除,然后再将培养料表面整平。搔菌的工具使用前要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搔菌的菌袋要经过菌丝恢复期才能现蕾,菇房温度低恢复慢,约需10天,是多数人不愿搔菌的原因。

菌袋除两端同时解口外,也可仅解开一端,等该端采摘后扎住口,再解开另一端出菇,这样金针菇形成的多,长势健壮,产量高,商品性好。

撑开口时,若棚内湿度能较好保持,就一次全部撑展,若当时气候干燥,棚内湿度不稳定时,也可先半撑开,等菇蕾形成后再全部撑开。

(3)光照刺激。催蕾期间要进行微光诱导,可通过小开风口进光,微弱的光线能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4)控温。低温是促成菇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催蕾期,菇棚的温度要保持10—14℃。方法是气温高时夜晚大通冷风,白天堵严或小开风口保温;气温低时正相反。如温度高于13℃,往往在培养料表面会出现大量气生菌丝(白色的棉状物),影响菇蕾的形成。但这种白色棉状物,不要误认为是杂菌而淘汰掉,只要降温,不久菇蕾就会长出。出菇的前兆是培养料表面出现琥珀色的水珠。

二、出菇管理

经过催蕾之后,金针菇子实体开始生长。优质商品金针菇的颜色黄白,质脆嫩,菌盖小,不开伞或半开伞,菌柄长8—14厘米,柄粗0.3—0.6厘米,无绒毛或少绒毛,单株分开不粘连。要获得上述优质菇,必须抓好4项管理。

(1)适温出菇。金针菇出菇的理想温度是10—14℃。在适温下出菇,子实体生长慢,颜色白,质嫩,生长整齐,产量高,质量好。如果超过18℃,则子实体迅速生长,菌盖很快开伞,很难形成理想的商品菇。出菇时,要注意温度的调节,开袋前几天要保持菌丝培养的温度,在适温下,促进菌丝充分成熟。开袋现蕾后,降温至5—8℃,维持3—5天进行驯养,使同批菇蕾的生理成熟保持同步,出菇整齐、健壮,培养料中的营养能得到充分吸收利用。在降温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充分配合通风透气,使二氧化碳浓度降到0.05%以下,促使菇蕾大量生长;二是培养料表层不能太湿,应保持相对干燥,防止生理性冻害发生。驯养后,恢复出菇时所需要的温度,保持在10℃左右,即可促进子实体的生长。

(2)湿度管理。在出菇期间,应有较高的湿度。菇蕾形成期,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以上;当菌柄长至5厘米时,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左右或以下;菌柄长至15厘米以上时,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左右。每天早、午、晚向空间喷洒雾状水,在棚壁和地面洒水来提高空气湿度;切勿向袋口菇体上直接喷水,幼菇碰到水,基部的颜色就会变成黄棕色至咖啡色,影响金针菇的质量。

(3)光照管理。子实体伸长期间不需要光照,对于黄金针菇,暗光或无光环境利于形成颜色浅的菇体。

(4)通风管理。在子实体生长期间,应根据子实体生长发育的不同情况,分阶段进行通风调节。在催蕾阶段,以保湿为主,减少通风次数以增加菇蕾形成的数量;菇蕾形成至幼菇2厘米长时,应增加通风次数,加大通风量,且以冷风为好,这样可使出菇整齐,菌盖圆整;在伸长阶段,应逐渐减少通风量,使菇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到0.1—0.15%,当菌柄长出袋口后,应基本不再通风,有利于菌柄整齐地伸长,而且菌盖发育受到抑制,可获得菌盖小、菌柄细长的商品金针菇。

三、发菌期的异常现象与防止

1、菌种块不萌发。接种后菌种不萌发,菌丝发黄,枯萎。发生原因:菌种存放时间过长,失水老化,生活力很弱。栽培料水分过大灭菌不彻底。接种时,菌种块受到酒精灯火焰或接种工具的烫伤。遇高温天气,接种和培养环境的温度超过30℃以上,菌种受高温伤害。

预防办法:使用适龄、水分充足、菌丝活力旺盛的菌种。栽培料应灭菌彻底,灭菌后的袋子尽快接种。在高温天气,安排在早晨或夜间接种,培养室加强通风降温,或适当推迟栽培时间,避免高温伤害。接种时防止烫伤菌丝。

2、菌种块萌发不吃料。在正常发菌环境下,接种后菌块菌丝萌发良好,色泽绒白,但迟迟不往料内生长。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过高。使用尿素补充氮源,量过大;或多菌灵抑菌剂添加过量,抑制菌丝生长。培养料过细,孔隙率低,加上装袋过实,透气性差,氧含量不足。培养料灭菌不彻底,细菌大量繁殖。培养料pH值偏酸或偏碱,菌丝难以生长。菌种质量低劣,生活力衰退,菌丝吃料能力减弱。

预防办法:用优质的麸皮和米糠补足氮源,添加量在高温时间不少于20%。高温时最好不再添加玉米粉。尿素添加量不超过0.1%,最好不添加。多菌灵抑菌剂添加量以0.05—0.1%为宜,最好不添加。掌握正确的灭菌操作。高压蒸气灭菌时,必须排尽冷空气。灭菌要温度准,时间足,在147.1千帕(1.5千克/厘米2)压力确保2小时;常压蒸锅灭菌时,锅盖严实,不漏气,火力要旺,蒸气要足,在温度100℃保持14小时或更长。培养料装袋时,pH值调整在7—8为宜。掌握好料与水的比例,培养料含水量,黄色品种控制在65%,白色品种为60%,高温酌减,切勿过湿。从有信誉的菌种供应单位购种,选用菌丝洁白、粗壮、浓密的优质菌种。

3、菌丝发黄萎缩。接种后10—15天,菌丝逐渐发黄、稀疏、萎缩,不能继续往料内生长。发生原因:培养室内温度高,通风不好,袋与袋间排放过紧,影响空气流通,料温往外散发困难,菌丝受高温伤害。料过湿且压得太实,透气不好,菌丝缺氧。灭菌不彻底,料内嗜热性细菌大量繁殖,争夺营养,抑制菌丝生长。培养室通风不好,二氧化碳浓度高。

预防办法:培养的温度保持20℃左右为好。袋与袋间要略有间距,便于料温发散。高温天气,做好通风降温。掌握好料水比例。装袋做到松紧合适,发现料过湿时,可将袋移至强通风处,菌丝长过肩的菌袋可松开绑绳。以通气降湿。培养料常压灭菌,在100℃保持14小时可防止细菌污染现象发生。

4、发菌后期菌丝生长缓慢,迟迟不满袋发生原因:袋内不透气,菌丝缺氧,多见于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培养。温度偏低,菌丝生长很慢,或停止生长。

预防办法:采用封闭式发菌培养时,当菌丝长入料3—5厘米时,将袋两头的扎绳解开,松动袋口,透入空气,或采用刺孔通气补氧。保持适温培养,室内温度不低于18℃。

菌丝未满就出菇。发生原因:栽培偏晚,菌丝培养温度过低,低温刺激出菇。

预防办法:适时栽培,低温栽培时,要加温培养菌丝,使温度维持在18℃以上。

四、出菇期的异常现象与防止

1、不现蕾。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温度较高,空气干燥,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棉状物(气生菌丝),影响菇蕾形成。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光照不足,延缓菌丝的营养生长。

预防办法:培养料面干燥,可喷18—20℃温水,量不宜过多,喷后以不见水滴为宜。通风降温至10—12℃。喷水增湿,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0—85%。防止气生菌丝产生。加强通风,增加弱光光照,诱导菇蕾形成。

2、菇蕾发生不整齐。发生原因:未搔菌,老菌种块上先形成菇蕾,料面上后形成菌蕾。搔菌后未及时增湿,空气湿度低,料面干燥,影响菌丝恢复生长。袋筒撑开过早,引起料面水分散发。

预防办法:及时摘去种子菇。通过搔菌,将老菌种块刮掉,同时轻轻划破料面菌膜,减少表面菌丝伤害,有利于菌丝恢复。催蕾阶段做好温、湿、气、光四要素的调节,促使料面菇蕾同步发生。气候干燥时,待到料面菇蕾出现后再撑开袋筒,防止料面失水。

3、袋壁出菇。在袋壁四周不定点出现“侧生菇”。发生原因是袋料松。尤其是较为松软的培养料,在培养后期,袋壁与培养料之间出现间隙,一旦生理成熟,在低温和光照诱导下,出现侧生菇。

预防办法:装袋时将料装紧压实,上下均匀一致,料紧贴袋壁。

4、料面沿袋壁四周出菇。发生原因:撑开袋筒过早。发菌时间过长,料表面菌丝老化和失水。

预防办法:适温发菌,缩短发菌时间,减少料面水分蒸发。适时撑开袋筒。发现料面失水,及时给予补水。

5、菇蕾变色枯死。原因是诱导出菇阶段,料面的小水珠未能及时蒸发,使菇蕾原基被水珠淹没,窒息而死。

预防办法:料面出现细小水珠时,逐渐加大室内的通风量,使这些小水珠尽快蒸发掉。水珠颜色呈淡黄色、清亮时为正常,若呈褐色、混浊时,则说明已被杂菌感染。

五、常见病害

1、胡桃肉状菌

核桃肉状菌子囊果很像胡桃肉,所以被称为胡桃肉状杂菌。是高温期发生的危害性很强的竞争性杂菌。孢子可随风飞散,或经人和工具传播。孢子可潜伏在菇房、床架和周围场地等环境中休眠,遇到适宜条件便重新萌发,产生危害。发生胡桃肉状杂菌的菇房,由于其休眠孢子的反复感染可在栽培中连年发生,因而危害严重。胡桃肉状菌菌丝白色,粗壮。侵染初期很难与正常菌丝区别,如果在发菌时或发菌期间已存在于培养料里,菌袋虽已发满但很难出菇,掰开菌袋,可以闻到一股刺鼻的漂白粉味,温度合适时,袋两头会出现核桃肉状病原菌子囊果。该病菌也特别容易发生在在二潮菇或春季出菇的菌袋上。该病菌喜高温、高湿,温度20℃—35℃侵染力最强,培养基含水量达70%,菇房空气湿度达85%以上时,孢子迅速萌发形成菌丝。

(1)菇棚使用前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5克、甲醛10毫升密闭熏蒸。2天后开启通风,即可使用。老菇房地面表土层3—4厘米铲去,挖取菜地下层土壤进行回填。

(2)培养料调制时,pH值呈碱性反应。

(3)挑选优质菌种,剔除有硬块或漂白粉味的菌种。

(4)发菌温度尽量控制在25℃以下。

(5)保持菇棚内空气畅通,避免高温高湿,控制棚温在18℃以下,出菇期湿度85%—90%。

(6)一旦发现栽培袋受到浸染,应立即将栽培袋挑出,应远离菇棚探埋,并用50%多菌灵或石灰水喷洒周围。清除病菌子实体,防止病菌孢子传播。

(7)及时清除废料残菇,保持菇房清洁卫生。

2、细菌性斑点病(花帽)

现象。金针菇斑点病,又称细菌性褐斑病,子实体染病后,轻者菇盖上产生芝麻、绿豆大小的褐色斑点,病斑边缘不整齐。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发展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使菌柄全部变褐色,质软、不能直立、有粘液,最后变黑褐色以至腐烂。

病因。发生在菌盖和菌柄上,主要是细菌性侵染。病菌通过气流、人工喷水传播,通风不良,湿度大、特别是子实体表面处于水湿状态时极易发生该病害。

防治方法。控制菇房的温、湿度,每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治虫害发生,避免病害进一步传播。

(作者单位:灵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办公室)

猜你喜欢
菌柄金针菇培养料
金针菇含甲醛?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羊肚菌菌柄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灵芝新品种南GL11
豫西山区野生平菇菌株DUS 评价研究
草菇出菇为何怪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白银地区玉米芯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n Levels of Heavy Metals in Brazilian Mushroom(Agaricus blazei)in Funan,Anhui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