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天立国际学校小学部 王 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但是由于受到大部分学生的生活面窄、生活单调,教学评价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未能创新,教育思想还没转变等因素制约,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着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相协调,与学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1.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片面
一是没能很好地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本质。二是没能正确理解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由于受传统语文“重书面,轻口语”的束缚,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这一新型课程认识不够。有些教师是课紧就不上,课松就大家自由谈谈,不做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无目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使口语交际课形同虚设。
2.对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认识肤浅
许多教师肤浅地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等于听说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过去的听话说话课,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说。没有在特定情境下的交际礼仪训练,必要的身体、情态辅助语言的运用,更没有倾听者的应答训练,使原本贴近生活、轻松活泼的口语交际课变成了课堂气氛浓重、紧张严肃的说话课。
3.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理解模糊
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大多致教师有着模糊的认识,他们中有人认为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是由课标上规定,有人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就是课本。
4.评价观念陈旧、方法单一
教师的评价观念比较陈旧,评价方法单一,且缺乏具体的激励策略的引导。
很多课堂上学生不敢大胆与他人交流,有紧张心理。
1.学生不愿交际,不敢交际
有些学生表现出胆子小,怕说错话,口语交际时,东张西望,目光闪烁,脸涨得通红,不知所云,这些都是学生不敢交际的表现。
2.学生的语言贫乏,不规范
在口语交际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贫乏,积累的词汇不够丰富,在说话时还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这就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障碍。
3.学生不善于倾听
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
通过小学任务型口语交际教学实践探索,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确定任务—落实任务—验收任务—拓展任务。
这里的“确”一要准确,符合课标精神、教材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二要明确,表述简练,形象直观,形式便于交流。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一课时,设计了四各任务:
任务一:各抒己见,评说“父母之爱”;任务二:敞开心扉,讲述“父母之爱”;任务三:真情表白,感恩“父母之爱”;任务四:感恩父母,贵在行动。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导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是学生探究的保障,因此,我们的课堂应主体突出、结构简单、注重实践、效果明显。
例如,我在进行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一课时,围绕设定的任务,采取了以下策略。
1.评说(谈看法)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的第一个任务是“各抒己见,评说父母的爱”。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不尽相同,请阅读下面生活中的两则小故事,同桌相互交流:你怎样看待故事中爸爸或妈妈的做法?能清楚、有条理地谈出自己的看法(请两个同学分别读故事一、二)。
2.讲述(有真情、清楚、有条理)
师:孩子们,我们本次课的第二个任务是“敞开心扉,讲述父母之爱”。要求(交流3分钟)。
向同桌清楚、有条理地讲述一个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
认真倾听,能对故事发表看法。
请大家开启记忆的心扉:可以讲述:
那一晚,我生病了;那一天,我上学少穿了一件衣服……
3.感恩(写真话、写诗、唱歌等)
师:孩子们,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的爱是阳光,温暖了我们幼小的心灵;父母的爱是雨露,滋润着我们健康成长。本次口语交际课的第三个任务是——真情表白,感恩“父母之爱”。请看要求:可以写出一两句最想感恩父母的话,可以作一首小诗,可以引用名句,可以真情演唱几句感恩父母的歌曲……(学生拿出感恩卡,准备2分钟后交流)
4.行动(拓展,生活中怎样做,布置任务)
师:孩子们,感恩父母,贵在行动。本周放学回家,请带上你的感恩卡,向父母传递感恩之心。比如,记住父母的生日,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辛勤工作的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给父母洗一次脸……
我们既要抓好口语交际教学任务实施的过程,也要追求良好的结果。看结果是否达成了设定的任务。
我们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距,也要为缩小这种差距多做努力。在每一节课上,我们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帮助没有完成口语交际任务的学生纠错,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适当的拓展性练习。
总之,小学任务型口语交际教学就是以具体的口语交际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交际的过程,以验收任务和拓展任务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果的一种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