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现代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天津市武清区的调研

2016-03-12 16:08天津社会科学院艾翔
中国商论 2016年24期
关键词:调研村民农村

天津社会科学院 艾翔

加强农村现代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天津市武清区的调研

天津社会科学院 艾翔

本文以天津市武清区曹子里乡和城关镇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对帮扶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文化状况进行多角度考察,发现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不高、空间狭窄、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单位、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及时充分、文化意识亟待更新等问题。提出加强价值观和相关信息的宣传、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环保教育等建议措施,以期推动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加强乡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构建田间直通超市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打造信息化政府。

农村经济 文化建设 信息技术

为直面当下农村发展状况,推动相关科研工作,笔者赴武清开展调研工作,分别走访了曹子里乡和城关镇的四个村。调研内容主要围绕帮扶贫困村的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城镇化建设、扶贫效果回馈、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等主题展开。调研方法以村干部座谈会、实地参观和访谈农民为主,通过点面结合来了解农村、尤其是贫困村的基本情况。

1 调研村经济与文化现状

近年来天津市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农村“六化”、“六有”等相关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作为调研目标的四个村庄在武清区属于贫困村,配备了相关单位专门指导扶贫工作,在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状况等方面存在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在武清区乃至天津市都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因此,针对这些村庄的调研对理解并发展一般性的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价值。在整个调研过程中,笔者先后走访了定点扶贫的曹子里乡和城关镇,就当地的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城镇化建设、扶贫效果回馈、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等主题进行了参观访问和实地调研,并与当地村干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座谈和讨论。在调研第一站曹子里乡后苏庄村,当地村干部和帮扶单位下派的驻村干部对后苏庄村、前苏庄村的大致情况进行了介绍,驻村干部对近期的帮扶工作进行了概括。后苏庄村共有900余人,千余亩地、1600余亩鱼池,个体收入基本以打工为主,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因为没有多余耕地,村民不愿接受统一规划的种植,进而导致村里很难组织劳动,集体收入来源单一。前苏庄村因为规模更小,因此条件比不上后苏庄村,共有200余人,400余亩地,只能种一季麦,村民大多没有副业。土地最初承包时价格低廉且租期长达数十年,因此,承包出去的用于种植棉花的300亩地在今天很难为村里提供足够的收入。但同时地钱、保险等费用都要由村里负担。农闲时人们大多外出打工,基本上都在乡镇工厂内做杂活,每晚回村休息。帮扶之后,前后苏庄村的路灯、健身广场、环卫公约、100万元治理环境款项以及交通安全标语等内容均已得到落实。在交谈环节中,又针对两村的教育、打工、风俗、农村企业等各自关心的话题进行了交流。之后在村长和驻村干部的引导下,走街串巷实地考察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风民情,并专门走访了村里一家绢花工厂,询问了生产、收入、贷款、销售等方面的情况。下午考察前苏庄村,着重察看了村中一处积水洼地,与村长交流应对之法。次日前往城关镇,首先来到了柳林巷村。该村共有农业户口850人,总人口数达到900人,不到2200亩地,其中,村庄占地200余亩,主要种植物包括玉米、辣椒、红薯及少量花生、高粱、棉花。平均每人有地2亩半,种植和打工时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里土地基本被尽数承包,村民中有发展较好者成立了植物油公司。村里年收入约1万元,主要来自厂房承包,因此,原有的集体收入现在基本没有。土地分到各户,基本很难进行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个别村民有大棚。建有700平米文化广场,较多村民前来娱乐,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喜欢健身、打牌,但看电影的人即使在农闲时也较少。大桃园村是调研四个村中情况最好的一个,全村包括非农业户口在内共2400余人,70个温室大棚,种植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因为土质较好,种出的西红柿远近闻名。与其他三村的情况相同,这里的集体经济也显不足,主要依靠承包服装厂。此外,在垃圾清理、文化活动、道路硬化等方面,此村也较前三村更好。下午返回住地的途中,笔者还考察了当地一个较为繁忙的农贸市场,对当地生活产品交易进行了大致了解。

2 调研过程发现的问题

这次调研让笔者形成了对武清区下辖的两个乡镇概貌式的基本认识,总体感到,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及帮扶工作均呈现出向好态势。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发展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最直观的观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不高、空间狭窄。农民外出打工基本限于第二产业,而且以干杂活为主,地域多集中于乡镇,大多在武清一区范围内,基本没有进入市区内打工的人。而真正能够吸纳劳动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并且推动城镇化水平、拉动城乡一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恰恰是中心城区内的服务业发展。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安土重迁意识牢固,另一方面说明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还有待提高。其次,农业生产仍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新型农业合作社基本没有,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乡村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够及时充分,对农民的信息服务极为欠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多层次的推进,并且占据两大直辖市之间的区位优势,局面有所改观,但仍有发展的空间。再次,现代文化建设滞后,村民文化意识亟待更新。如利用帮扶资金购置的电影放映机、农家书屋、健身器材利用率较低;又如村民丧葬观念处于新旧交替状态,大都采取先火化再入棺材起坟的方式,不仅浪费金钱,而且不利于环保。现代经济模式的推广往往以现代文化观念的普及和现代文化建设的落实为基础,文化同经济之间的重要关联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村民环保意识不强,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虽然村里设立了统一的垃圾投放点,但仍有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垃圾分类更无从谈起。

上述现象表明,虽然在经济上,今日乡村已非昔日可比,但在文化意识方面,与时代仍有较大距离,呈现出某种“过渡阶段”的特征。经济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如不加强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就不可能获得持久动力。

3 针对现状及其问题的建议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思想观念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文明高度。针对农村现代文化建设实际需要,提出以下建议。

(1)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农村现代文化建设的指南。应改变传统僵硬刻板的宣传模式,可以歌舞、漫画、民间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的生活与心里,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变革的动力。(2)出台激励政策,支持青年知识分子下乡入户,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知识、教育知识、卫生知识等现代文化知识。也可以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乡村建立文化支援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大讲堂和实用技术培训,缩小城市与乡村在文化建设上的差距。(3)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内涵,提高村民文化生活质量。在文化建设上,不能只注重硬件建设,更应重视内涵的丰富。一方面,要把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作品大量引入乡村;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和发掘乡村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努力构建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现代文化。(4)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区就业,不但能有效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而且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是做好规划,按部就班地对农民开展各种实用技能培训。政府可以采用发行“培训券”的方式,由农民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有资质的培训机构。(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政府服务水平。当今时代,城乡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信息差距。因而必须下大力气填平城乡信息鸿沟。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加强乡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二是构建田间直通超市的电子商务平台,并以此为依托,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使流通环节的部分利润留在农民手中;三是打造信息化政府,把乡村政府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与成效,作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6)强化环保教育,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要通过舆论宣传、政策激励、经济杠杆、法规约束等多措并举,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当务之急是从垃圾规范管理、科学处理入手,改变村民不良卫生习惯,提高农村健康水平。

一切经济变革、政治改革说到底都是文化的变革,尤其是观念与精神及思维模式的更新。要将各种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必须有新观念、新思想的建立作为保证和支撑。当新观念、新思想得到固化后,不但能对改革效应起到放大器的作用,而且会使来自外部的变革与发展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从而由外部输血式发展走向内部造血式发展的良性轨道,保证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许爱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6(11).

[2] 李佳.乡土社会变局与乡村文化再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2012(04).

[3] 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03).

F320.3

A

2096-0298(2016)08(c)-139-02

艾翔(1985-),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城市文化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调研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