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
——白茅堵口挽河流
贾鲁(1297-1353年),字友恒,元代河东高平县(今山西省高平)人,多次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其中,他主持的“白茅堵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黄河堵口活动。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在山东白茅堤决口,水灾遍及豫东、鲁西南、冀南等地,洪水泛滥长达七年之久。不仅危及人民生命财产,而且冲毁了会通河,切断了南粮北运的运河航道。在这种情况下,元顺帝特令工部尚书贾鲁任水监,沿黄河巡视水情,考察地理形势。
贾鲁为了找到水患发生的原因,曾沿着黄河水道不辞劳苦往返数千里以勘察地形、水势。凭借着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经验,他逐渐积累了一套 “治黄方略”。他主张堵塞白茅堤决口,挽河南流,使之回到泗水、淮水旧道,东入黄海。当时,工部尚书成遵与大司农秃鲁也曾实地考察,却得出了与贾鲁相反的结论,两派争论非常激烈。成遵所代表的是当时安于消极应付、害怕承担治河责任的大多数官员的态度;而贾鲁作为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的治河专家,则敢于负责,勇于献身。在丞相脱脱的大力支持下,工程正式开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贾鲁采取了“疏、浚、塞并举”的方针和先疏旧河、堵小口、浚故道、固堤防,后堵大口的步骤。元顺帝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命贾鲁为总治河防使,率领汴梁、大名等路民夫15万人,庐州等地戍兵2万人,前往工地。工程于当年4月先治理白茅堤决口以下的黄河旧道。这是因为治理旧道的工程量很大——要浚深展宽河床,要截弯取直,要修建堤防等,只有在堵口之前,在河床干涸的情况下,最便于施工。8~9月,贾鲁率众开挖渠道,引导泛滥的洪水回归黄河故道;9~11月,贾鲁全力以赴堵塞白茅决口。这样,贾鲁仅用了八个月,先后疏浚黄河故道280余里,修筑堤防700多里,堵塞治理大小决口107处。治理后的河道流路,经今封丘、曹县、商丘、砀山等县市境内,徐州以下,循泗水、淮水河道,注入黄海。
贾鲁善于创新,当时白茅堤决口“南北广四百步,中流深三丈”,波涛汹涌,极难堵塞。他采用一系列的创造性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步是在决口上方穿一直河,以代替原来比较弯曲、其主流直冲决口的那段河道。第二步是在决口上方的直河上,修建了刺水堤和石船斜堤,尽量把河水导向对面。这两步措施大大降低了堵口难度,最后才得以顺利地完成堵口,实现了挽河南流的任务。这些新技术,在堵口工程上,具有很大的意义。
人们感谢贾鲁的恩德,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治黄专家,便把重新疏通的运河改称“贾鲁河”。据考证,贾鲁河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河以人名,名以河传,贾鲁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影响由此可见。但是,由于他施工过急,“不恤民力”,强制性地让劳工日夜劳作,也受到了人们的非议。后世有诗评价道:“贾鲁治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