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花 张立昌
(曲阜师范大学,曲阜 273165)
基于阅读的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考证*
梁文花 张立昌
(曲阜师范大学,曲阜 273165)
阅读与写作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基于阅读的英语写作教学理念被普遍认为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技能,然而我国英语教学迟迟未能有效实施这一理念。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阅读和写作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度考证,同时剖析我国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分析教学实践中“读”与“写”难以实现有效融合的根源。
阅读与写作;输入与输出;读写融合
阅读和写作一直被视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技能,前者为吸收性技能,后者为产出性技能。研究者往往局限于研究阅读或写作过程本身,如Gregg和Steinberg(1980)主要分析写作认知心理过程,而Smith(1983)重点探讨阅读过程的本质特性。然而,20世纪初以来,随着语言学、认知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学界对阅读与写作过程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认识不断有新突破,并提出革命性见解。
1.1 阅读与写作的认知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阅读界和写作界开始接触、交流,研究发现令人震撼,即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似、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Kucer等人的研究,阅读与写作都是意义创造的行为(陈立平 2001:29)。在两种活动中,读者和作者均运用一系列相同的心理过程来理解、处理以及构建语篇世界,因为阅读与写作拥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各自运用预知识搜索语篇意义;使用同样的程序将预知识转换成语篇;在构建语篇时,从同一个认知基础库里提取资料,表现出共同的处理模式或能力。阅读与写作是两个息息相通、紧密关联的动态过程,写作是模拟阅读的行为,即写作过程中作者受阅读能力影响,以读者为中心,尽最大努力扮演读者角色,想象读者可能已具有的信息,应该提供何种背景知识才能帮助读者实现有效信息传递等;阅读是模拟写作的行为,即阅读过程中读者受写作能力影响,扮演写作者的角色,预测、揣摩并理解作者意图,最大限度进入文中的话题领域,对所传递信息做出最协调的解释(谢薇娜 1994:50-51)。牟金红的研究也验证这一个结论:写作能力强者往往阅读能力也强,他们比阅读能力弱者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思想表达等方面会更加娴熟(牟金红 2010)。
1.2 输入与输出假说
Krashen(1981,1983,1985)提出二语习得理论的5个假说,其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语言的习得只有靠“可理解性输入”实现,学习者可以在“i+1”输入模式中自然习得语言规则;最佳语言输入必备的条件是输入量足够大,而且是可理解、有趣和关联的,输入不必过分强调语法等。可见,理解是输入转为内化的前提,当学习者接触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时,该语言形式就能够被理解,继而内化并产生语言习得。然而,Krashen只强调输入,却忽视输出,即只注重听和读吸收性技能,忽视和排斥说和写产出性技能,甚至认为输出与语言能力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
Swain(1995)认识到输入假说的局限性,提出“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她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但却不是唯一和充分的条件,而“可理解的语言输出”同样有助于语言习得。换言之,除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目标语言,才有可能达到接近母语者的流利水平;在输出性语言活动中,学习者因感到压力,不得不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使其充分内化后完成可理解性输出。Swain有关输入与输出并重的学说得到充分的验证,给出有益启示:输入与输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没有大量输入,语言习得成为无源之水,输出更无从谈起;而输出的作用在于引起学习者关注语言问题,对产出的语言结构与意义不断监控和检查,并最终实现语言表达自动化。
无论是阅读与写作过程共同认知机制的发现还是输入与输出并重的科学论断,都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写作产生强烈冲击。超越两者“分离”还是“结合”关系的纷争,学界的注意力自然转向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创建。
2.1 “输入—练习—输出”平衡法
Harmer论证平衡教学的思想系统,指出可以把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输入”、“练习”和“输出”3大块(马书红 2001)。“输入”是初始阶段,教师让学生接触并理解语言材料的结构、意义和交际价值,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掌握新材料的动机;“练习”是中间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练习活动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反复加工,以便内化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输出”则是把握语言交际功能阶段,学生力图在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有效传递信息。这3个阶段以活动为主线,构成一个动态、平衡、有机的课堂教学系统。在各个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需要、特点及反馈情况,灵活调整练习活动的形式与比例,以达到平衡不同层次教学活动的目的。
曹志希(1998)和尤其达(2001)等赞成Harmer“输入—练习—输出”之间平衡的观点。前者论证输入与输出平衡发展的语言教学模式设计原则,据此提出“输入、操练演习和交际输出”的3层教学模式;后者扩展Harmer的平衡观,提出类似的“输入—吸收—输出”教学思路,并明确3个步骤之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环环相扣,为阅读与写作技能全面兼顾、平衡发展提出指导性原则。
2.2 “以读促写”教学法
Stein(1990)提出“以读促写”假说:学生是课堂中心,帮助学生识别语言功能并获得交际技能是课堂教学的目标;阅读与写作活动包括规划、监控、选择、组织和整合。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宏观与微观认知策略,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基础上写作。总体上看,这一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首先阅读各类话题和主题的文章,然后将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语篇知识应用于写作,从而有效完成书面交际活动。
李金红(2006)提出“读写结合”的理念与Stein“以读促写”的思路相同。他们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将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将语篇结构分析、语言知识讲解和写作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目的。
2.3 “阅读—讨论—写作”教学模式
“阅读—讨论—写作”教学模式的设想由林肖瑜(1994,1996)提出。其中,“阅读”是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教师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名家名作、各类文体的佳作,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语篇甚至同伴的优秀作文,以接受佳作的思想启迪,掌握思想表达的语言技巧。“讨论”则是在阅读基础上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写作之前必要的中间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或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的词汇意义、句法结构、篇章组织策略等,加深理解篇章,提高认识。“写作”是构思内容、组织语言、表达思想的智力活动过程,是探索和创造语篇意义的过程。写作这一产出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识读能力,还要具有组织语篇和应用词汇语法系统的能力”(严明 2014:109)。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力争选择最贴切的词语、最恰当的句法修辞手段、最得体的表达方式,将思想、见解或意境形成连贯语篇。
真正完成这3个环节并非易事,涉及许多其它因素,需要贯串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2.4 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有3个学派。其中,以Martin(1993)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将体裁定义为一种有步骤、以交际目的为导向并由某一特定文化成员参与的社会交往过程;该学派还创立体裁分析模式——“体裁结构潜势” (Halliday, Hasan 1989)、“图式/纲要式结构”分析模式(Martin 1992)和“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或“轮式体裁教学模式”)(Hyon 1996:705)。这一模式分为3个阶段:(1)示范分析:教师向学生展示某一体裁系列优秀范文,重点讲解其社会文化背景与功能、体裁结构与步骤及语言特点等,指导以后的写作。(2)共同协商写作:教师和学生在观察、调查和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创作一篇同类体裁的文章。教师把集体创作的结果在黑板或屏幕上写成近似范文体裁的文章,以使学生亲临整个创作过程。(3)独立写作:学生选择一个题目,经过构思、写初稿、教师和同伴评价、修改和编辑等步骤,创造性地利用所学体裁,独立完成写作任务。该方法中,阅读与写作结合程度较高,因具有清晰的分析与教学模式,成为北美各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教育部门设计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组织课堂活动的主要依据。
基于阅读的写作教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创立及应用几乎同步,为验证其在特定环境中的有效性和拓宽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范围,学者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听”的输入渠道相对狭窄,“读”是输入的主要来源。而且,“现实生活中写作任务常常与阅读任务密不可分”,学界纷纷探讨阅读与写作相互作用的实践效果(陈庆斌 2016:131)。
(1)静态研究:谢薇娜(1994)通过抽样调查英语专业参加过TEM4统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成绩,发现阅读与写作成绩成正比,建议英语教学采用读与写交融性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写作,在写作中学阅读。马广惠和文秋芳(1999)从词汇运用角度考察学生的写作文本,发现读与写关系密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更善于从阅读中获取表达词汇,英语表达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能力产生关键影响:学生词汇量越大,可写的内容就越多,文章会越长,主题思想就越明确,文本质量也越高。
(2)动态研究:本世纪以来,从动态角度考察读与写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有的运用“体裁教学法”进行写作教学试验研究(梁文花 2010);有的根据“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探讨阅读对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抽象思维发展(徐浩 高彩凤 2007)或对句法复杂性的影响(邱建华 2014);还有的以“输入与输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体裁写作”、“社团实践”和“体验式”等多元理论为视角设计教学改革实验(王初明等 2010,王初明 2012, 杨永林 董玉真 2010)。这些研究均报告阅读对写作产生积极作用。据研究中的受试反映,为了写得好、写得长,必然要先读得懂,读得多;加深阅读语篇理解能使写作目的更明确、结构更合理、内容组织更有条理和词句选择更得当等,原因在于“阅读材料提供了语言正确使用的样板”(王初明 2012:4)。
无论静态文本分析还是动态教学实验,都考察以阅读为渠道的语言吸收(输入)与以写作为目的的语言产出(输出)相结合的密度与效应。获得的效用有单向的,即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也有双向的,即读写并重、相互促进,但都证明基于阅读的写作教学是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与写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然而,以往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对名人名言的认识:流芳百世的名人名言均为名家在本族语言文化背景下产生,它们折射出自然环境中的学习法则,对于浸泡在母语文化中的学习者来说,读书不必“破万卷”,下笔也会“如有神”。而我国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阅读、讨论及写作等活动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即便英语美文“万卷”在手,学生也没有足够的课外时间潜心研读。因此,教师不仅要选择有时代性、可读性以及可模仿性的阅读材料,还要采用必要的干预措施,尽量使学生“置身于目的语环境”,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讨论与写作(王瑞 2015:124)。
(2)对相关理论的阐释:由“输入”与“输出”假说产生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大多由国外学者首先提出,然而在我国实践研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相关理论未能做深入、系统、详尽描述,便过渡到应用过程或课堂活动设计阶段,致使教师不明确基础理论哪些成分与课堂上的哪些环节或步骤关联、足够的“输入”涉及哪些类型的练习活动、语言文化知识“内化”需要讨论哪些问题及有效语言“输出”要求教师如何引导等。于是,一些理论准备不够充分的一线教师会感到望而生畏。
(3)对教学方法的应用:“体裁教学法”和“以读促写”等方法早已引起国内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少量的实证研究往往侧重总结理论方法应用的体会或实践效果,淡化实施步骤描述或忽视应用特征及实践效果的总结,或缺乏相应课例分析等。结果,一线教师因心存疑虑而难以引入写作课堂。
(4)对新模式的构建: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桥梁作用。而在引进如“体裁教学法”、“以读促写”、“输入—练习—输出”平衡法时,要特别注意西方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应该在充分考虑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外语环境特征、教育体制、办学条件及学生实际基础水平等前提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模式。只有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才有生命力,才能广泛应用于我国的英语写作课堂。
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读写结合的教学理论、方法在我国发挥应有的效用,使得原本有效的模式在我国一走出实验期就被束之高阁,或者仅仅在追赶潮流的实证研究中追求数字指标,迟迟不能实现本土化,普及于英语写作教学课堂。
曹志希.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输入输出平衡模式[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9).
陈立平.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4).
陈庆斌. 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重构[J].外语学刊, 2016(3).
李金红. 国外主流写作理论对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 国外外语教学, 2006(2).
梁文花.“体裁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3).
林肖瑜.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若干相关环节[J]. 外语界, 1994(2).
林肖瑜. 阅读·讨论·写作——关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界, 1996(1).
马广惠 文秋芳.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4).
马书红. 论J.Harmer的外语教学平衡观[J]. 外语界, 2001(2).
牟金红. 国内外英语写作技能综合教学与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 2010(3).
邱建华. 基于网络资源的读写结合教学对英语作文句法复杂性的影响[J]. 现代外语, 2014(6).
王初明. 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 2012(5).
王初明 牛瑞英 郑小湘. 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实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3).
王 瑞. 基于语料库的实证分析——概念迁移视域中学习者动名词搭配错误系列分析之二[J]. 外语学刊, 2015(3).
谢薇娜. 谈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J]. 外语教学, 1994(4).
徐 浩 高彩凤. 英语专业低年级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 现代外语, 2007(2).
严 明. 高校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评价体系建构[J]. 外语学刊, 2014(6).
杨永林 董玉真.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体验英语”视角下的教学模式新探[J].中国外语, 2010(1).
尤其达. 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外语界, 2001(6).
Gregg, W., Steinberg, E.R.CognitiveProcessinWriting[M].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
Halliday, M.A.K., Hasan, R.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Hyon, S. 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 Implications for ESL[J].TESOLQuarterly, 1996(4).
Krashen, 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Krashen, S., Terrel, T.TheNaturalApproach:LanguageAcquisitionintheClassroom[M]. Oxford: Pergamon, 1983.
Krashen, S.TheInputHypotheses:Issuesand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
Martin, J. R.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2.
Martin, J.R. A Contextual Theory of Language[A]. In:Cope, B., Kalantzis, M.(Eds.),ThePowersofLiteracy:AGenreApproachtoTeachingWriting[C]. Bristol: Falmer Press, 1993.
Smith, F.Read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Stein, V. Elaboration: Using What You Know[A]. In: Flower, L., Stein, V., Ackerman, M.J., Ackerman, J., Kantz, M.J., McCormick, K., Peck, W.C.(Eds.),Reading-to-Write:ExploringaCognitiveandSocialProcess[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In:Cook, G., Seidlhofer, B.(Eds.),Principles&PracticeinAppliedLinguistic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Reading-basedEnglishWritingInstructionfromTheoriesandPractice
Liang Wen-hua Zhang Li-chang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It is an undeniable fact that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rdependent. And reading-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is considered helpful in improving English learners’ writing skills, but this belief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put into practice in English class. This paper, thus,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findings concerning the mutual impact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probes into som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n our country, so as to examin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ineffective reading-writing integra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reading and writing; input and output; reading-writing integration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体裁分析与英语语篇类型研究”(10YJA740055)和山东省社科规划教学改革专项资助项目“以体裁分析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11CWZJ49)的阶段性成果。
H319.3
A
1000-0100(2016)05-0137-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5.034
定稿日期:2016-07-13
【责任编辑陈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