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颖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部 上海 201418)
浅析自我效能理论和体育学习的关系
□ 严颖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部上海201418)
自我效能理论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巨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并建立相应的理论。1986年他在《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这部巨作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再次完善了这一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影响,但不论何种强化都是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来影响行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对学习而言,当人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并有了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的决定因素。因此,分析二者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我效能体育学习
1.1、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最初的解释尚未摆脱行为主义期望理论的影响(Bandura,1977):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80年代以后所提出的定义则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的定义是(Bandura,1986):人们对自己是否具有在从事和完成某项活动过程中达到指定操作表现目的的能力的判断。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能力可能产生的效能的认知。
还有一些学者在班杜拉的概念以及自身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解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1998年针对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给出的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自我效能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作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
1.2、自我效能的作用
自我效能对行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影响在困难状况下的坚持性。影响面临任务时的准备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在预期和实际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
1.3、自我效能理论在竞技运动和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通过查阅自我效能理论在竞技运动和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发现:
在竞技运动领域,大部分研究都是有关于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和运动动机成正相关关系。该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其在体育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总的来说,将有助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的科学化,制度化。
2.1、自我效能在体育学习中的作用
(1)决定学生对体育学习活动的选择
体育学习中,学生只有获得了“自我效能感”,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某一学习活动。学生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的学习任务,总是愿意选择自己力所能及并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学习内容。而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乐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体育学习任务,甚至可能选择超过自己能力的体育学习内容,愿意为其付出更大的代价。
(2)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必然遇到体能、技术方面的诸多困难。在学生体育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否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自我效能感起着决定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敢于接受挑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具有很高的坚持性。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坚持性随之下降。
(3)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结果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断的过程,以认知作为主要成分,个体认知到的行为原因对其自身的情绪和所从事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对该活动的态度、积极性和坚持性。体育学习中,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所需练习的动作技能,常把动作技能学习成绩好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高度努力,而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于自身的努力不够。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缺乏能力感,会把好的学习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运气等外部因素,而把不良的学习结果归因于自己的素质和运动能力等因素。
(4)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体育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好的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体育学习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进行的体育学习活动中,对完成体育任务充满信心。自我效能感差的学生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失败和意外上,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影响体育学习的效果,产生焦虑、胆怯,甚至恐惧等情绪反应,心理应激水平较高。
2.2、影响体育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1)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是指学习者过去的亲身经历,它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调查显示,那些在动作中经常完美的完成动作或者动作成绩屡屡上升,在运动会上屡创佳绩的学生,其运动自我效能感比一般学生要高得多。个体通过多次成功的经验培养起较高的自我效能,当面对偶尔的失败时,对参与该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不会很大。
(2)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结果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有关,并分别归纳到“稳定性”和“控制点”两个维度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的归因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不正确的归因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生把先前成功的体育学习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如运气好任务难度小等),就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3)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间接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形成于自我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之中,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当个体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或知识时,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最大。
(4)评价反馈
体育学习中,学生某一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常常因为同学或教师的言语劝说而得到增强或减弱。来源于教师或有影响力人的激励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劝说、建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但缺乏事实基础的评价劝告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
(5)环境信息
当人进入陌生、易引起个体焦虑的环境,会妨碍自我效能的建立。教师的专制作风、紧张的学习气氛、激烈的竞争环境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关调查显示: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运动自我效能感较同等水平的普通中学学生的运动自我效能感要低。
2.3、如何增强体育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1)想方设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练习的体验
个体亲身体验的行为结果(成与败)对自我效能影响最大[2]。成功的体验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关键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器械高度,降低动作难度,变动比赛规则等,使体育差生和体育尖子生一起获得成功体验和运动愉快感。
(2)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过程的渐进性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的实际状况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并尽可能将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体育学习的期望目标,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练习中去,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成功实现,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同时,在教材内容难度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加强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动力作用是无穷的。当学生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在练习中获得成功时,就会增强其自我效能。体育教师在注意发挥学生榜样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示范动作轻松、优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练习的信心。
(4)培养自我激励能力,采用鼓励性的积极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完成动作好坏进行比较,而这往往会使相当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会引起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情感体验的降低。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情感,就要对学生不断地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对于那些基础差、起点低的学生更是不可缺少关心与鼓励。轻易的否定,只会导致信心的丧失,对自我评价的降低.
(5)优化运动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在舒心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以利于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
3.1、自我效能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威斯等人(Weiss,Weies &Klint,1989)对体操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比赛成绩有很大程度的相关。研究还发现,如果用过去的成绩和自我效能一起预测运动成绩,其效果比单独用自我效能预测成绩更好。
1990年,Mcauley考察了被试对运动中止行为的因果归因,并且考察了这一归因是如何通过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来影响被试的后继行为。1991年,Mcauley运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成人被试在参加健身运动的因果归因、自我效能与情绪反应,或者通过可控的归因纬度间接的影响情绪关系。1992年,Mcauley对目标设置、自我效能和锻炼活动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目标设定的难度影响个体自我效能的判断,自我效能可以提高实现目标的坚定性。Mcauley等人的研究验证了Bandura的观点——效能认知影响个体在成就结果之后的归因;类型和个体的情绪反应,以及自我效能与目标设置、运动成绩和运动行为的关系。
嘉西亚等人(Garcia &King,1991)对一组老年人进行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与身体锻炼的坚持性有可靠的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自我效能高者,身体锻炼的坚持性更好。
3.2、自我效能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3.2.1、竞技运动方面
简坤坤(1994)对我国优秀青少年选手竞技能力、自我效能与竞技焦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自我效能对竞技焦虑的影响,自我效能越高的运动员,焦虑水平越低,自我效能越低,焦虑水平则相对较高。
张萍(2005)对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结构及水平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有着较高的自我效能水平。
3.2.2 体育教学领域
江宇(2001年)对苏北地区362名中学体育教师和非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高于文理科教师,文理科教师一般教育效能感高于体育教师。
施文忠和阎健(2002年)对364名中学体育和非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比较研究得出同样的结果,同时表明教龄对体育教师和文理科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具有显著影响;性别、学历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也不存在着专业、教龄、性别、学历的交互作用。
张路遥(2004)提出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与方法。
3.3、主要理论或观点归纳
在竞技体育领域,自我效能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提高运动员自我效能的方法等问题;在体育教学领域,自我效能研究关注的主要是自我效能与教学、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关系、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问题。
以往的研究只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应深入地分析其因果关系,进一步确定自我效能感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变量对参照物的影响。不但要重视横向研究,而且要重视纵向追踪研究,了解其变化和发展机制使得更好地知道其作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探讨,而更应该注重实践方面的运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1、方法和手段问题
纵观我国在体育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现,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由于缺乏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控制,而且所用的量表的信、效度的标准不一致,其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则要大打折扣。在国外有些学者对自我效能感采用了实验设计方法,但大多是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里进行,与真实的情境还是不同的,因此生态学的效度也不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研究的方法应该综合应用,这样才能更有效果和说服力。
4.2、内容和对象问题
运动活动参与者不外乎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学习体育课程的学生、体育教师以及参加锻炼活动的个体。在竞技体育领域里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运动员,重点多是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而对教练员、团队集体自我效能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并未曾有专门性针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区域的对象进行调查比较研究,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区域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是否有所差异,还是无多大差别,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在国内,大众健身方面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似乎是块被遗忘的角落,相关研究几乎是凤毛麟角。
国内外对体育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竞体育领域,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运动员,大多是有关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而对于体育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则很少。因此有关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教师我效能感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在今后对运动员研究同时也应该重视体育教学中学生方面的研究。
5.1、发展趋势
正在从事的研究使一点已经明确,即自我效能在人类动机和很多情境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自我效能理论成为自信心研究领域里最全面、最系统和最令人感兴趣的一个理论。其未来研究方向是:
——检查自我效能、目标类型(认为定向或自我定向)、动机和成就之间的关系。个体的目标定向反应其对影响成功因素的认识和信念。
——自我效能、动机和操作表现的保持和发展。特别是检验在环境和技能水平变化时,自我效能、动机和操作表现的保持和发展。
——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自我效能以及与教学成绩的关系。
——自我效能的评价和运动成就的关系,包括短期的成绩和长期的成就。
——探究具有可操作性的自我效能培养模式
——开发研制运动情景的自我效能量表
5.2、研究建议
体育运动领域自我效能国内的研究相对有限。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包括量表信度和效度在内的国外研究成果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探讨。Bandura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所需要的技能千差万别,个体在不同的领域中所具有的自我效能也是不同的,因此体育运动的不同领域,自我效能研究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另外,体育运动领域,关于自我效能与性别,自我效能与不同项目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微乎其微。量表信度和效度的高低直接诶关系到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因此要开发和研究出一个信度和效度较好的测量工具就非常必要。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积极开发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自我效能量表,研制和开发与体育有关的自我效能量表,对我们今后的体育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郭春光.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福建体技,1996(2)
[4]王德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述评[J].人大复印资料.心刊,1993(2)
[5]张伟霞.试析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J].体育学刊1998年第4期
[6]寇冬泉,黄技.自我效能感研究概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
[7]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
[8]陈瑜,徐玖平.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5(5)
[9]Richard M Ryckman,Michael A Robbins. Billy Thornton,and Peggy Cantrell.The Physical Self-Efficacy‘PSE‘Scale[J].JournalofPersonalityand SocialPsychology,1982,42,42(5):891-900.
[10]Perkins S,Jenkins L S. Self-efficacy,behavior performance, and mood status in early recovery from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Heart Lung,1998,271,27(1):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