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君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2)
谈哲学课在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中的作用
张晓君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2)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3个方面,阐述哲学课对于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作用。
哲学课;人生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人生观是一个人如何看待人的一生的根本观点。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大千世界,人与人千差万别,有的人努力进取,永不懈怠,终有所成;有的人消极倦怠,得过且过,最终碌碌无为;有的人奋力追求远大理想,有的人崇拜金钱,还有的人悲观消极。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意义重大。
哲学与人生观关系密切。哲学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对各门具体学科有指导意义,对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也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哲学课上,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就好比拿起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会少些迷茫、多些信心,让人生之路精彩多姿。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就是客观存在,这个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实际出发,绝不能凭主观愿望来想问题、办事情。
1.1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进行人生选择
在人生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将面临无数的人生选择。学生由于青春年少,生活经验少,缺乏阅历,使得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随心所欲、想当然的情况,最后可能事与愿违,好心办了坏事。在哲学课上,教师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量入为出等,向学生讲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教导他们当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不可眼高手低,不可好高骛远,要从社会、家庭、个人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做出适宜的选择。
1.2运用物质是运动的原理让学生通过行动得到收获
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同时物质是运动着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个基本原理告诉学生生命在于运动,光说不做就一事无成。可以向学生讲述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比如先进的机器设备、宏伟的建筑、高科技产品,每一样都付出了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在哲学课上,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怕苦怕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到就去做,不犹豫、不畏缩,体现年轻人应有的面貌。
1.3发挥自觉能动性,克服人生困难
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人生必须行动,但行动决不是盲目的、无序的、随意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人类在行动的过程中,要动脑筋想办法,发挥人类特有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在困难面前是畏难放弃还是坚持不懈、自强不息,是人生观的重要体现。在哲学课上,教师要告诉学生,人类历史上的所有进步都是人类在克服无数困难后才会有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是人生的常态。鼓起勇气克服困难,是每个人必须有的精神状态。
总之,在哲学课上,教师应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能力,让学生形成立即行动的观念,鼓励学生充满信心,迎接人生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客观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中,绝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2.1学习普遍联系的观点,处理好人际关系
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哲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这个原理,跟学生探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人际关系的问题。在家庭有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亲戚朋友的关系;在学校有与教师、同学的关系;将来参加工作,有与上级、与同事、与工作对象的关系。总之,一个社会角色,就有一个相对应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则如鱼得水,在一个和谐、团结、友善的环境里身心愉快,学习有进步;反之,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一个人就会紧张、焦虑,在一个压抑、不自在、不放松的环境里,必定身心疲惫。在哲学课上,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告诫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
2.2学习发展变化的观点,处理好顺境与逆境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总是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日用品从无到有,从新到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要经历生老病死。在哲学课上,教师要用这个基本原理启发学生,看问题要长远,要处理好顺境与逆境的关系。当处在顺境中时,千万不可骄傲自满、夜郎自大;当处在逆境中时,千万不可灰心丧气、自暴自弃。顺境中要看到潜在的危机,逆境中要看到远处的希望,因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生只有具备了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后,当他走上社会陷入逆境才不会慌乱,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处于顺境也不会自以为是、趾高气扬,而是更加虚心、低调。
2.3学习矛盾的观点,让人生充满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此消彼长,促使事物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促使事物发生质的变化。在哲学课上,教师要从矛盾的观点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重大的人生课题。人类前进的动力来自内心的欲望,正当、合理的欲望应该有,而且应该得到鼓励。每个人要学会客观、冷静地分析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努力工作、改变状况,促使自己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让人生充满动力,让自己上台阶、有成绩。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对学生的工作、学习、交友非常有帮助,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非常有帮助。辩证法的思想让他们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能够握有主动权,做自己的主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实践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
3.1学习实践论,做到知行统一
人类所有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认识都不是凭空想像得来的,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是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哲学课上,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的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前人、别人的经验总结,要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亲自参与实践。
3.2学习实践论,明辨是非,提高判断力
人生的过程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人生重大的选择是择业和择偶,是关系人生成功、幸福与否的关键。选择的能力来自判断的能力,要有一双慧眼,能分辨现象与本质,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3.3学会科学思维,合乎逻辑地分析思考人生课题
科学思维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在哲学课上,教师要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向学生详细讲解,目的就是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分析、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正确的方法与途径,不片面,做到实事求是。
总之,学习一些哲学的基本理论非常有必要、有意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不能只有重复,必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怎样创新,就要学习、了解、掌握事物发展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客观规律,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人生,把握命运。
[1]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G420
B
1671-1246(2016)16-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