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第二小学 陈良芬
一个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几点认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成功的导语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也可称为过渡式导语,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架梯。在学习上,也必须有“桥”和“梯”才能相互沟通。二是趣事开讲,奠定氛围。因为兴趣的渗入,学生的心智大开,思维活跃。“未成曲调先有情”,还可以以诗文、音乐来导入新课,为学生深刻准确地去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下了感情基础。三是设疑悬念,引发思考。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课题进行思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去刨根究底,更好把握文章的中心。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提问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提问运用得好,不但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创设的问题要紧扣内容。任何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针对性地设置。其次,创设的问题要新颖。求新求异是所有小学生的共同特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问题。再次,问题的提出要注意难易适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因材施教”。
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
我们在听课时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还谈什么思维训练?并且每个学生理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对全体学生,不要为了赶所谓的进度,完成所谓的教学流程而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必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首先是指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其次,指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
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化的灵通性。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成功的老师,在三分钟之内,就可以把学生带入戏剧性的氛围。启发不是机械的说教,而是在关键地方予以点拨,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要善于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也走进了课堂,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一是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二是通过实物,激发兴趣。可以通过卡片,实物形象,一次次的演示动作等,创设教学环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四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综合利用了 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象,显得形象直观,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 教学的趣味性。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个方面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课堂小结。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语文课中,好的结语,往往令人萦怀难忘。课堂小结不应千篇一律,采取一种模式,而要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