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红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宝鸡721013)
检验技能大赛中革兰氏染色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韩志红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也是微生物检验中一个传统而经典的实验项目。该方法虽然并不复杂,但由于技能大赛的特殊性,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失误。笔者将革兰氏染色法(传统法)这一赛项及选手在竞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解决对策及赛后反思。
关键词:检验技能大赛;革兰氏染色法;选手
2014年、2015年,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大赛分别在西安及信阳举办。检验技能大赛的宗旨是面向临床岗位需求,体现检验基本技能,注重工学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推动产教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我国检验职业教育水平,促进院校交流,加强检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展示全国检验专业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检验教学新成果。随着大赛的逐步成熟,第二届比赛项目成果均比第一届好,但个别项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约阿希姆·革兰于1884年创立。革兰氏染色的医学意义:(1)可以协助鉴定细菌。革兰氏染色将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初步鉴别细菌,缩小检验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选择鉴定方法。(2)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细胞壁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对抗生素与化学药剂的敏感性也不同。革兰氏阳性菌大多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药物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对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敏感。临床上可根据革兰氏染色性质,合理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3)有助于分析细菌致病性。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病物质是外毒素,而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素,两者的性质、致病作用和治疗方法均不相同。革兰氏染色法(传统法)是微生物检验中一个传统而经典的实验项目,虽然操作并不复杂,但由于技能大赛的特殊性,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失误。笔者将革兰氏染色法(传统法)这一赛项及选手在竞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解决对策以及赛后反思。
选手为各职业院校高职检验和中职检验专业在校生,经学校选拔确定。比赛前,学校对参赛选手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强化培训或一对一针对性训练,所以其实际技能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在校学生。选手竞赛成绩为操作全程评分、操作结果评分和考核时间评分之和。评分标准由赛事专家组集体讨论制定,满分为100分,完成时间为15分钟。
2.1赛前准备工作阶段
大部分选手虽然赛前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但在比赛过程中还是会紧张,表现为:(1)报告参赛项目时紧张、语无伦次、结巴、发抖。(2)漏报参赛项目,将参赛项目准备工作结束误报成操作结束,摆放实验器材及物品时反复调整次序,漏摆吸水滤纸和计时器,导致物品准备不全。(3)所用器材没有按照涂片制作区→染色区→镜检区→结果填写区的顺序摆放,导致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4)染液没有按照顺序摆放,染色过程中耽搁了时间,影响操作速度。
解决对策:赛前选拔选手时,尽量选择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准备多套训练方案,最好针对选手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只要认真、反复练习,上述问题就不会出现。
2.2制片阶段
(1)在玻片上写错组号及工位号、漏写标本号;拿取玻片时,用手捏住玻片中央部分(涂片区域),之后又未擦净,或因手套上的粉末、污物沾染玻片,导致镜下见到少许杂质。(2)点燃酒精灯时只是提了一下灯芯,未达到排气的目的。(3)制片前没有对菌落进行详细观察;令平皿开口正对操作者面部,缺乏自我防护和无菌意识。(4)接种环灭菌操作不规范,烧灼方向和次数错误。(5)没有选择单一菌落取菌,菌量挑取过多,涂片太厚。(6)涂片不均匀,未加生理盐水,涂片面积过大导致切片干燥、染色受影响。(7)反复多次干燥涂片,使涂片过分受热;用手试温;干燥涂片时离火焰太远,没有达到干燥目的或干燥时间过长。(8)没有统一的涂片固定方式,可能由教师理解不同所致。
解决对策:制片过程是所有参赛选手出现问题最多和扣分较多的环节,反映出我们在培训时,没有将灵活性与规范性有机结合起来。如菌落的挑选、接种环的灭菌、涂片的制备、涂片的干燥和固定等。此外,比赛过程中各校的规范也有所不同,这些操作程序是否应该统一、如何统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3染色阶段
染色过程中最容易扣分的是冲洗环节。如先倒染液后冲水,直接冲淋菌膜导致部分菌膜脱落,冲水过大过快污染手指。
解决对策: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训练时不够细致和规范,操作过程没有做到精益求精,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会轻易丢分。
2.4显微镜使用阶段
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是参赛选手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由于大赛中使用的显微镜是组委会指定型号,很多院校并没有同种型号的显微镜,所以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1)大部分选手不能正确调整光圈、聚光器及载物台,调试显微镜时耗时太多,这是操作超时最主要的原因。(2)有的选手对油镜的使用还不太熟练,因未能看到菌体反复在低倍镜和油镜间转换,导致显微镜下观察耗时较多,从而超时。(3)未用低倍镜,直接使用油镜寻找视野而丢分。(4)拿取显微镜动作粗暴而扣分。(5)不擦拭或没有正确擦拭油镜头,没有对留待复查的涂片进行正确的脱油处理。
解决对策:以上问题普遍存在,说明显微镜的使用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对显微镜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不够理想,在大赛压力下,选手操作能力普遍下降。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和熟悉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是一门实打实的操作技能,除了反复练习外没有捷径。
2.5结果分析及报告阶段
该阶段也是参赛选手出现失误最多的环节之一,甚至有选手因为没有正确报告结果而对一等奖失之交臂。选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菌体颜色描述不正确,如将革兰氏阳性菌的紫色描述为蓝黑、蓝色。(2)镜下视野效果不好,菌体不清晰、颜色不正、数量过多或过少、分布不均匀。(3)镜下未找到细菌,仅对菌落性状作出报告。(4)因紧张将革兰氏阳性杆菌写成革兰氏阴性杆菌。
解决对策:上述问题反映出选手对大赛的严肃性认识不足,比较随意。特别是有的选手镜下并未找到细菌而想当然地出具了报告。菌体颜色和形态描述失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与强化训练来纠正,但是由于过度紧张而导致报告结果相反现象则反映出选手心理素质不佳以及操作不细心的问题。
2.6超时
大赛所有赛项都有超时现象,而革兰氏染色赛项的超时现象最普遍。主要原因:(1)选手压力较大、高度紧张,导致动作变形影响了操作。(2)显微镜使用不熟练,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找到细菌。
解决对策:赛前专项训练中,适当增加抗压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自信心、严谨的作风,以及遇到困难冷静应对和分析能力;加强显微镜操作能力培养。
2.7赛后整理
由于比赛出现了超时现象,导致赛后物品整理、桌面清洁等程序流于形式,很多选手为了节约时间,对整理工作一笔带过,如桌面只是象征性地用抹布随便擦一下,而未用消毒液仔细擦拭。由于该环节扣分标准并没有细化,导致此处扣分不严谨。
解决对策:在日常学习和培训过程中,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操作时间,避免前松后紧,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015年全国检验技能大赛已经落下帷幕,我们应反思比赛中选手出现的问题和失误,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纵观比赛,在以下方面还有待加强:(1)选手心理素质普遍不强,在大赛压力下,很多选手因紧张导致比赛结果不理想。如我校选手参赛期间严重失眠,甚至一日三餐都难以下咽。(2)学生基本技能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制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3)选手动手能力普遍薄弱,对陌生型号的显微镜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使用方法,提示我们在活学活用这一块还需下工夫。(4)选手综合分析、处理结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如有的选手写错了结果,这不仅是因为不仔细,还反映出选手对比赛过程中所用标本(如菌落)的综合评价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革兰氏染色操作的考核项繁多且评分标准非常细,这就对操作的规范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主办方提出了更高要求。总结两年革兰氏染色法赛项的评分标准,我们发现以下问题有待与同行商榷。(1)个别扣分点设置不合理。比如,着白大褂、帽、口罩、手套并按要求佩戴参赛签与仪表端庄、头发符合要求重复。(2)由于比赛过程中选手所用的器材及试剂已由主办方工作人员准备充分且大部分摆放合理,所以实验准备阶段的正确摆放试剂一项扣分点形同虚设。(3)部分扣分点设置模棱两可,评委在评分的尺度上不好掌握。如有选手赛后清理台面,但未清理干净,标准上却无该扣分项。(4)部分环节的操作规范各院校不一致,需要检验专业同行统一认识,使得革兰氏染色法更加合理化、规范化,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5)成绩公布不及时,比赛的公开、公平、公正性有待加强。(6)建议评分标准更加细化和合理,最好是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更适应临床一线岗位要求。
随着全国检验技能大赛的逐步发展以及检验界同行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大赛会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5-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