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与阿炳:两位大师的天壤之别

2016-03-12 19:35管琼
粤海风 2016年1期
关键词:阿炳音乐

管琼

1884年1月7日,在广东香山的一户萧姓人家,日后成为中国音乐界重要人物的萧友梅出生了。他原名乃学,字思鹤,长大有志学习音乐后,自己改名为友梅,别号雪朋。萧家祖上原居江西吉安,南宋末年祖上先人被朝廷派往广东做知府,举家南迁。萧友梅的父亲萧煜增,字焱翘,又字砚樵,是清末秀才,以教家馆为业。萧友梅5岁时,随父亲迁居澳门,其邻居是葡萄牙人,家有风琴,萧友梅常常被琴声吸引,产生极大兴趣。萧家在澳门还有一位重要的孙姓邻居,孙文,字中山,萧孙两家常来常往,年少的萧友梅便认识这位年长自己十八岁的行医志士。多年之后,萧友梅接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委任书,出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

九年后的1893年,在江南无锡的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日后一生坎坷遭遇无数欺凌却留下惊动天地的经典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阿炳呱呱坠地。其父华清和是无锡道观洞虚宫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精通各类民间乐器,其母是一寡妇。这一违反教规的不伦结缘使得一出生就母子分离的阿炳,一直被当着孤儿长大。阿炳,本名华彦钧,无字无号,中年双目失明后,世人称为瞎子阿炳,少有人知道他的大名。一生中只留下一张影像,日伪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断了镜脚的盲公镜挂在脸上,显示出阿炳生活的窘境。

1901年,17岁的萧友梅自费到日本去学习,并自作主张选择了音乐,在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和东京音乐学校学习,成为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的留学生。1912年,萧友梅来到德国柏林,之后听从蔡元培劝告,入莱比锡皇家音乐院,主修钢琴和作曲理论,1919年,以博士论文《至十七世纪的中国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19年11月11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上演说:“音乐为美术之一种,与文化演进有密切之关系。然我国今日尚无音乐学校,我校亦尚未设正式之音乐科。今赖有学生的自动和导师的提倡,得有此音乐研究会。希望与会者能知音乐为一种助进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特长,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 蔡元培从审美主义出发,倡导以审美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进而解救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危机,重塑符合社会发展的国民性,这不仅凸显了中国近代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而且为处于社会重大变革的中国提供了一种审美主义的转变。

1920年5月,萧友梅发表了回国后的第一篇文章《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文章对西方学者关于音乐的定义、音乐学的定义以及研究的内容和分类,音乐家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外国音乐教育机构的体制、学制、课程设置及其学习内容等方面作了初步的介绍,概括指出“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三大原因”,呼吁用新法子来研究音乐,指出西方音乐和乐学的进步全在于音乐教育,“我们今天若是还不赶紧设一个音乐教育机关,我怕将来于乐界一方面,中国人很难出来讲话了。”

学成归来正当盛年的萧友梅雄心勃勃,他西装革履仪表堂堂,满腹旧学与西学之涵养,他一眼看到中国音乐的落后以及如何来改进,他立志在此。萧友梅的学养与大志,被蔡元培看中并委以重任,1920年9年,出任北大中文系讲师及音乐研究会导师,并兼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老师,教授音乐理论;1922年10月,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宣布成立,萧友梅出任教务主任,主持传习所的招生和开学工作。从此开始了萧友梅一生最重要的现代音乐专业教育事业。

让我们再回到1918年,无锡雷尊殿,当家大道士华清和在去世前,将阿炳叫到身边,亲口说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此时的阿炳,长得一表人材,颇有天分的他,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被称为“小天师”,也顺理成章地当上当家大道士,阿炳自己无不得意地常常炫耀艺技。从来以为自己是孤儿的阿炳,却被师傅、这位躺在床上弥留之际的大道士告知,他不仅有父亲,而且就是这位手手相传许多乐器技法的雷尊殿当家人,而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就被迫母子分离,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人世。虽然接过了当家大道士的执杖,但身世的揭开,让年轻气盛的阿炳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连同以往周围的各种难听的议论,脏水一样污染了身心,突然降临的变故让阿炳无法承受,他食鸦片、入妓院,仿佛要用彻底的放荡来毁灭自己、麻木自己。几年的光景,阿炳不仅败光了雷尊殿的香火钱,更因感染梅毒导致双目失明。

1927年,无法再主持道观法事的阿炳,被迫离开雷尊殿,开始了更加悲惨的人生,为了生活背着二胡沿街卖艺,在一次次的乞讨卖艺中,这个凄惨可怜自轻自贱的人,以自身无限的凄楚无限的哀伤,借着手中的二胡日复一日如泣如诉地倾诉着心中的苦痛,那首即将成为经典的名曲《二泉映月》在慢慢成形。此时,音乐成了阿炳最后的避风港,成了他飘泊的灵魂最后的安息地。

然而,正是在这一年,1927年8月,萧友梅向蔡元培提出创办国立音乐院的议案,后获得大学院批准。10月26日,以“院长蔡元培,筹备员萧友梅”署名的“国立音乐院招生广告”在上海《申报》等多家报纸刊登,“音乐一科居艺术重要地位,欧美各国多由国家设立学院,以行其高等音乐教育,我国府大学院成立,因亦设立音乐院于沪上,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艺术。”一个月后,国立音乐院开学,萧友梅亲自讲授和声、作曲、音乐领略法。

国立音乐院是中国第一所完备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后改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是今天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萧友梅为中国培养了现代最早的一批音乐专门人才,为中国现代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萧友梅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写进了中国音乐教育史册。

进入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五天,萧友梅主持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就成立了抗日救国会,萧友梅率师生为抗日义勇军募捐了一千多元,汇寄给黑龙江马占山军,他还为义勇军创作了一首歌曲《从军歌》 ,是我国第一批以救亡为题材的爱国歌曲之一。

1933年,无依无靠的瞎子阿炳与寡妇催弟同居。虽然轻贱如草芥渺小如蝼蚁,身为中国人,阿炳从广播中了解到国难当头。根据时事新闻,阿炳开始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家传的红木胡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1937年11月25日,日军攻下无锡,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之后辗转到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段时间里,阿炳创作了《听松》,这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无论是庙堂之上的萧友梅院长,还是贫贱如泥的瞎子阿炳,他们的身心情感是共通的,他们谱曲拉琴教育说唱,目标最终指向救国救民。

1940年的最后一天,萧友梅终因肺结核病菌侵入肾脏,引起肾出血,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6岁。

同一年,阿炳从上海返回无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

1940年萧友梅去世后的十来年间,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多间音乐专科学院,国立音乐院重庆分院,后更名为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西安的私立西北音乐院;东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湖南省音乐专科学校;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等,几乎每一所音乐专科学院的创办者都是从国立音乐院学成走出去的学生。1956年,几经更改,萧友梅创办的国立音乐院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

萧友梅在长达20年的音乐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众多杰出的音乐人才,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等等,他们每一位都为中国的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8年,无锡城里的瞎子阿炳已经55岁,经年的不幸生活导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无法上街卖艺,从此搁下琴,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两年后,1950年的冬天,一位从北京来的陌生人,客气而坚决地要求阿炳再次拉琴,并要为他录制琴声。他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的杨荫浏教授。考虑到新中国新制度的建立,有可能会扫除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封建落后的旧文化,这位对中国民间音乐有着深厚情感的音乐史学家,带着最新的钢丝录音机来到了无锡,在录制完道教音乐后,找到病在家中的阿炳。此时的阿炳已经两年没有摸琴,他被杨荫浏的热情感染,借了一把二胡,重新回到街上,以恢复感觉。1950年9月2日晚上,包括《二泉映月》在内的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录制完成。

录音后第23天,已成了新闻人物的阿炳在无锡一个协会成立大会上受邀表演节目,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坐在台上为大家拉琴表演。同年12月4日,音乐奇才瞎子阿炳因病吐血而死。这一年,阿炳57岁。

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二泉映月》,立即轰动全国;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二泉映月》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78年,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地说:“此曲(《二泉映月》)只能跪下来听。”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在世时微不足道轻贱如草芥的阿炳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经典名曲却如日月一般留在了人间。

萧友梅与阿炳,一位是当时国家委任的国歌谱曲者,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是至尊至高的导师,是国家的栋梁;一个却是出生卑微、人到中年双目失明、自轻自贱、低到泥土里的民间卖艺人,他们的身世如此天壤之别,他们的人生际遇如此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伟大的音乐殿堂里,他们不期而遇了,两位中国音乐界的巨匠奇才,真正的音乐大师,他们用自己一生的才智与遭遇,谱写了惊天地的动人神曲,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了不起的音乐传奇。

猜你喜欢
阿炳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张帮主
张帮主
二泉映月
张帮主
瞎子阿炳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