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杰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劳动与生活等社会实践,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有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积淀的文化结晶,在世界语言、文字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世界语言、文字文化的重要组成。可时下汉语文字受“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最突出的表现是错别字。如牌匾、广告宣传栏中的错别字;阅读报纸杂志、观看媒体报导会发现错别字;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这些错别字的发生与存在,不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造成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障碍,而且是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不尊重,实在有损于中华民族的尊严。因此,消除文字“污染”,还汉语语言文字的本来面目,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功能,是每个教师应尽责任和义务,下面谈谈纠正错别字的办法。
一、首先我们要认识错别字
所谓错别字,一是指写错字;二是指写别字。
写错字,指写出来的字不符合该字的特定形式,写得不成字。如:白纸写成(把纸里的氏字旁写出头或加一点变成(弋)、武士写成(武字里的弋字旁多加一撇变成戈)。
写别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川流不息写成穿流不息,以后写成已后。
二、写错别字的原因
一是平时不认真,随意增减笔画导致错误。如:冉冉升起—再再生升起;免除—兔除;戈壁—弋壁。
二是因字形相似而导致用字错误。如:盲目—肓目;辍学—缀字;针灸—针炙;时候—时侯;急躁—急燥;松弛—松驰;篮球—监球;狼藉—狼籍;斧子—爷子;天涯海角—天崖海角;沧海一粟—沧海一栗;崇高—宗高;自己—自已。
三是:受同音字影响兼不明词义导致用字错误。如:贪赃枉法—贪脏枉法;甘拜下风—甘败下风;金碧辉煌—金璧辉煌;不计其数—不记其数;勇往直前—永往直前;病入膏盲—病入膏肓;走投无路—走头无路;川流不息—穿流不息。
四是受上下字的偏旁影响而导致用字错误。如:清晰—清淅;安排—按排;烦躁—烦燥;玷污—沾污。
五是不明典故而导致用字错误。如:墨守成规—默守成规;黄粱美梦—皇粱美梦;再接再厉—再接再励;滥竽充数—滥鱼充数;班门弄斧—搬门弄斧;破釜沉舟—破斧沉舟。
三、纠正和避免写错别字的方法
应该掌握足够的常用规范汉字。从字形、字音、字义上准确掌握35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具备一定的正字能力。即:掌握够用的正字标准。同时也要学习有关汉字构造方式的知识。对汉字的构造方式,传统上有“六书”之说。“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为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学习汉字的构造方式,可在辨别、纠正错别字、认识正确的汉字方面有的放矢。
1.探究字源法。
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有丰富的内涵,可以通过追根溯源的方法,查古代汉语词典,找到造字的根源,明白它的最初之意,以此达到书写正确的目的,但这个方法只适用那些字源很明晰的文字。如:溪水一水“奚”是个会意字,“奚”字的“●”表示人手,“幺”表示捆人的绳索,象征被抓住的人,“大”则像一个两手伸平,两脚分开的成年人,合起来表示人用手拿着绳索拘捕奴隶。所以“溪”字下面是一个“大”字,不是“小”字。
羌族一羌族羌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羌是由像羊和人两部分组成,表示拿了绳索的牧羊人。羌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属西部游牧民族,以牧羊为主。
2.形旁、声旁分析法。
(1)分析形旁法。如:沧海一粟—沧海一栗,“粟”是小米,故从米,“粟”颗粒很小;“栗”是树,故从木,“栗”形体很大。明白了这点,“沧海一粟”就不会写成“沧海一栗”。
3.声旁分析法。
如:由于语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演变。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正在弱化,据统计,现代汉字的声音有效表音率为39%,但声旁对于识记汉字、区别字形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只要细心辨认,就能找到语音线索。
4.联想想象法。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若能对记忆的内容形成视觉映像,则会有助于记忆,我们在指导学生认字或纠正错别字时,想象成一幅画,想象成一种情景,想象成一个故事情节,经过奇特的想象,把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使之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物象以增强记忆。
5.查字典找规律。
翠绿,“羽”在字的上半部都没有勾,如翌、羿翟。在字的下部、左部、右部却是都有勾的,如翁、翎。
6.编顺口溜法。
教师可以在教学生认字、写字的同时,把编好的顺口溜教给他们,还可以在学生写错字时,鼓励他们自编、自创。这种办法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生动活泼,易学易记,师生互动,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7.查典故,明来源,知寓意。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纠正别字而言的。避免写别字除可以参照以上方法外,大多可以通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义或查明成语典故出处的办法分清用哪一个字是正确的,哪一个字是错误的。
实践证明:以上是纠正与避免错别字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全部。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探索和积累更多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错别字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