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正道”“技”与“器”

2016-03-12 11:55山西傅书华
名作欣赏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学生课文

山西 傅书华



中语“正道”“技”与“器”

山西 傅书华

摘要:中学语文界,语文专家越来越少,语文教学专家、语文教学教法专家越来越多;中学语文教学的竞赛场上,对教学技法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课文的解读越来越精致。重“技”重“器”不重“道”,是中学语文界有“形”少“神”失“魂”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语文教学正道语文“技”与“器”

观点与争鸣

语文教育领域,永远存在着一些可供争论的话题,比如语文是“塑造灵魂”还是“误尽苍生”,比如“真语文”与“假语文”之争,比如语文教育的“情感派”“导读派”“思维派”“语感派”“大语文教学派”“快速阅读派”等“流派”观点之争,比如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以经典为主还是以郭敬明、韩寒等新生代文学为主,还比如语文教材与文学、政治、德育的关系问题,等等。也正因为有了开放多元的话语环境,才促使我们能够本着一种“为了让语文教育更加科学合理”的严谨态度,畅所欲言,在争鸣中拨云见日,从而获得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本期刊登的是本刊副总编傅书华教授与本刊特邀主持人四川师大李华平教授关于“正道语文”的争鸣,二位教授从学理层面各抒己见,为我们新设的“观点与争鸣”栏目开了一个好头。也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参与到对语文教育问题的话题讨论中来。

——编者

2015年10月19日,我应邀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正道语文”高端论坛学术年会。令我吃惊的是,台上台下参会者居然有两千余人。会场对中学语文的热情,令人深深感动。

这样的场合,多年前我也曾经历过,近年来也偶尔参加。一样地深深感动,一样地在深深感动之后,难以抑制与言表浮上心头的惆怅与失望:这么多年来如此的热情与投入,何以中学语文教学仍难以尽如人意且社会对此非议多多呢?

会议以“正道语文”为标帜,我想,这里的“正道”,在会议主办者眼中,应该是“正确的道路”或者是老子所言之“道”层面上的语文的正确之“道”吧,总之,这是一个名词。

我是年过花甲之人,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一般对毛泽东诗词都耳熟能详。毛泽东词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里的“雄关漫道”,不是雄伟的关隘、漫长的道路,而是因为平仄关系,是“漫道雄关”的倒装句,那意思是说,不要说这关像铁打的一样,我们现在就要从它头顶上迈过去了。毛泽东还有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里的“正道”也是“正在说”的意思。总之,这里的“道”,都是动词。我这篇文字的标题,其中的“道”,也作动词用。

中学语文界,正在说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术”与“器”层面的内容。我觉得,导读法、内生式、六步教学法、八字四步教学模式、六课型单元教法、茶馆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整体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是不是在这样的层面说了多年后,可以说说中学语文教学其他层面的内容呢?这么多年来,投入这么多的热情与努力,中学语文教学始终不尽如人意,是不是与中学语文界过多地耽溺于中学语文教学“技”与“器”的层面有关呢?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与经、史、伦理教育融为一体的,中国现代的学校教育中的中学语文教学,是与新文化运动有着血肉关联的。中学语文教学,与数学教学、物理教学等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它是一门课,但这门课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而是与社会、人生息息相关的。怎么阅读、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阅读、写作的兴趣与必要,怎么阅读,怎么写,还有什么学习的兴趣、动力、意义与必要呢?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机制、思想框架内进行改革,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多年来努力与收获不成比例的重要原因。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史学界等,都经历了新一轮思想资源的淘汰与洗礼,并完成了代际之间的承传,但中学语文界似乎没有完成这样的转变,中学语文界与中国现代语文的生成阶段,还处于一种断裂状态。中学语文界,还不能回到叶圣陶的起跑线上,还处于寻找叶圣陶阶段。

不能说没有付出过努力,温儒敏、钱理群、王富仁、孙绍振、丁帆等现代学人,都曾一度执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试图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但时过境迁,又都不同程度地以退场而告结束。其中,犹以钱理群亲身执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最为感人,也以其最终退出并宣告告别中学语文教学最为悲凉。

中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一个人的价值形态、审美趣味、感知能力等的形成,与中学阶段密切相关,且与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密切相关,这大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吧。但中国思想界的风雨,很少能洒落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土壤上;在中国思想界的话语场上,在中国当下的公共性社会生活中,也很少能听到中学语文界提出的问题、发出的声音。与中国新文化共生的现代语文界似乎不是这样,在那时大报小刊所形成的公共话语场中,中学语文教师的声音是各方关注的存在。

而没有中国思想界新鲜思想的激荡,远离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且身处其中的社会中所面临的人生问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怎么能够生成新的意义与价值呢?又怎么能够成为解决中学生精神困惑的精神滋养呢?没有这样的滋养成分,中学生怎么会对这些经典篇目产生阅读与学习的兴趣呢?没有对此阅读与学习的兴趣,中学生宁肯把阅读的眼光投向唐家三少、南派三叔,投向广告、微信等,并在如此密集的语言洪流中,在不自觉中,学习表达,满足自己诉说的欲望。

我们切勿小视伴随市场经济同步成长起来的一代新的中学生及这之后代代延续的中学生感知世界、表达自己人生的愿望与能力。我们很有可能是以自己成年人的既定理念问题意识,最多是以心目中中学生的问题来代替中学生现实生活中所感知的实际问题,并因此设置了相应的价值标准,从而将这些代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中学语文考试甚至中学语文考试最后的高考的话题与标准。当父子冲突正成为当今许多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的人生实际时,当类似“我的爸爸是李刚”的狂呼以不同形式也在中学校园响起时,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仅仅能够以《背影》文本内的技法讲解父子之情,就给中学生以父子之情的感动并唤起中学生学习的热望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如果不能够以异质同构的方式,与中学生的实际人生相关联,中学生对此的反抗形式是对中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漠然,其归顺形式,是把真实的自己藏匿起来,学会了以假面示人,博取他人的好感。而无论是反抗还是归顺,都是令人忧虑的。

中学语文界,语文专家越来越少,语文教学专家、语文教学教法专家越来越多。

中学语文教学的竞赛场上,对教学技法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对课文的解读越来越精致。

于是,中学语文界,越来越成为一个远离时代现场的封闭的系统。虽然许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对当今时代的诸多社会问题也身处其中且感同身受,却认为那是远离语文教学的所在,对与这些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社会思潮,诸如现代自由主义、新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威权主义等,也失去了了解的兴趣。在这样的社会情怀、人文情怀的缺失面前,又怎么能够指望那对中学语文课文的阅读指导与解读,有着与中学生人生实际相结合的在场性呢?

于是,新的解读视角与方法,诸如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性别主义批评等,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已引入中国文坛,但却大多与中学语文教学无关;而每一种解读视角与方法,原本是打开中学语文课本并进而让学生通过不同视角、渠道来观察、进入社会与人生的呵。看似是方法论,却是在方法论中隐含着价值论的呵。

于是,许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反复观看并模仿的是作为示范课的录像,主要的阅读内容,是现行的探讨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时文,或为讲解一篇课文,去读五到十篇对这篇课文的解读文章,且认为自己因此有了给学生“一碗水”的“一桶水”。于是,一个新教材出来后,中学语文教师及出版社最着急的,就是出版、阅读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或者五年一贯制地讲着某一篇文章,更多地是为了讲解新课文或者为了给老课文以新意,或者力图在教法上以创新,为此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技法翻新,气喘吁吁前追后赶不停。

所有这些,又强化着中学语文教学的重“技”重“器”不重“道”,重“形”不重“神”,更惶论对语文教学之魂的追问了。

有魂才有神,而形原本是为神服务的呵。

也许,技法、器、形,这些都是最易学习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以急功近利的,所以,才为中学语文教学界所重视?但愿我在这里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愿我在这里是无知的妄言。

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一个历史大变革的转型期,全民性的价值动荡与民族价值大厦的重构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一重构过程中,一个一个的人,从自身的生存出发,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参与着这一价值大厦的重构。对中学语文界来说,则要求着一个一个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个体,在将当下人文思想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血肉中,在与作为人类历时性精神积存的一则一则的语文课文的对话中,在给学生一堂课一堂课的讲授中,让自己与学生,学会言说,学会我手写我口,以个体进入整体,涓滴入海,融为这新的民族价值大厦的一沙一石。但时下的中学语文教师,却还习惯着从一个既定的固化的整体性结论出发,将自己与学生视为解读与接受这一既定结论的工具。这或许是几千年大一统的思维惯性使之然。这一中学语文教师的主体性缺失,或许是中学语文界重“形”不重“神”,重“技”重“器”不重“道”,是中学语文界有“形”少“神”失“魂”的根本原因。

我知道,如此责怪中学语文界,是脱离实际的苛求。中学语文界在“神”“道”“魂”层面的根本性变革,需要中国人文学界的根本性变革,需要中国人文学界对中学语文界的关注与投入,在某种层面上,中学语文界的变革程度,是中国人文学界的一个风向标、晴雨表。但这仍然不能是中学语文界放弃自身努力的借口,或者说,中学语文界应该以自身的努力,参与到中国人文学界的新的构建之中,并以此完成对代代新人言说能力的培养任务。

我希望有那么一个时段,中学语文界“正道”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正道”中学语文教师的社会情怀、人生情怀,“正道”中学师生都面临的精神困惑,并因此正道如何在经典作品中去寻求去再造。

爱之深则责之切。言重了。告罪告罪。

作者:傅书华,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二级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名作欣赏》副总编。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中学生课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