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磊,郭伟杰,周海骏,金云学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关于高等学校化学类实践性教学工作的思考与探讨
李照磊,郭伟杰,周海骏,金云学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笔者根据自身在高校化学类实践性教学工作中的经历,对目前高校化学类实践性教学工作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进行了思考。主要从对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实践性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的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笔者认为要从对实践性教学队伍的定位、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方面着手对高校实践性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高等学校;化学类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科学管理
作为全面提高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正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一方面,实践性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教学,在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对科研创新的理解。但是高校现有的化学类实践性教学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性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提升得不到保障等等。笔者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成立为契机,结合在高校化学类实验室数年来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分别探讨了相关的应对方法。
一直以来,实践性教学主要用于对理论授课教学活动的支撑,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具有更好的感性认识,辅助提升理论教师的讲授效果。因此,相对于理论教学活动,实践性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般为课内实验。对于专业性强的重要课程,会系统地开设独立授课实验课程。上述实践性教学工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可称之为被动型实践性教学。鉴于目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开放选修、课程设计、本科生创新计划[4-5]等在内的主动型实践性教学项目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推广。同时高等学校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在学科建设中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但是总的来说包括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在内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远为不够[6]。
1.1 对被动型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设置过程中缩减实验教学课时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认为学校及学院的管理层面应设定被动型实践性教学课时的红线,以保证实验教学学时的比例。其次,大多数被动型实践性教学的考核往往在整个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实验教学课堂的表现不足以影响学生课程的考核成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务部门应提示或指导任课教师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中注意提高被动型实践性教学成绩的比例。再次,被动型实践性教学一般由实验室的专职教学人员担任,和理论授课教师缺乏沟通往往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出现错位,甚至造成误解。推动理论教师积极参与被动型实践性教学,促进理论教师与实验任课教师的互动有利于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一般人看来被动型实践性教学只需要任课教师在计划的课时内付出劳动,其实不然。实验任课教师对被动型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往往需要付出十倍,甚至数十倍于计划内课时的时间[7]。只有详实的准备,特别是在新开实验之前对实验项目进行反复模拟操作,才能保证实际教学过程高质量地进行。
1.2 对主动型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
对于主动型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提出开放性的课题供学生选择,或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凝练出自己的想法并寻找相关教师进行指导的方式来进行。在主动型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的主体可以是专职实验教师,也可以是理论授课教师。学生一般都是学有余力,有一定的创新要求的群体。主动型实践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教学规范性和质量也在逐年得到提高,但是主动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指导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研究兴趣难以长期保持,指导教师忙于科研和教学活动难以保证足够的精力投入上述主动型实践性教学。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对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项目学校管理部门应该进行更加细致的审核,确保有科研兴趣的学生进入指导教师的研究队伍。对于主动型实践性教学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果,要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并作为后续相关主动型实践性教学项目申请和指导的参考。
同时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对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应该表现在项目内容的选择上,选题难度应该适中,应尽量避免课程时间不够难以完成任务,或者选题过于简单,仅仅是被动型实践性教学的简单重复等现象。
主动型实践性教学发展之前,相关场地和仪器设备仅用于极少学时的被动型实践教学,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更新的动力多有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实践性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的建设势头迅猛。那么,如何来实现面积日渐增大的实践性教学场地和日益高端的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从而实现对实践性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正成为高等学校实践性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普遍问题[8]。笔者通过学习和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践性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探讨:
2.1 建立智能化管理网络
现有实践性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通过指定专人分块负责,然而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存在人员短缺的情况。相关管理人员工作量很大,尤其表现在四年级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期间。如何建立一个智能化管理网络,有效提高对实践性教学场地和仪器的监管力度,笔者对兄弟高校相关实验室的管理进行了借鉴。具体来说可通过对各个实践性教学场地实行严格的门禁制度,进入实验场所的人员必须通过刷卡或者指纹识别的验证。启动控制仪器设备的软件时,先给出统一的身份识别界面。事先通过管理人员考核并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才能通过身份识别,进而实现对仪器设备的操作。对于不需要计算机软件控制的仪器设备,可通过对仪器设备电源进行控制的方式对使用人员进行识别。通过智能系统的管理可进一步增强使用人员的责任心,有效减少仪器设备管理教师的工作量。
另外,学校设备处、教务处以及学院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在线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学校主管部门、学院、各实验室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2.2 明确人员准入门槛
安全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它工作的前提条件,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9]。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科相关实验室已经建立健全了实践性教学场地及仪器设备管理使用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准入制度。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的研究生、本科生才能进入实验场地。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部门正准备进一步细化对相关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拟增加安全实例教育、开展安全演习等方法继续增强学生对安全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以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必修课程,并进行严格考核。对于考核成绩未达优秀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和补考,并可以考虑和将来主动型实践性教学的项目申请进行挂钩,在进入实验室的考核中重点对其进行把关。
2.3 引入岗位竞争机制
鼓励和督促实践性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在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上,甚至可以考虑从仪器设备的运行经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仪器设备管理教师的绩效补贴。营造出实践型教学教师,包括理论教师对仪器设备管理岗位的高度认可。进一步地,可以大胆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综合考核和用户评价的方法对相关仪器设备实现轮岗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同时还能促进在岗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2.4 优化管理人员组成
实际上,实践性教学教师通常会兼职实验室管理人员,且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人数的增加正面临与工作量的增加不相匹配的现象[10]。在智能化管理系统完全建立之前,笔者所在单位正在稳定开了助教助管工作。主要形式是选拔责任心强、为人积极热情的研究生同学共同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通过从事助管工作,锻炼了相关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突出的人际交往能力[11]。更为重要的是,该工作实行几年以来,在实践性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现象。比如,现行研究生助管的周期是固定的,时间太短存在助管不能很好地掌握管理技能,发挥管理作用;过长又会出现助管人员对工作失去热情,影响助管工作的质量。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可引入流动和竞争机制,根据学生意愿和管理教师对助管学生工作的考核结果灵活调节其任职周期。
当然,这一部分的问题最主要的解决方法是从根本上扭转实践型教学人员的地位,并拓展其发展空间等方面保证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力量。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教授在关于实验室建设的访谈中指出,目前,从事实验室工作和实验教学的同志被列为教辅队伍,这本身就是一个观念上需要转变的问题[12]。没有把实验室工作像教学、科研工作一样作为重要内容来进行研究讨论和规划发展, 这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建设水平的提高。目前条件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很少愿意进入实践性教学岗位,实践性教学队伍的老化现象正浮出水面[13]。要想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稳定、高质量的教学队伍是最为根本的保障[14]。同时学科建设与平台发展几乎也离不开实践性教学任课教师的相关工作。对实践性教学任课教师,特别是被动型实践性教学任课教师地位、待遇以及发展上升空间的考虑应与理论教师一视同仁。
需要指出的是,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是强调去简单提高任课教师的学历或者学位,而是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培训的方式提高任课教师指导实验和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地,可以考虑为工程专业方向的任课教师提供一定的企业实训,深化任课教师对相关知识运用环境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总之,通过对实践性教学任课教师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并在地位、待遇等问题上破除原有观念,甚至营造出更有利的条件来调控教师在理论授课和实践性教学授课上的流动方向,才能保证稳定、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队伍[15]。
进一步提升实践性教学工作质量是我国打造双一流大学、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应有之义。如何解决目前教师队伍的发展、改变对实践性教学队伍的不合理认识、更加高效地发挥现有实验条件,并真正明确化学类实践性教学工作在培养人才过程的决定性作用,是各相关高等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化学类实践性教学岗位的相关经验对相关问题做了一定的思考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与广大同行共勉,为高校化学类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
[1] 李琰,刘学元,刘越. 关于目前我国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实验室科学,2012,15(5):30-32.
[2] 杨琴. 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改革[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1):101-104.
[3] 厉旭云,梅汝焕,叶治国,等. 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31-135.
[4] 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 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7):21-24.
[5] 裘立群,殷焕顺,艾仕云,等. 建立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19-120.
[6] 罗五魁,谢鸿芳,应少明. 改革化学实验教学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J]. 广州化工,2014,42(4):175-176.
[7] 刘葵,汪建民,尹洪宗,等. 浅析预实验与实验教学质量之关系[J]. 广州化工,2010,38(4):241-242.
[8] 谢娜,钱建波,戴玉蓉,等. 教学实验室开放与运行状况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3):121-125.
[9] 武晓峰,闻星火. 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4.
[10]朱丽,董先明,杨乐敏.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及措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10-312.
[11]刘慧丛,朱立群,李卫平. 发挥研究生助教作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 广州化工,2012,40(9):255-256.
[12]左铁镛.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13]张艳芬,刘中成,耿强,等.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80-183.
[14]关丽萍. 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141-143.
[15]林卫国,陈坚民. 试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24-29.
Consideration and Discussion on Chemical Prac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LIZhao-lei,GUOWei-jie,ZHOUHai-jun,JINYun-xue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su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s about the chemical practical teaching i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oints should be reinforced and reform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were considered and discussed.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d the recognization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mportance, the management about the teaching places and equipm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t was proclaimed that the 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staff, the effects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n the training for th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introducing of the intelligentized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emphasized for solving the involved problems.
universities; chemical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staff; scientific management
G642.0
A
1001-9677(2016)022-02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