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方坪小学 唐学森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则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理论抛弃了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的教育理念,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得到结论的过程呈现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从中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此我们应在数学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动”起来——即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将极大地提高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目前初中生年龄普遍偏小,因而对老师依赖性很强,学习是随老师而动,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即课堂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学习现状呢?我以为当今老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自己。
作为数学老师应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教师应该像现代教育理论指出的那样是一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强烈程度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当代的老师不能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更不应以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师就会与我们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一旦师生之间有了心理距离,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相反,如果我们的老师是一位智者,他能在不同的条件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我们是示范者、组织者、欣赏者,甚至可以是朋友、是顾问。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对老师提出的要求、目标和任务去积极地完成。
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这样学生才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和身份与老师、他们的小伙伴一起共同学习、探究其中的问题,从而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交流气氛。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先在备课中设计出哪些对学生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又应由学生自主充分地讨论。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他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生看同一个问题就存在着差别。教师若能适当组织学生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启发,则个人的思维就会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借鉴和启发就形成交互的思维模式,对问题的解决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就会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自己在理解、认知问题上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同学亲历学习过程,获得探索新知的经历和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将是大有裨益,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意味着学生开放的心态、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对老师而言就意味着与学生分享与理解,是老师自我生命的成长。老师在让学生成长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数学课不仅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学者认为:数学实验就是让学生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如果一个题目光动脑不动手,往往不得破题之法。动手做一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把代数问题的字母化成数值试一试,问题可能迎刃而解;几何问题多画几次图看看,也许就会发现隐藏在题中的隐含条件,这比苦思冥想效果显著得多。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让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容易拼出课本中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也正揭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因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了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培养了直观思维,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抛弃传统教学中的哪些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经历知识的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问题的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过程的探索者,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地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