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100020)
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体会与思考
杨敏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100020)
摘要: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正经历着重要的变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紧密衔接,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培养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科实际,尝试临床和科研并重、以临床训练为主、在临床工作中训练科研等能力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着力培养临床和科研能力综合发展的核医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近年来,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正经历着重要的变革,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紧密衔接,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1~3]。新的培养体制突显了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科研能力考核则有所弱化;这个转变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提升,为我国医疗改革和医疗卫生保障提供人才储备,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却有减弱的可能。如何适应上述变革,兼顾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共同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核医学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是分子影像、功能影像和融合影像学的代表学科。近年来,核医学面临着学科快速发展和人才不足的双重挑战,如何在新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造就高质量后备人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此,笔者结合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谈谈核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体会与思考。
我国自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以来,一直尝试对医学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1]。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研究生被分为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两种类型,前者注重临床技能培训,后者注重科研能力培养[2]。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化的考核体系,各培养单位的培养和考核方法不尽相同[3,4]。一般来说,科研是主要考核内容,对科研内容和论文都有严格要求;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则被放在次要位置。科学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区别更多体现在科研内容而不是临床技能上,结果导致多数研究生在毕业时临床技能不足,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需要[3]。
针对上述问题,加之我国卫生体制改革亟须培养大量高素质、同质化临床医生,国家卫计委等部门于2013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并于2014年在全国正式实施[1]。在新的培养体制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都要在3年的培养周期内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在此基础上,专业学位研究生还要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并通过答辩,才能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新的培养体制对核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临床培训内容增加
传统的核医学显像设备(SPECT和PET)显著区别于CT、磁共振和超声,核医学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对其他影像知识的需求相对较少。相应的,核医学研究生的大部分培训在本科室内完成,其他影像及临床科室的轮转时间很短。但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核医学显像设备与CT、核磁在硬件上融合在一起,PET/CT、SPECT/CT和PET/MRI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5],甚至目前影像设备厂商已经几乎不再单独生产PET,不掌握CT和磁共振知识将无法胜任核医学的日常工作。鉴于此,对于将要从事核医学临床工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任务显著增加。与其他影像专业相比,核医学研究生临床培训内容增加更为明显,同时其他学科学习内容也明显增加,其他影像和临床科室的轮转时间延长,一般要占整个培养周期的1/3~1/2。
1.2科研时间减少
这是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当前培养体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临床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内容和深度、科研产出没有硬性指标加以衡量。以我院为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个案报道和综述即可进行毕业答辩,对于论文的发表数量、级别不作严格要求。上述培养体制的不利影响包括:(1)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甚至是部分导师轻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因此这些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同年资本科生没有明显差别。(2)导师有科研课题需要研究生做相应的工作,但由于担心影响学生的临床培养、毕业和就业,而不敢放手给研究生;或者将任务交给研究生而研究生不愿意做,使得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和矛盾。(3)研究生科研水平的下降将对我国医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高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医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和职业发展离不开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医学发展也要建立在规范的科研工作和不断的科技创新基础之上;同时,医院的临床工作、专业声誉、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更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来推动[6]。
为了应对上述冲击,我们在核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学科实际,尝试临床与科研并重、以临床训练为主、在临床工作中训练科研等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
2.1临床技能培训
2.1.1做好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我国核医学学科规模小,临床产出少,在多数医院尚属于弱势学科。受此影响,很多研究生对于核医学迅猛发展带来的智力、体力、心理等层面的挑战缺乏准备。因此,我们从研究生面试即开始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包括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思想交流、高年级学长的“传、帮、带”、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通过多种手段培养研究生对专业的热爱,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2.1.2结合专业特点,制订完备的培养计划核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核物理、放射化学、药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研究生要在有限的培养时间内学习众多繁杂的知识。课程设置上我们坚持以下原则:(1)按照院校安排,将理论课学习尽量安排在周末。(2)以临床医学为主,主要时间用于ECT 和PET/CT显像,利用少量时间学习放射性药物标记、注射、放射防护等内容。(3)核物理、放射化学等内容主要依靠理论授课。
在临床实践中,首先应增加放射科轮转时间,基本与核医学学科轮转时间相当,重点在于解剖和CT等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轮转过程中采用报告书写、集体读片、病例讨论等方式,反复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本科室的弱项及未开展项目,则将学生送到兄弟单位进行专项培训[7]。另外,为了避免学生被大量重复性工作所累,我们精心设置分病种的实践项目;同时每年选派研究生参加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学习班,增加对专业前沿领域的了解。
2.2科研能力培养
在新的培养体制下,虽然科研能力培养被放在次要位置,但切不可偏废。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2.2.1选取临床研究课题,临床与科研工作同时推进我们按照由浅及深、量体裁衣原则,逐步锻炼学生科研能力。首先,我们要求研究生对疑难和少见影像病例进行总结,撰写个案报道。其次,在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鼓励研究生开展回顾性研究,内容紧密结合本院特点和专业优势,如指导研究生对肺部疾病的PET/CT显像、肺栓塞的肺灌注/通气SPECT显像等进行大组病例总结,在此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资料归纳整理能力、统计方法应用能力、论文书写能力。另外,一些前瞻性课题也会让研究生参与,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资料整理和临床随访等工作,这些工作会让研究生对规范开展科研工作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和掌握,同时也是对临床实践能力的促进。在此基础上,我们让有兴趣、有精力的研究生在业余时间里接触基础性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方法的学习。通过上述规范化培养,我们近期毕业的研究生均有研究论文发表,科研能力得到了验证,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2.2重视科研思维锻炼和培养科研思维培养是研究生未来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如果研究生只是按照导师的部署机械工作,即使在读期间能够完成一些科研工作,但由于缺乏自主性科研思维,将来仍无法独立开展科研工作。锻炼科研思维的方法包括师生间的观点交流、文献阅读和交流(Journal club)、科研材料分析、参加学术会议和学习班等[3,7],其中师生间的一对一交流是启发研究生独立思考的最有效途径。
2.2.3科研工作与临床考核相结合目前常用的临床考核形式包括试卷、临床操作等。我们尝试在上述考核方式的基础上,让研究生在各阶段学习完成后做相关领域的综述性报告,包括该领域的核医学显像价值、不足、新技术等。这样既巩固了研究生所学,也锻炼了其归纳、总结能力,促使研究生对本专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进行思考,科研能力培养得以强化。
总之,新的专业研究生培养体制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次重要变革。核医学作为一门快速发展中的学科,如何紧跟变革,培养能够适应分子影像学、融合影像学、精准医学的专科人才,是研究生、导师、培养单位及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开展的一些探索性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评估,也需要向行业内外的专家进行更多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国教育,1998,17 (5):3-4.
[2]初乃惠,聂文娟.首都医科大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比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62-164.
[3]杨立,杨小利,罗晓丽,等.我国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61-262.
[4]李然,张伟国,熊坤林,等.浅谈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医学影像学为例[J].重庆医学,2014,48(7):887-889.
[5]段小艺,徐贵平,强永乾,等.“大影像”学科发展对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及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4):618-620.
[6]魏永祥.学院型医院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初步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6):253-255.
[7]范占明,李宇.影像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6):124-125.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5-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