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涛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中心卫生院福和分院 内科,广东 广州 51137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重心血管病变,主要是因冠状动脉发生急性窄化引起[1]。该病发病急,发展迅速,发病后,胸部会出现严重的持久性痛感,通常会伴有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是猝死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2]。控制和预防AMI及其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的关键就是尽早进行诊断及积极治疗。为深入探讨AMI的临床治疗情况,本文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通过心电图、CT及病理检查确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其中,男52例,女46例;年龄34~72岁,平均(52.2±3.1)岁;发病到入院急救0.5~2 h,平均(1.2±0.2) h;按照心肌梗死类型分:后下壁梗死27例,正后壁梗死34例,侧壁梗死14 例,广泛性前壁梗死2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心衰、发热以及心律失常等。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主要包括:①绝对卧床休息 采取一般专科治疗方法对患者开展治疗,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病房,让患者良好休息,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律、心率和脉搏等生命体征;②积极氧疗 在给予患者氧疗中,应确保氧浓度在3~4 L/ min,同时应尽量避免摄入高脂肪类食物,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患者因血黏度增加而引起的血栓,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③溶栓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溶栓治疗可有效控制和降低死亡率。从时间层面看,1 h处于黄金阶段,2 h为最佳阶段,6 h为规定阶段,6~12 h为延迟阶段。早期的溶栓治疗目的在于积极抢救心肌,晚期溶栓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心外膜下心肌,以避免或减少心肌薄化;④药物治疗 低分子肝素,该类药物可直接抑制和对抗a因子,通常和阿司匹林一同应用,可最大限度抑制某些凝血因子的抗凝效用发挥,且药效力稳定,个体化差异较小,作用时间较长,一般能达到1~2 d,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血栓闭塞。在治疗过程中,水溶性口服阿司匹林,0.3 g/次,1次/d,持续用药5 d后,改成0.15 g/ 次,1次/d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 次,2次 / d,持续1~2周;β-受体阻滞剂在用药治疗中,其有效剂量需要严格按照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可自小剂量逐步增加剂量,最终量以安静状态下心率55~60 次 / min,运动心率大约在100~110次 / min为标准,同时,还应避免突然停药,以免出现撤药性综合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物可有效降低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有效扩张血管,使心脏前、后负荷显著降低,提升心排血量,同时可有效阻滞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心率降低。
观察记录本组患者治疗前后QTpeak离散度(QTPd)、QT离散度(QTd)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掌握本组患者溶栓治疗成功情况。
应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患者通过积极对症治疗后,临床病症得到良好控制,便秘症状全部消失,通过分析,该组患者中96例溶栓治疗成功,成功率达到97.96%,治疗后患者的QTPd、QTd值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QTPd、QT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QTPd、QTd改善情况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QTPd、QTd改善情况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阶段 例数 QTPd/ms QTd/ms治疗前 98 72.87±13.18 67.56±24.77治疗后 98 60.05±10.11† 64.25±10.53†t值 3.524 2.041 P值 0.002 0.014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病症,发病因素较多,发病非常突然,病情发展迅速,通常发病年龄、合并糖尿病概率、左心射血分数及舒张末期内径等方面具有特异性表现[4]。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该病的发作人群逐步年轻化,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一般患者发生梗死后3~6 d,心肌会全面坏死,如果患者在此时间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易致残或死亡[5]。另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中极易发生心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总体疗效及预后状况不理想。所以,临床医生必须积极提升确诊速率和准确性,同时迅速开展全面、系统的救治,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 果。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通过有效控制梗塞面扩大、强化血循环和保护心功能等方法[6]。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应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护及积极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全方位给氧、机体水电解质调整、导泻及酸碱度平衡等常规治疗,以确保患者生命体征能够维持稳定状态,为其他方面的支持治疗给予可耐受、适应条件的机体,如此才可使整体治疗效果得以最大化发挥,因此,常规治疗和积极全面的临床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7]。临床研究表明,情绪异常激动、受外界刺激、疲劳、过量饮酒或排便时过于用力等情况,均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患者骤然发病,对患者健康带来巨大损害,甚至导致患者直接死亡[8]。所以,临床医生在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同时,还应对此类诱发因素足够了解,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应要求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对预防措施积极推广和有效应用,以提升该疾病的预防质量,控制和减少发病。本研究中主要治疗方法有:绝对卧床静养,让患者保持良好休息;氧疗,改善患者的呼吸和脑供养情况;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治疗,主要是救治患者心肌,避免心肌坏死加重;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本研究中,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强溶栓治疗,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病症得到有效改善,便秘症状消失,96例(97.96%)患者的溶栓治疗成功,且治疗后患者的QTPd、QTd值均得到明显改善,整体治疗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发病后的30~60 min内是临床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医护人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遵循早诊断、早治疗原则,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应有效掌握溶栓时间,同时通过辅助性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的心衰、休克和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患者心猝死发生。及时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是控制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的关键,且有助于为后续临床诊疗奠定重要的基础。
[1]关跃.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 32(1): 168-169.
[2]李巧春, 李巧华, 肖景刚.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 2012, 10(6): 207-209.
[3]黄睿.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 21(12): 131-132.
[4]庞海军. 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 2014, 9(10): 424-426.
[5]张俊芳. 160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8(11): 424-426.
[6]尹文跃.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 [J]. 中国医药指南 , 2011, 11(14): 217-218.
[7]王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急救及治疗效果评价[J]. 中国医学工程 , 2015, 14(7): 317-319.
[8]李佩哲.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4,14(12): 27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