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益
(惠州学院体育系,广东 惠州 516007)
理论与方法探索
论体育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
杨 益
(惠州学院体育系,广东 惠州 516007)
体育精神是自强不息、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学校教育的追求。学校文化建设既是学校人才培养氛围的创造,也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因而,体育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体育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文化建设是体育精神得以落实的依据。
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关系;现状;策略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影响作用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它超越体育运动而内化为人类心中对拼搏进取、合作竞争精神及更高、更快、更强目标的追求。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包含着诸多因素,既有制度层面的,又有结构层面的;既有需要明确宣传的,又有需要间接渗透的,具有立体的形态特征,而在这全部形态和构成因素中,体育精神是它的核心,具有规范性和导向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具体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综合体。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包括完善设施、合理布局、美化环境等,使校园能够激发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文化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建设,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建设上。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建设,包括学校的传统做法的传承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是维持学校秩序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推崇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对专业的执着态度等。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共同追求。这一切又都是与体育精神相对应的,体育精神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主体、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追求、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因而,体育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著名高校对文化特点高度浓缩的校训中看到,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等。这些校训充分体现着顽强的拼搏精神,执着的创新精神、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及对理想自强不息的追求。其内涵都鲜明地反映了体育精神的内涵,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理论。勒温认为,团体有3要素:活动、相互影响、情绪。这3种要素同时也是体育运动的要素,是体育精神的3个重要构件,从中可以看出,体育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深层次的原始性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实际的学校发展中,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同时,体育精神又不断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提升学校文化的格调。因此,二者关系体现了学校工作的本质。
体育精神是与学校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的,既是文化建设的依据,又是文化建设的追求。然而,在学校实际发展中,两者关系却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游离状态。一方面,体育精神是以体育活动为基础的,只有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并进行文化层面的提升,才能与学校文化建设贯通起来。但是,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孤立地为了运动而运动,运动与人的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形成,被有意无意中割裂开来,使体育运动与文化活动游离,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学校文化建设互不相干。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对文化建设理解得过于狭隘。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由于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精神文化缺少直观性,且不能立竿见影而往往遭到忽略,人们往往过于看重物质文化建设,甚至将其作为全部的文化建设内容。加上本位主义(主持学校文化建设的都是行政部门,他们往往从部门的角度理解学校的文化建设,缺失宏观视野)的影响则加重了这种狭隘。当然,这种视野的狭隘也源于对学生身体素质标准的规范。在高校,近年来由于对大学生的体质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达标学生必须参加体育活动。这种被动而具有明显应试倾向的体育运动,不仅无法奠定体育精神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相反会完全与体育精神相背离。由于体育运动与体育精神形成的因果联系遭受割裂,直接导致了体育精神与学校文化脱节的状况,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了2方面的后果,其一是体育运动目标的片面化。为运动而运动,为达标而运动成为比较普遍的共识,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学校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被淡化,甚至被漠视。造成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内在动力不足,无法全面实现学校体育运动目标。其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空心化。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渗透于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而体育运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和关键性的内容。体育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追求,由于体育运动与学校文化建设脱节,直接导致了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推崇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及对专业的执着态度等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因缺少体育精神的支撑而处于悬空状态,最终造成学校文化建设效果不佳。
体育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体育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相互游离的状况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何进行二者的互相促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首先,应将体育精神的内涵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融合。体育精神是“产生有组织的、以规则为指导的竞争性身体活动过程,又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不断丰富、延伸的价值观念体系”,体育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体育运动为基础。由于体育精神的内涵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追求具有共性,因而,在学校具体体育活动中,要树立提升和发展体育精神的意识,使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富有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标融合、统一。其次,以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促进体育精神的形成。为此,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中,除了美化校园景观使其更富有文化内涵之外,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宣传和倡导,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学生不仅能够方便地进行体育运动,而且有多样性的选择。同时,加强制度的规范,将大学生健康标准的内涵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建立健全规范的体育运动考核验收和奖励制度。使体育运动在自觉与规范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体育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再次,以体育精神带动学校文化格调的提升。学校文化建设中,往往关注具体的文化活动,这些具体的文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但是,这种具体的零碎的文化活动,很难形成一种共同的精神追求。因而,借助长期且习惯了的体育运动所养成的体育精神,在学生中确立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并为此合作竞争、拼搏进取,从而在全体学生中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提升学校文化格调。第四,必须对体育精神进行“延伸”。一方面,体育精神产生于体育运动中,但不能局限在体育运动内,要延伸、运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逐渐成为学生精神面貌的鲜明特色;另一方面,将体育精神延伸到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通过对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促进三者全面协调的发展,使体育精神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体育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有联系的2个事物,而实际是同一个事物的2个层面,由于误解二者是有联系的2个事物,使文化建设中体育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被漠视了,使整个文化建设产生严重的缺失。因此,回归二者作为同一事物2个层次的认识,就必须强调体育精神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以体育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充分“延伸”体育精神的作用和价值,为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提高学校的品位发挥引领效应。
[ 1 ]彭艳芳,朱荣.体育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式微与复兴[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100-105.
[ 2 ]覃立,范叶飞.“观照生活”视域下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探讨[ 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4):13.
[ 3 ]熊文.体育科学学科体系的解析与多维构建[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1).
G807.0
A
1674-151X(2016)12-07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3.040
投稿日期:2016-11-11
杨益(1987—),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