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汪洋 赵子建 刘苏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互联网+体育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研究
□ 张汪洋赵子建刘苏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SWOT分析法等对“互联网+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互联网+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各因子进行排列组合,探索“互联网+体育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策。
互联网+体育教育大数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战略。“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驱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当前,在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慕课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冲击下,体育教育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体育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为了促进体育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实现互联网与优质体育教育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体育教育公平。本文对影响我国“互联网+体育教育”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探索出“互联网+体育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策略。以期为“互联网+体育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SWOT分析法等对“互联网+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互联网+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各因子进行排列组合,探索“互联网+体育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策。
3.1、SWOT视域下影响“互联网+体育教育”发展的因子解读
3.1.1、“互联网+体育教育”的优势因子解读
3.1.1.1、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体育教育”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了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瓶颈,改变了体育教育的开放性、透明性和共享性,实现了对体育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优化配置,提升了体育教学水平和体育学习效果。优质而稀缺的体育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以更低的成本覆盖到更多需要接受体育教育的人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门槛。
3.1.1.2、促进体育教育公平
“互联网+体育教育”促使经济不发达和位置比较偏远地区的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优秀的体育教育资源,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到和发达地区一样的优质课程资源,让所有的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不分彼此,平等接受教育资源。
3.1.1.3、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互联网教育的一些课程设置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和学习的自主权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可以优化体育学习的过程,促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灵活性,也更加有效率。
3.1.1.4、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在信息化爆发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线教育的优势越发凸显。互联网体育教育使得教育时间和地点更加自由,满足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育教育需求,大大提高了受教育者获取体育知识的便捷性。据德勤2014年1月发布的问卷调查,32%的学生认为时间自由是互联网教育最具魅力的特性,而28%的人认为是地点自由。
3.1.1.5、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实现
“互联网+体育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互联网教育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能提供更丰富便捷的资源,而是在于让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互联网+体育教育”让基于网络的学习、自主交互的社会化学习、打破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成为现实。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进行体育学习,从而获得自己想要掌握的体育健身知识,促进受教育者进行科学化健身,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实现。
3.1.2、“互联网+体育教育”的劣势因子解读
3.1.2.1、互联网体育教育课程内容的固定化
互联网体育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固定化的特点。网络体育教育部分视频课程无法达到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取舍和设置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且可以反复仔细地给学生讲解学生不明白的知识,从而造成一样的教学内容出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的局面。
3.1.2.2、互联网体育教育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体育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优质的互联网体育教育资源还有待于研究和开发。[2]另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虽然很多,但却是良莠不齐,甚至有不良信息,这就不仅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制力来抵御不良信息,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时,老师和家长的监管不如传统的学校教育,因此在学生学习自觉性难以保证的情况下,难以保证体育学习效果。
3.1.2.3、互联网教育难以达到传统教育的深度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和更新,更是体育文化理念的传承以及人的心灵和价值的提升,而互联网体育教育重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补充和创新,忽略了传统体育教育中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忽略了人的道德的人文精神的建构,忽略了人的心灵素质的提高,忽略了民族精神的培育,难以达到传统教育的深度。
3.1.3、“互联网+体育教育”的机遇因子解读
3.1.3.1、国家支持互联网教育行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未来教育很可能是定制化的。教育部等五部门于2014年12月联合下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
3.1.3.2、互联网教育行业快速发展
我国互联网教育行业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达897.0亿元,环比增长了18.6%。2014年国内在线教育也迎来投资热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共有167家在线教育创业公司获得投资,是2013年的2.6倍。据相关研究测算,预计未来5-6年仍是互联网教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未来几年在线教育用户将持续保持15%以上的速度增长,行业规模将达到每年1000亿元。到2017年用户数量预计达到1.2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80亿人民币。
3.1.3.3、家庭育开支的持续增长
我国家庭历来重视教育,随着中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也在不断攀升。据《2012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显示,教育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重头,占到中国社会中坚阶层家庭收入的约1/7,并且该比例呈继续增长的趋势。2013年全国家庭教育总支出规模接近万亿,达到9830亿元,近九年年均增速10.7%,与中国GDP的增速相当。
3.1.4、“互联网+体育教育”的威胁因子解读
3.1.4.1、部分“互联网+体育教育”产品脱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
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在线教育的大市场中,抄袭之风开始涌现。虽然在线教育产品很多,但是鱼龙混杂,很多在线体育教育企业只是培训机构的“翻版”,没有与学校体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线教育只是在炒作伪命题。真正基于课程、以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设计的系统化产品很少。另外部分企业所做的“互联网+体育教育”其本质是教学,而不是体育教育,脱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与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与学校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趋势相背离。
3.1.4.2、区域差异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由于教育的区域性差异,现阶段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复制城市教学模式,“互联网+体育教育”应该是帮助农村体育教育走出困境,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促进体育教育公平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存在互联网教育的硬件设施难以达到的现象。互联网硬件设施作为互联网教育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缺失也势必会出现资源的分布不公问题。另外,部分互联网体育教育的视频和课程是收费的,也会加大较贫困地区学生的经济压力。因此,旨在改变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的互联网教育,同样也会出现新的教育不公的问题,
3.1.4.3、教师观念难以转变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是应试教育,由于互联网体育教育缺少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教师迫于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依然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互联网和体育教育相结合的教学,额外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多教师不赞成实行“互联网+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
3.1.4.4、缺少体育教育和互联网的双型人才
“互联网+体育教育”作为体育教育和互联网的交叉行业,现阶段此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互联网+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具备互联网专业能力和自身体育教育领域业务能力的双型人才。传统教行业里有很多具备教育业务能力的“老骨干”,而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里则大多是具备互联网专业能力的“新专才”,但是现阶段缺少精通互联网技术并且具有较高体育教学和科研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SWOT视域下“互联网+体育教育”长效运行的策略
3.2.1、“互联网+体育教育”SO战略
3.2.1.1、加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的结合
再先进的技术、再高级的软件,也无法替代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保留我们体育教育当中好的部分,而针对体育教学当中效率较低的部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优化,从而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形成。“互联网+教育”将改变体育教育,但是不会颠覆体育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互联网体育教育与传统体育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体育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体育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体育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进行彻底重建。
3.2.1.2、尊重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体育教育”,要从“育人”的根本目的出发,不能盲目追求技术,而是把“互联网+”的理念到体育教育中,使“互联网+体育教育”能更好为体育教育服务。以“互联网+体育教育”的模式,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在逐步打造一个前沿的、有效的、汇集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和应用资源的个性化体育教育信息化平台。此平台尊重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要,创建智能化的体育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变革,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是实现智慧教育的两大基石。“用无所不在的计算和所无不在的数据,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体育教育相关因素的定位及作用。
3.2.2、“互联网+体育教育”WO战略
3.2.2.1、加强与教学深度融合
现在的互联网体育教育机构都布局在课外培训、资源平台建设等体育教育教学外围领域,并未深入到体育教育教学的内涵与核心。“互联网+体育教育”,应当与学校体育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与体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而真正的教育是改变人,从思想上、境界上、深度上改变,并且由这批人重新引领世界的发展。吕森林认为,在线体育教育未来的突破口就在于解决教与学的刚性需求,真正让信息技术与课堂体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互联网技术一定要跟体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中心,方可改变整个体育教育生态。
3.2.2.2、重视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
体育教育信息化并不是要全盘颠覆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而是为了更加高效地学与教,将技术融入体育教学中,对原常态教学的改变和超越。体育教育信息化应当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运营的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发现体育教师、学生的刚性需求,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起来。
3.2.3、“互联网+体育教育”ST战略
3.2.3.1、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坚持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数字化差距,促进体育教育公平为目标,以基础体育教育作为突破口,将农村学校作为工作重点,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努力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体育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用于农村学校,强化督查与指导,确保各类信息化项目资金发挥实效,巩固提高体育教育资源全覆盖,保障设备和资源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
3.2.3.2、培养“互联网+体育教育”双型人才
互联网会改变传统体育教育的形态,而体育教育自身很难产生适应互联网的新机制。当前体育教育行业推行“互联网+”时从根本上要注意的就是人才。人才是事业的基础。“互联网+体育教育”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两个核心能力——互联网专业能力,自身教育领域业务能力。传统教育行业里有很多具备教育业务能力的“老骨干”,而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里则大多是具备互联网专业能力的“新专才”。这两类组织,均需要大力吸引自己缺乏的人才加入,完善自身人才结构。
3.2.3.3、实行人性化教学
不管是互联网体育教育,还是体育教育信息化,其根本还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让体育老师教学更加方便、高效,而且使用起来简单,让学生体育学习效率更高、成效更加显著,让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刚需和痛点,这才是互联网体育教育的真正突破口。
3.2.4、“互联网+体育教育”WT战略
3.2.4.1、尊重体育教育规律,坚持体育教育本质
在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操作中应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技术永远无法代替学科本身知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依然是弄清知识本身的规律,要按体育知识的规律进行体育教学,绝不能本末倒置。其次,在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上要注意,无论是应用何种技术手段,都应针对体育知识特点进行设计。
3.2.4.2、体育教师转变思想
加强宣传要通过广泛培训和宣传,以及典型应用案例的推广,使教育工作者乐于、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管理。互联网体育教育信息化产品要求教学活动、科研评价和推广培训互为融合,这需要校长和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尽快转变。“互联网+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我们都要考虑它在体育教育中正面和反面的作用。体育教师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并积极研究“互联网+体育教育”中的各种新情况。
“互联网+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尝试和改变,对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育来说,有着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传统教育也不会因为它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而完全被互联网教育所颠覆和替代,“互联网+体育教育”应当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助力于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以此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3-6.
[2]赵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9(2):266-267.
[3]张琳.浅谈互联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优化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5):92-93.
[4]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7-12.
[5]学者热议: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N].人民网,2015-03-5.
[6]耿才华.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差异性分析[J].攀登,2008,06(4):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