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徐红岩,汤道权,白云娜,高军红
基于多元化评价的医药院校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杜倩,徐红岩,汤道权,白云娜,高军红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221004)
分析构建医药院校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提出基于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的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以期为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依据。
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多元化;医药院校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教育和管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模式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我国的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最早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而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我国各类高校,包括医药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共同选择[1]。我校药学各专业亦由2005年启动了这项工作,至今已经实施了十余年。
导师制教育模式对于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宗旨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其具体目标则主要体现在思想阻力的解除,激励机制的创立。它要求导师在工作中以学生为根本,以育人为目的,以创新为关键,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格健全的医药人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对于刚刚脱离初、高中保姆式教育的大学新生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学生在本科教育过程中能够得到专业指导教师方方面面的帮助,对于自身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事实上,很多医药院校的导师通常由学校或者院系管理部门直接进行指定。笔者先前的调查结果表明:有的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而有的学生对导师的工作则是失望的。这表明,每位导师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分析原因在于: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往往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同时教师还承担了很多社会角色,在各种角色任务并行的同时,需要导师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导师制的推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目标在于实施全方位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是实现本科生导师工作目标的必要手段。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因具有主客体的多元性、导学内容的丰富性、导学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工作效果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等特点,其考核与评价也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按照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提高导师工作的实效性和有序性,促使本科生导师制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多元化的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等。
2.1学生评价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考核与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如何,本科生导师制的直接受益者——学生的感受和反映是最好的答案。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导师自评、导师互评等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个人兴趣、需要出发,对导师制实施的内容、方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导师工作的开展。学生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
2.2导师自评
导师自评是构建完整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必须发挥导师自身的主体意识。由导师每学期末依据一定的标准,求真务实,对以往的导学工作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总结自身能力、工作投入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对自身导学活动进行反思,力求做到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创造和谐的学习及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完善及自我修正,从而真正达成本科生导师制的整体工作目标。导师自评可采用标准评分法、工作总结法等。
2.3导师互评
导师互评即导师之间对各自导学工作的相互评价,是以促进导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效能为目的,依据一定标准对导师工作进行多方面评价,是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导师是导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有着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更有可能提出切合现实情况的解决途径。通过导师互评,可以促进导师之间对导学工作体会及经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导学活动的成效。导师互评可采用访谈法、开放问卷调查法等。
2.4学生管理办公室及专家评价
学生管理办公室是我校直接负责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管理单位,而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是对导师制实施效果最了解的教师人群,其评价的广度、深度及可信度均较高。
专家是指学校层面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评价小组,要求参加评价的专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专家评价通常以评分形式进行定量评价,其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专家的阅历经验以及知识丰富程度。在评价中,导师要积极听取专家反馈意见,创设对话情境,与专家进行对话,争取使专家理论下移,与导师实践对接。
导师工作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导师工作的评价指标也必须多元化。导师工作评价不仅要评价导师履行职责情况及工作效果,也要评价导师的导学态度;不仅要评价导师开展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成果,更要评价学生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知识、技能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各科考试成绩、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考研上线率以及论文发表、学科竞赛获奖、各级创新创业计划获奖情况等客观数据。学生人格评价方面[3]主要包括学生的学术思想、人生观及生活态度3个指标,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较为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科学创新精神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学活动内容过于复杂,不能够仅以学生成绩、专家评分等客观数据进行定量评价,必须与问卷调查法、导师总结、访谈法等定性评价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综合运用[4],既能够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特长和优势,又可以弥补其不足之处,从而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最终使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绩效得以提高。参考文献:
[1]周青,汪杰峰,胡佳.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校发展与评估,2014,30(4):111-116.
[2]潘雅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及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1):153-157.
[3]叶常林.本科生导师制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必要性、原则与基本构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152-156.
[4]许树洪,刘守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0(8):20-22.
G40-03
A
1671-1246(2016)20-0001-02
2015年徐州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Xjy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