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梅 刘彦含
(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临床报道·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心肌病伴左室心功不全案例举隅
徐惠梅 刘彦含
(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原发性心肌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水肿”、“胸痹”、“心胀”等范畴。现代医学对其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学根据其症状、体征,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在改善原发性心肌病患者症状,体征,生活质量上有很大的优势。本文就临床上中医药治疗的典型病例进行报道。
中医药 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指原因不明的,除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足以引起心肌异常的疾病以外的心肌疾病。根据病理生理特点,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多见。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原发性心肌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改善原发性心肌病患者症状,体征,生活质量上有很大的优势。根据临床不同表现,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水肿”、“胸痹”、“心胀”等范畴。近年来,笔者治疗几十例原发性心肌病,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临床疗效明显,现举2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案1 王某,女,31岁,2014年01月20日初诊,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乏力,平卧憋闷,在当地医院就诊,具体治疗不详,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双下肢逐渐出现水肿,口唇紫绀,为求更好的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诊,就诊时患者胸闷,心慌,气短,乏力,口唇紫绀,平卧憋闷,双下肢水肿,饮食差,夜寐欠佳,小便可,大便干。BP:130/85mmhg,HR:76次/分,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有三联律,ST-T改变,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径39mm,左室内径61.2mm,室间隔厚9.6mm,左室后壁厚度10.6mm,右房内径40.2mm×53.6mm,右室内径23.6mm,左室功能EF:38%,SV72ml,FS18%,超声提示:全心扩大,左心为著,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室双期功能减低,二尖瓣中量返流,三尖瓣轻度返流。舌质暗紫,苔白,脉沉无力。中医诊断:心胀病(气虚血瘀,水饮内停)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Ⅲ级。中医治以补气温阳,化瘀行水。
处方:黄芪40g,太子参10g,当归20g,赤芍20g,川芎20g,瓜蒌20g,郁金20g,桂枝15g,茯苓20g,白术20g,猪苓15g,泽泻20g,葶苈子20g,生龙骨25,生牡蛎25,远志15g,夜交藤30g,榔片10g,青礞石30g,苦参20g,甘草10g。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患者胸闷、心慌、气短症状好转,可平卧,下肢水肿减轻,饮食可,夜寐可,二便可,由于近期感冒,咽痛,咽干,舌淡紫,苔薄白,脉沉。BP:120/80mmhg,HR:76次/分,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ST-T改变。在前方基础上改黄芪为50g,加山豆根20g,射干20g以治疗因感冒引起的咽痛,咽干等症状,双下肢水肿症状减轻,故减榔片,猪苓,泽泻。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三诊,患者胸闷、气短好转,偶有心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饮食可,夜寐可,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沉。BP:115/70mmhg,HR:78次/分,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前方基础上减山豆根,射干,葶苈子。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四诊,患者偶有胸闷、气短,饮食可,夜寐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BP:130/90mmhg,HR:74次/分,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径26mm,左室内径57mm,室间隔厚7mm,左室后壁厚度7mm,右房内径28mm×40mm,右室内径30mm,左室功能EF:49%,SV87ml,FS25%,超声提示:左室增大,二尖瓣少量返流,主动脉瓣少量返流,左室功能略减低。患者病情稳定,症状基本消失,心脏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前方继服,巩固治疗。
按:本例患者,青年女性,其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失于温煦,运血无力,血不养心,使心神失养、心血瘀阻,致使痰饮、瘀血、水湿停滞于体内,形成疾病的发生因素,随着病程的迁延,病理产物积累,反过来影响机体的运化,致使疾病加重,产生这一系列的症状。笔者采用补气温阳,化瘀行水的方法进行治疗,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合以五苓散加减,进行治疗。方中重用黄芪配以太子参,以补其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配以当归,赤芍,川芎以活血祛瘀而不伤血。方中加桂枝以温经通脉,助阳化气,配伍瓜蒌、郁金以宽胸理气,茯苓、白术、猪苓、泽泻、葶苈子以利水化饮消肿,加生龙骨、生牡蛎、苦参、珍珠母、青礞石、远志、夜交藤以安神定悸,加榔片以通便,佐以甘草培护正气。
案2 王某,女,52岁,2016年05月06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痛,心慌,气短,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加重,未予重视,平素自服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维持病情。于门诊就诊时,患者自述口服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无法缓解症状,胸闷痛频作,心慌,气短,平卧时憋闷,头晕,胃胀,乏力,夜寐差,二便可。BP:120/80mmhg,HR:72次/分,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ST-T改变,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径33mm,左室内径46mm,室间隔厚26mm,左室后壁厚度12mm,右房内径51mm×34mm,右室内径17mm,左室功能EF54%,SV56ml,FS30%,超声提示: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少量返流,三尖瓣少量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舌质淡紫,苔白,脉沉涩。中医诊断:胸痹(气滞血瘀)西医诊断:肥厚型心肌病 心功Ⅱ级。中医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黄芪30g,太子参15g,当归20g,赤芍20g,川芎20g,水蛭10g,砂仁15g,白扁豆10g,茯苓20g,白术20g,柴胡20,生龙骨25,生牡蛎25,珍珠母30g,瓜蒌20g,郁金20g,酸枣仁20g,远志15g,夜交藤15g,甘草10g。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患者胸闷痛、心慌、气短、平卧时憋闷症状好转,头晕、乏力症状减轻,夜寐状态较前好转,无胃胀症状,舌淡紫,苔薄白,脉沉涩。BP:120/70mmhg,HR:76次/分,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ST-T改变。在前方基础上加三七10g,土虫10g,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功。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三诊,患者偶有胸闷痛、气短,饮食可,夜寐可,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沉。BP:120/80mmhg,HR:72次/分,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径31mm,左室内径44mm,室间隔厚24mm,左室后壁厚度11mm,右房内径47mm×36mm,右室内径19mm,左室功能EF69%, SV62ml,FS38%,超声提示: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少量返流,三尖瓣少量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患者病情稳定,症状基本消失,心脏功能也有改善,故在前方基础上减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以此方继续巩固治疗。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按:本例患者,平素情志不遂,急躁易怒,导致气机不畅,气为血之帅,则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致气血瘀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发为胸痹,气机不畅则可见清窍失养,脏腑功能失调,即出现患者现有症状。笔者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原则治疗,在参芪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合以归脾汤加减,进行治疗。方中配以黄芪、太子参、当归、赤芍、川芎、水蛭以益气活血通络,配以酸枣仁、远志、柴胡、夜交藤以调心养神,加生龙骨、生龙牡、珍珠母以定悸,加以瓜蒌、郁金以宽胸理气,加以砂仁、白扁豆、茯苓、白术以调节脾胃,佐以甘草以调和诸药。
(2016-12-05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