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语言观*

2016-03-13 12:41张海洋
外语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本体论海德格尔本质

张海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28)

本体论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语言观*

张海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28)

海德格尔语言观建立在其“存在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语言、人和人的世界3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揭示语言的本质。本文以总结和批判海德格尔前、后期语言观为理论基础,以“语言与此在”、“语言与意识世界”和“语言与存在”3个不同维度为切入点,澄清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本质——语言本体论。

本体论语言哲学;海德格尔;语言观;语言哲学

1 引言

所谓本体论语言哲学,是“把语言视为在者/是者(beings),探讨语言如何在、如何是,通过语言分析和解释来揭示人和人的世界的科学”(李洪儒 2008:17)。语言本体论是本体论语言哲学的理论核心,科学论证语言本体论的内涵是本体论语言哲学建构的关键。澄清语言本体论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在本体论层面上回答“语言是什么”以及“语言如何是、如何在”(语言的存在方式)这两大基本问题上。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以其“存在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即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作为其对语言本质探究的出发点。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更多体现在对人和人的世界的意义,简而言之,就是对包括人和人生活的世界中一切“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意义。然而,人如何认识其生活的世界,海德格尔及胡塞尔等一系列现象学学者认为人通过意识世界来认识外在世界,海德格尔认为,人如何通过意识世界认识外在世界正是语言意义的体现。语言是人认识外在世界的中介,在这个层面上的语言是一种特殊实体,其意义就体现在语言与作为其外在要素的人和人的世界的相互关系中。

结合本体论语言哲学的学科界定我们不难发现,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与以“语言、人、人的世界”为核心要素的本体论语言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一联系的纽带就是语言本体论思想。与西方哲学其他的本体论只关注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要素的存在方式不同,语言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中对语言的本质属性即“语言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回答“语言是什么”和“语言如何是、如何在”是语言本体论,也是本体论语言哲学必须回答的两大基本问题。本文对海德格尔语言观的研究,正是以本体论语言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为视域,力求在本体论层面上澄清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本质即语言本体论,并对其内容的构建进行明确阐释。

2 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梳理与总结

海德格尔前期的语言观是一种实存论(生存论)语言观,其核心是在此在(人的因素)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实存论的分析。在此在的基础上探究语言的本质,实质是将人和人生活的世界这两大语言的外部要素纳入到对语言本质的研究中,这是海德格尔前期语言观最显著的特征。建立在此在(实存论)基础上的语言即是“言谈”。言谈是此在的实存论性质,是此在的基本实存能力。言谈道出自身即有“语言”, 后者作为“词语或词汇”可以是语言科学的研究对象。但语言科学对“词语或词汇”(语言的内部要素)的分析研究不可能真正探得语言的源始本质,这也是海德格尔在分析语言内部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语言与其外部要素关系的根本原因。

海德格尔把作为言谈的语言规定为此在的一个实存论性质,这就把人和人的世界引入到探究语言本质的过程中。尽管有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危险,因为“语言有可能又回到受人支配、受人用的传统陋习上去”(孙周兴 2011:44)。但是,笔者认为把语言视为此在的实存论环节把对语言本质的研究与人和人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无疑会冲破分析性语言哲学强调语言工具性和逻辑特征的束缚,为海德格尔后期对语言和存在关系的论证和以语言本体论为特征的本体论语言哲学的建构起到重要启示作用,最终成为语言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内容。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的本质就体现在语言与其外部要素(人和人的世界)的关系中,然而语言究竟是什么,我们无法在海德格尔前期语言观中找到明确答案。

“反对逻辑主义的或工具主义的语言观,提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理解,这根本上就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主旨。”(同上:144) 在此思想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将语言的源始含义定义为“聚集”。“聚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累积和凑集。海德格尔把“聚集”视为一体共属的状态,进而把不同种类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纳入自身共属一体的状态中,其本质是在“存在论”的理论基础上,将宇宙万物的所有“存在者”都纳入到自身的状态中,于是作为以共属一体、无限涵纳为特征的“聚集”,就自然具有存在者之存在的特征。由此,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由前期的实存论语言观过渡到存在论语言观,“语言存在论”成为当下学者们对海德格尔语言观研究的热点。

“语言是存在自身既澄明又遮蔽的到来,因此,语言是存在之家,人在其中生存着”(海德格尔 1997: 87)。语言的本质既体现在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中,也同样体现在语言与人和人的世界的关系中,语言的意义既离不开存在,也离不开人和人的世界。因此,笔者认为,至少在“存在论”意义上,一些学者将海德格尔前后期语言观割裂开来并认为两者相互矛盾的说法站不住脚。然而,无论是前期海德格尔对于“言谈”的引入,还是后期引入“聚集”从而使语言和存在建立联系,我们始终难以回答语言究竟“是什么”,我们仍然无法用任何概念去直接界定语言的本质。

如何将语言、人和人的世界、存在3者融为一体,最终揭示语言的本质和意义,这需要我们借助本体论语言哲学的知识,洞穿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本质——语言本体论。语言本体论才是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贯穿海德格尔前、后期语言观的主线。本文以“语言与此在”、“语言与意识世界”和“语言与存在”3个不同维度为切入点,最终澄清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本质即语言本体论,力图在本体论层面上回答“语言是什么”。

3 语言与人和人的世界

如之前所述,语言作为此在的实存环节,其实质是将作为语言外部要素的人和人的世界引入到语言本质的过程中。作为此在(人)的实存论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因而被看成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人思想(意识世界)的组成部分。“正是凭借语言,人才同世界建立起联系。”(刘辉 2009:26)

语言与人的关系在海德格尔的经典论断“语言是存在之家,人在其中生存着”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语言是存在之家,作为“此在”的人以存在为家而实存。语言是存在之家,同时也是人的住所。人居于语言之中,而不是在语言之外把语言作为工具来使用。“人创造的语言不是人的一种工具,而是人的存在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不是人在使用语言,而是语言构成人的‘存在’。”(李洪儒 2006:68)

把语言视为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人思想的组成部分,将语言与作为此在的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对我们在本体论层面上进一步挖掘语言的本质非常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具备人的因素,语言的存在才有意义。如果语言只是自在世界的组成要素,那么语言对人而言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追问“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海德格尔发现“存在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对人和人的世界的意义。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自在世界(客观世界)本身是一个无意义的概念。人所面对并与之打交道的世界总是一个与人相关的世界,离开人来谈论世界的存在终究没有意义(黄颂杰 2002:28)。“世界、语言和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语言如何将人和人的世界联系起来的问题。”(刘辉 2010:27)

因此,作为此在的实存环节和存在方式,语言的本质就体现在人和人的世界的关系中,而语言的“意义”则最终指向人和人的世界,即通过对语言本体论的论证最终解释人和人的世界,这正是海德格尔前期语言观中语言本体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以“语言本体论”为核心的本体论语言哲学的学科目的。

4 语言与意识世界

以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论述语言与人和人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语言的本质就体现在人和人的世界的关系中,语言的“意义”则最终指向人和人的世界,即通过论证语言本体论来最终揭示人和人的世界。然而,作为“此在”的人是如何认识外在世界,或者语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如何帮助人去认识世界呢?这就需要我们以海德格尔“现象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揭示语言与作为人思维载体的意识世界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证语言本体论。

人通过意识世界来认识外部世界,而意识世界要经过对外在世界中的每一个事物的命名和分类方能形成。这些命名和分类共同构成整体性的意识世界。此处,语言行使着最重要的功能,因为所有分类与命名其实都是在语言的特定系统中的操作。由此可见,语言是人认识和揭示外在世界的中介,语言作为“此在”的人实存环节和存在方式,人的意识世界自然也就具有作为语言的意义。于是,语言既与人联系起来,又与人的外延即意识世界联系在一起。

对意识世界的运转方式和功能属性的认识是海德格尔与其老师胡塞尔等一批现象学学者之间的分歧所在。“现象学就是意识构造学,就是构造意识的学说。”(胡塞尔 2006:221) 与胡塞尔把“先验自我”作为意识世界的本体不同,海德格尔在承认存在意识世界的基础上,认为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命名和确立它,这就是存在。存在才是真实的、审视我们意识世界的东西;存在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存在一定要是一个特指。一旦是特指(即给存在加上一个定冠词),就表示另外一个意义——存在是被时代赋予意义的。这个特指的存在其实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此在”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在”与“是”的双重含义,“是”和“在”两者具有“同一性”。海德格尔认为“是”和“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蕴含在同一个词中,这个词就是“存在”。因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发端于海德格尔对意识世界的建构,也就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按照他的理解,存在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蕴涵在人自身中的那个是之所是,在之所在就是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这个最高境界其实是被语言编码的。当语言以其特有的方式编码的时候,其哲学显而易见就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知识,这种知识即是语言。

语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如何帮助人去认识世界?语言的意义如何体现在人和人的世界的关系中?人通过意识世界去认识外在世界,而意识世界正是由语言编码的,语言的意义等同于意识世界,因此语言也就自然成为人和人的世界的中间环节。语言意识世界由语言编码,从语言出发建构意识世界,语言是人与人的世界之间的中间环节,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实在,上述内容构成语言本体论的重要内容。

5 语言与存在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自身既澄明又遮蔽的到来”。无论澄明还是遮蔽,都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式,因此笔者认为语言的“存在”特征直接体现在语言的“澄明”与“遮蔽”,也就是语言的“显—隐”之运作。要洞穿语言是什么,就应从语言的显性和隐性特征中寻找答案。

语言的“显”性指传统语言科学如英美分析性语言哲学,其研究对象是“语言自身”,首要研究任务是“通过语言分析,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通过语言分析揭示外在世界和语言的使用规则(王健平 2003:5)。在语言的“显”性层面上,语言的表现形式毫无疑义是词语和句子。就词句形式而言,“存在”的表现形式是“系词”(在与是)。众所周知句子是由主体、系词和谓词3个要素构成的最小自足交际单位。在上述3个要素中,系词是句子结构和语义建构的最重要单位。就语义而言,系词表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就功能而言,系词行使联结功能,将其关系项凝结起来,建构更加现实的话语单位——语句。简单地说,系词是句子、语句中最重要的功能单位。因此,笔者认为显性条件下语言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表示“在”与“是”的系词,语言由此便成为“在者”和“是者”。同时,研究系词也就是对人的研究。“系词是人在句子中的存在家园。”(李洪儒 2006:28)因此系词同样对我们探究语言与人和人的世界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在语言的显性层面上,语言的本质体现在代表系词的“在者”与“是者”,或者说通过语言的“在”与“是”来表现存在的特征以及存在对人和人的世界的意义。

与绝大多数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通过探求语言的“显”性特征来发掘语言的本质不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的“显”性特征根植于语言的“隐”性特征,把一切纷然杂陈甚至相互矛盾的宇宙万物都纳入其中,并且无时无刻都在人的世界中运转的源发性力量(孙周兴 2011:121)。于是,海德格尔要深入“隐”处,来揭示“显”出语言之所以可能的隐而不显的根基和背景。在海德格尔眼中,语言的“隐”性直接体现在以“一体共属”为属性的“聚集”,而“聚集”作为海德格尔后期对语言本质的抽象概括将语言的“隐”性归结于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语言的“隐”性条件下,以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语言具有同样以“一体多属”为属性的存在特征,既是存在无所不在的运作,也是语言无所不在的运作。具有“存在”特征的语言不是“存在学”意义上的“存在者”,同样语言也不等于存在。

综上所述,语言既是“显”性条件的“在者”、“是者”,又是“隐”性条件下的具有存在特征的“非存在者”,这看似矛盾的结论,却正与语言的“隐”性和“显”性这对看上去也相互矛盾的特征相互对应。语言是“存在”本身的源始的“显—隐”运作,而从“语言是存在之家”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家”同样具有“显—隐”的特征,因为“家是恬然澄明之所,总是有所明亮,也总是有所庇护”。以此为基础,笔者尝试给语言下如下定义: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以语言的“显—隐”为特征,语言应被视为特殊的“在者”、“是者”。它既不等同于存在,也不是“存在学”意义上的“存在者”,它是一种“特殊实在”。

6 结束语

本体论语言哲学的核心是对“语言本体论”的论述,其两大历史使命是回答“语言是什么”及语言“如何是、如何在”。笔者认为,海德格尔语言观本质就是“语言本体论”思想。其核心内容是:语言是特殊实在,应被视为特殊的“在者”/“是者”。语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通过意识世界的语言解码来认识外在世界。语言的“如何是”就体现在语言与人和人的世界的关系中,即语言与人和人的世界之间的联系,因此应该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解释来揭示人和人的世界。

海德格尔.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胡塞尔. 逻辑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黄颂杰. 本体论在现当代重建与解构[J]. 学术月刊, 2002(4).

李洪儒. 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 外语学刊, 2006 (2).

李洪儒. 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 2008(6) .

李洪儒. 语言哲学:历时与共时交叉点上的节点凸现[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李洪儒. 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语言主观意义论题的提出[J]. 外语学刊, 2010(6).

李洪儒. 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之路——语言哲学理论建构之一[J]. 外语学刊, 2011(6).

刘 辉. 索绪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与超越[J]. 外语学刊, 2009(3).

刘 辉. 本体论视域中的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J]. 外语学刊, 2010(6).

孙周兴. 语言存在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王健平. 语言哲学[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叶起昌. 索绪尔与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比较:方法论与方法[J]. 外语学刊, 2013(1).

Heidegger, M.DiscourseonThinking[M].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66.

Heidegger, M.Poetry,Language,Thought[M].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71a.

Heidegger, M.OntheWaytoLanguage[M].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71b.

Heidegger, M.BeingandTime[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Heidegger, M.Pathmark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OnHeidegger’sViewofLanguagefromthePerspectiveofOntologicalPhilosophyofLanguage

Zhang Hai-ya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28, China)

Existentialism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Heidegger’s view of language,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which is combining such three factors as language, human-beings and existence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his paper intends to summarize Heidegger’s view of language in early and late stage, and finally elaborates the nature of Heidegger’s view of language is the onto-logy of language. During this process, three dimensions have been used to come to the conclusion above, namely language and human-beings, language and mentality, and language and existence.

ontological philosophy of language; Heidegger; view of languag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本文系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以专门用途英语为特色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创新性研究”(WY2015131-C)的阶段性成果。

B089

A

1000-0100(2016)05-0033-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5.012

定稿日期:2016-04-07

【责任编辑谢 群】

猜你喜欢
本体论海德格尔本质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