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以林,闵 敏,冯耀华
(广东鹤山市人民医院,广东鹤山529700)
探讨临床带教中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苏以林,闵敏,冯耀华
(广东鹤山市人民医院,广东鹤山529700)
摘要:基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阐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分析国内外医患沟通教育现状,探讨在临床带教中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以期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关键词:医患沟通能力;医学教育;临床带教
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医学理论知识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巩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进入临床实习后,医学生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在带教教师面前是学生,在患者面前是医生。对于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而言,如何转换好角色,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挑战。临床医学生面对患者无时无刻不存在医患沟通问题,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1.1医患沟通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缺位
当下我国日益加剧的医患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但作为医生能为缓解医患矛盾做什么贡献呢?唯有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才是解决之路。培养优秀的医学生是医学事业薪火相传的一项伟大事业。医患沟通技能已被列为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七大领域之一[1],可见医患沟通在医学诊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医患沟通的专业化教育是缺位的,医患沟通教育只限于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仅仅2~3个学时,没有独立的沟通教育时间。这种现状对临床工作造成不良后果,引发的医患冲突不胜枚举。最为经典和特殊的案例为2007年“孕妇李丽云案件”,患者的代理人始终拒绝签字手术,医院方虽付出很大努力,但最终孕妇和腹中胎儿全部死亡。撇开医事法律和医学伦理问题,单从医患沟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该案例体现了一系列医患沟通能力的缺失,这也是传统医学教育中“重病轻人”诊疗思想造成的,没有完成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1.2医学人文教育缺失
我国从高中阶段开始到大学阶段实行文理分科教育,临床医学均是招收理科生,不论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还是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教师和学生均注重医学科学知识的教与学,对人文社会科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医学恰恰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医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结构性缺失,影响了其对疾病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使其难以形成人文精神。
1.3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浪潮下,其理论及技术的传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加之受就业压力影响,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医学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上,在诊断上过多依赖现代化的检验和检查手段,大大压缩问病查体时间,忽视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医学生自然会淡化医患沟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国际上特别是北美的医学界对医患沟通做的系统研究,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从1991年的多伦多共识宣言、1999年国际共识宣言到2002年卡拉马佐共识宣言,均对医患沟通教育逐渐深入提出医学教育本科阶段沟通教学和评估工作的建议,设置以沟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沟通模型。2004年,执业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能作为临床技能考核内容纳入美国执业医师考试,若没有临床医患沟通能力专业化系统训练是不可能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例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实施的POM(医学实践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临床伦理与医患沟通为主干,贯穿于该学院4年的医学教育中;其自1993年秋引入,现已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教育模式,是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对医学伦理、沟通技能每一年级提出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目标和要求,满足医学生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各个方面的要求[2]。
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及不同教育层次的要求,同时基于每个教学医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需要探索和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式方法进行医患沟通教育。
3.1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临床带教中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模仿和实践是医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带教教师需注重自身言行举止,树立榜样意识。带教中向医学生强调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站在法律和道德的层面,让其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
3.2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在临床带教中防止急躁,实习医学生经过多年理论学习和见习进入实习阶段,年龄在20岁左右,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应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实习医学生进行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口头和文字报告病例等临床能力的训练,使其完成由学生到临床医生角色的转换;逐步过渡到复杂的临床模拟情境,训练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患者沟通,特殊信息的采集,坏消息的告知,让实习医学生体会职业成长的经历,主动探索沟通技能。这也是教育中的难点,现在实习医学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有时代共有的性格缺陷,做事缺乏主动性,易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带教教师由于担心出现医患纠纷,往往只让实习医学生在旁观摩,减少了实习医学生动手训练的机会。
3.3因地制宜,教学互动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临床实习操作,中医所说的望闻问切,西医讲的问诊及视触叩听的体格检查,均是良好医患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是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有完善的临床教学设施,有引入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有沟通效果的量化评价标准。而在我们这类二级甲等教学医院,如何进行医患沟通教学呢?我们首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一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病情变化、治疗终结、出院等方面的沟通要点进行讲授。其实这些内容与书本上讲授的每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一致。紧扣课本将一种疾病的知识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实习生,在实习生掌握要点的情况下再去与患者沟通。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带教中还可采用情景模拟及角色互换方法,带教教师充当患者角色,实习生对教师进行问诊及查体,教师加以辅导。实习生相互间充当患者和医生角色进行问诊及查体,可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病房内带教教师示范问诊及体格检查,然后由实习生对患者进行问诊及查体,带教教师现场旁听,结束后进行小结,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定期批阅实习医学生采集病史后书写的病历,对不足之处加以归纳并讲评。这种带教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能让实习医学生迅速掌握一定的医患沟通技能。
3.4掌握语言与非语言技巧
在日常临床带教中,针对遇到的不同情况,见缝插针地利用碎片时间,给实习医学生传授医患沟通的一些语言和非语言技巧,让实习生明白正确得体的语言会使医患沟通更加顺畅[3]。(1)运用得体的称呼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身份、职业、年龄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力求恰当,以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觉到医患间的亲近。(2)语言表达简洁、准确,解释清晰,一定要因人而异,多用打比方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专业术语。(3)讲究提问技巧,使用保护性语言。(4)多赞美,以缓解患者患病后的消极心理。(5)注意语速、语调和语句,学会双向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含蓄语言表达。(6)不要随意评价他人的治疗方式、方法及治疗水平等。
医生行为举止的变化均会对患者的心理及情绪产生微妙的影响。故需要实习医学生掌握一定的非语言技巧[4]。(1)医生要着装整齐、举止端庄、态度和蔼。(2)善于运用面部表情,要细心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应将有同情、温馨和关爱的面部表情传达给患者。(3)学会与患者的目光交流,视线不能游移。给患者检查和治疗时要专注,给人以信任感和安全感。(4)手势沟通。对说话不方便的患者,可借助手势动作辅助解释问题和描述病情,加深患者的理解。(5)学会倾听,与患者交流保持一定距离,给患者留下合理的空间。(6)学会理解和解读患者的非语言行为,以理解患者的情绪,并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
医患沟通是疾病治疗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最基本方式,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5]。临床带教中医患沟通教育不但要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的宏观理念、理论,如“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微观的教学技术如POM医学人才培养模式[2],医患沟通“十条金律”[6],等等,更要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摸索出适合我国的教育模式,以便学生学习和掌握医患沟通相关知识及技巧,并在临床中应用,达到医患沟通三层修炼中“忘记”沟通的最高境界[7],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綮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唐健.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与实现方式[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朱婉儿.医患沟通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方克伟,李泽惠,杨宽达,等.善用体态语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4):71-72.
[5]唐雪梅.医患沟通中语言与非语言技巧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4):462-463.
[6]郑进.美国院前急救医患沟通“十条金律”解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12B):76-78,92.
[7]赵萍,王俊平.医患沟通的三层修炼[J].医学与哲学,2011,32(3):41-42.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5-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