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隆冬季节,气温骤降,人们早上出门时都缩着脖子,好像陡然矮了一截。这个时候,就想起了老家的杀猪汤,一份身体和情感的双重温暖。
进入腊月的农村,农活已忙完,是一年中最闲的一个月,似乎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食,就连空气也变得香甜。磨豆腐、炆炒米糖、腌鸡鱼鸭肉,忙得不亦乐乎,还有气势恢弘的宰年猪,算是年下里的一道风景,至于那碗冒着热气的杀猪汤,则代表了正宗的年味儿。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只要肯劳动,家家户户基本都养得起两头猪,淘米水、刷锅水、吃剩的饭菜,加上稻糠、麦麸,都是喂猪的材料。碰上不好的年景,把豆秸晒干、粉碎,加点皮糠,猪也吃。一头猪就是一张存折,人们把废弃的东西利用起来,也把希望存进里面。
在那个时代,猪从小猪仔儿长到能出栏,一般要十个月。大人们在田里忙活,烧饭、洗锅、扫地、喂猪的事儿基本上都是孩子做,所以孩子们离这希望就更近些。放学以后,首要任务就是挖猪草,扯红花草、菱角藤子、山芋藤子喂猪,我也是其中一员。看着小猪把肚子吃得鼓鼓的,躺在阳光下晒太阳,我就开心。你要是帮它挠痒,捉虱子,它会把腿翘起,任你拨弄。挠着挠着,小猪变成了大猪,时间也到了年底。有人家开始杀猪了,腌肉、灌香肠、炸肉圆子,从那时起,村子里到处飘着肉香。
我家因为母亲去世早,父亲一人操持里外,因此比旁人家穷,要添衣裳,要出人情,多少得办点年货,钱总是不够用。虽然养过几回猪,可是年前都卖了。邻居、同学家,条件略好的,杀了猪总要送碗杀猪汤来给我们三兄妹吃,再请父亲去喝顿酒。我毕竟年龄大些,年年吃人家的东西,心里总不是滋味。
有一年,风调雨顺,到了秋季,庄稼丰收了,我家终于在腊月里杀了第一头猪。那时杀猪都是请了杀猪匠到家里,把猪杀倒,烫过、去毛、刮净,光净肉就有八九十斤。先割一刀肋条肉,切成大块,再割一叶猪肝,切得厚厚的,加些血旺、萝卜、豆腐、山芋粉丝,汤汤水水地,烧了大半锅。我给亲朋好友一家送去一大碗,还把他们家的男人们请来一起喝酒。
那时虽然只有十四五岁,但我已经可以掌勺。血旺经过慢煮定型,打成小块,气孔极大,粗糙厚实。萝卜是从菜地现拔来的,水分充足,一点都不糠心。山芋粉丝是邻居送的,纯山芋粉,绝没有凝结剂。豆腐是在村里磨的,用石膏点卤,有股浓郁的豆香。喝的酒呢,是本地产的粮食酒,用一只大茶杯倒满,你抿一口我抿一口地转着喝。为着感谢乡邻多年来对我们的照顾,我也抿了一小口,那种香味至今犹存。满满一大钵杀猪汤上桌了,杀猪匠和客人们你推我让地各自舀上一碗,边吃、边喝、边聊,乡情的味道比汤味儿还浓。
后来我读书求学,蛰居小城,偶尔到大饭庄吃饭,也能吃到杀猪汤,但是味道远不如老家的好。究其原因,一是生活渐好,天天就像过年;二是食品安全令人担忧,猪像吹气一样地长,豆腐里添加了多余的东西,血旺居然也有人造的;三是,由于人口流动性强,挣钱压力大等因素,人们之间深入交流的机会日见减少,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单纯。
其实杀猪汤的味道,就是情感的味道,缺失了这味重要的作料,再精美的食物便也不能称为美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