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 张凤英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更大限度地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语文素养水平的表现之一。从微观角度讲,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可以从学生的语言表达,尤其是习作能力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3~4年级的习作中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教学价值”,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呢?紧扣课文,进行小练笔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中年级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起始年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把一段话写具体,是切实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如第五册《盘古开天地》这一课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话: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文本描绘的画面已根植于学生脑海中,文本中美的语言、美的词语已不自觉地成为学生仿照的样子,所以在学生的笔下,文字秀美、灵动的片段就诞生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根根柔软的柳树;他的耳朵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贝壳;他的眉毛变成了弯弯的月亮;他的眼睛变成了无数颗闪亮的星星;他的牙齿变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头;他的汗毛变成了一座座的高山……
片段的描写只是就文章中的某一部分进行仿写,一些结构清晰的文章还适宜全文模仿,这样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合理地谋篇布局,有层次、有段落地进行写作,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了第六册《争吵》一课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描写“我”和克莱蒂之间的争吵的。接下来我让孩子们也按照这个结构写一次自己和同学或者家里人的争吵。从孩子们的仿写作文来看,大部分孩子都能按正确的顺序和结构完整地写出一次争吵,有的写自己和弟弟、妹妹由于争一样玩具而发生争吵,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和好;有的写和班级同学由于课间的碰撞而发生争吵,最后因为想起老师的教导而和好……基本都能写出争吵的起因、经过、结果。又如,第八册中的《将心比心》这一课,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陌生阿姨为奶奶推门,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一位实习护士给妈妈扎了两针都没有成功,妈妈手上起了青包,但她还鼓励实习护士再试一次,最后终于成功了。其实,这样的事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课堂上,我们可以安排小练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件将心比心的事。
写作时,作者有时在文中会有意识地留下一些艺术性空白,使之“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此,我们可利用这些意味隽永的空白,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中就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点,让学生进行想象小练笔。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到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于是我让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自己奇特的想象,写几句话:“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怎样找的?”有的学生写:“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来到枫树林里,在每一颗树底下仔细地寻找,终于在一堆石头中找到了一块红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女娲历尽千辛万苦,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大海边。她毫不犹豫地潜入海底,越潜越深,水的压力使她的耳朵嗡嗡直响,但她依然不放弃,就在海底最深处,她看到了一块块蓝颜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就小心翼翼地游过去拿了。”……学生在小练笔中体会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心目中女娲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学时我常常利用此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对文本进行续写,激活学生的想象。如《小木偶的故事》这一课中写到:“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我启发学生想象: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后,在小木偶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想象续写《小木偶的故事》。
改写课文,既基于文本,又有别于文本;既依托文本,又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教学《如梦令》,在学生理解词意后,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语气来改写课文。再比如学习完《麋鹿》一文后,让学生以“麋鹿的自述”的口吻来介绍麋鹿。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能有效内化课文的语言,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紧扣课文创造性的进行小练笔,既创造性的利用了教材,又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有效突破了没有内容可写的难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既写之有物,又言之有味;既花时少,又便于教师指导。在润物细无声中掌握写作技巧,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