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寅
摘 要: 本文根据《焊接实训》这门课程中的特点和教学实践,从教学法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诱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培养能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关键词: 《焊接实训》 学习兴趣 能力培养
《焊接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现代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培养能力的重要条件是学生的兴趣,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诱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学习情境的思维中应用。”[1]怎样用知识的本身吸引学生呢?
1.讲好绪论,激发兴趣。
《焊接实训》对新进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只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所以,在绪论课就要通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介绍,使学生明确:焊接是现代制造业中最重要的材料成形和加工技术之一,焊接技术的应用领域遍及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微电子等几乎所有的工业制造领域[2]。并列举生产实践中的若干事例,说明大力发展焊接制造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对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本课程的兴趣。
2.讲得有趣,寓知于乐。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手段。要使自己的讲授能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积极生动地想,教学语言就必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明确、有趣味。
讲授时,一般要离开教案,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切忌照本宣科,不要拖泥带水,不可语病丛生,不得乱用“所以”、“因此”、“必须”,也不要乱加“的”、“吧”、“嗯”;重要之处,可提高音量,关键之处,可重复几句,加深印象。要用生动、适度的表情,准确的演示、形象的比喻,使讲授富有启发性。还可辅以实物,展出优秀作品,安排美观、整齐、清晰的版书和又快又好的徒手画,以增强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须注意保持良好的教容,使衣着、穿戴、动作、情态等外部现象,给学生留下端庄、大方、朴实的较好印象,提高学生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兴奋性,保持较浓厚兴趣状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使课堂,使“教”、“学”双方之间的交流变得生动活泼,“寓知于乐”。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观察力是任何一个学者不可或缺的品质,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根据心理学的分析可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知觉的训练有很大的关系,“在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中,主要的基本因素是知觉——即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3]。要使学生在观察事物和现象时,注意觉察它们特有的特征。《焊接实训》这门课程对学生采用多媒体、各种实物挂图、模型进行示范性实验,以及示范操作等操作训练将直接影响到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观察和觉知,获取知识和资料。
采用直观教学,运用直观教具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好办法。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刺激学生的空间知觉。以手弧焊立对接焊为例,在焊接前要教给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了解经验数据及经验手法,根据什么样的焊接材料、焊接尺寸、焊接位置甚至焊接环境合理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焊件在装配与定位时采用何种措施才能减小焊后变形,在焊接过程中要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手法,等等,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操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手脑並用”的人,学生既要善于动脑,又要善于动手。《焊接实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焊接实践操作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和技巧,又发展了手脑並用的操作能力,同时也是实际运用金属材料工艺学、机械零件、机械设计等各科知识的过程。
在实践性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技术性的技能和技巧,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整个焊接工艺过程,选择什么样的焊接材料,考虑使用哪些焊接工具,选择多大的焊接尺寸,弄懂有关材料的性能、零件的加工方法等,培养他们一系列有关的智力、意志和品质。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实操练习,且每次练习都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方法,并作适当的演示和启发,使学生逐步具备能用自己的双手使用工具和设备,并用脑规划自己如何正确地完成一件工件,这就是本课程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求教师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施教过程中必须注意充实知识,要备足“一桶水”;在认真领会大纲精神的基础上,吃透教材,理清头绪,分清主次,明确重难点,做到“心中有书”;要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做到“目中有人”,以便因材施教;在讲授中要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贯穿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
总之,在给学生提供“精当”有用的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主动,越学越会学,越学越聪明,引导他们在“焊接”学领域里顽强地追求、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李晓延,武传松,李午申.中国焊接制造领域学科发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2(3):20-31.
[3]陈孝禅.普通心理学[M].湖南师范学院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