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乐昌市城关中学 林永彪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
作为新时期人民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观并以此引导自己的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把自己的教学目的观确定为“以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笔者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师范院校毕业直接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二十多年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真实地感受到“教育教学必须回归生本”“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等。
“三个面向”作为教育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要求劳动者掌握世界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其他一切先进的对我国有益的知识,并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这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所以,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手段。
不管是“面现代化”“面向世界”还是“面向未来”,关键是“人”的问题,立足点还是“人的现代化”。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圆梦”必须靠人,今天的学生、孩子就是明天的“圆梦人”,培养好今天的学生,就是培养明天的“圆梦人”,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必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没有自我主体意识。不少教师仍然存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视为知识“接受器”,为高考而教。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动性被忽视,个性无从发挥,甚至被压抑,严重束缚了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这与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无法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学必须回归“生本”。
现代教育方式需要的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教师不能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放下“架子”,摆正师生的位置。教师要树立平等的教学观,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心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情感上相互交流,课堂气氛才会轻松愉悦。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不设置过多思维活动禁区,不要以诱导或暗示的方式把学生思路限制在自己设计好的模式中。要允许、鼓励、欣赏学生的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要允许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书本之间多向交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位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不应该千篇一律地训练学生达到教师预设的要求和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应看到学生求知求学的欲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决不歧视那些弱智、成绩不良、性格内向、屡犯错误、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对学生的赢弱和拙钝,设法消除它。同时,适时做到赞赏每一位学生,尊重、关注、牵挂每一位学生。
人具有智慧,而智慧是需要开发的,我们总在强调如何教好学生,往往最重要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不定死标准,提倡教育开放性,摆脱传统规范和制度的束缚,将传统固有的想法开放式地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让他们知道好与坏没有绝对的界限。
我们知道,教育目的受社会影响,人在生存环境中只能去适应调整,因此,实践能力是学生必需要提高的一项。人的价值通过实践来证明,能活学活用,是学校教育目前最大的目的性。
在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投入程度、对知识的态度如何、对本节课的兴趣大不大,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是否与情感、态度的投入相符合。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善于观察,看看课教学内容能否触及学生灵魂,要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个性重新审视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