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成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普及,其中有一项要求教师是以提高学生兴趣为目标采取相应的策略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这一要求下调整教学目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而实际上,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多,老师主要还是以教授知识点为主,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没有从学生兴趣入手更好地教学。本文从教师本身、课堂模式及课堂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提出相关策略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有效性 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这一因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学科皇后”的数学在各个学科领域、人类生产生活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应用。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数学已经融入计算机、化学及生物学等各个研究领域中,并且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正所谓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就是对它产生兴趣,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好数学的关键就是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而且初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数学教育因为其自身的特性对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极其重要,数学学习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学好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逻辑能力,但是由于初中数学学习内容与小学的趣味教学不同,几何、方程等问题都趋向复杂化,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在用心地教,学生也在认真地学,但取得的效果却差强人意;第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第三,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课堂教学,一味按照已有的课堂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有必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所谓的课堂有效性是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在各种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讨论与研究。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在教育学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进行演讲,不重视课堂互动,只知讲解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私下搞小动作浪费时间,从而影响学习,不利于学生发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求老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做到与时俱进,对于课堂进行专业管理,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有效组织。课堂会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教室只有一个声音存在就是老师不停地在上面讲解,学生在底下听讲,过程中全无交流。另一个就是学生声音太大盖过老师讲课的声音,从而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时,不仅要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握好时间,而且对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合理化,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的学习氛围。
2.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找欢乐。”数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是一门极需要开动思维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每天课程安排都很满,基本上一天的课程中是没有时间休息的,周而复始的学习也使他们精力不足。初中生处在爱玩的阶段,但如果我们把简单的游戏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想必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把握课堂时间进行简单的游戏比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稍微放松下,也能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适当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转变以往模式,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关键。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动脑筋,创新思维,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比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大40度,这个角是多少度?教师改变以往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利用击鼓传花这个小游戏,随机抽学生回答问题。
3.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新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效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有关数学问题讨论。数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老师要设计适合初中生特点的各种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根据随机分组把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内,凭借自身能力开展分工合作,通过竞赛的形式给予相应的奖励刺激学生的胜负欲,这样的方式初中生比较有兴趣参与,还能进行思考。小组的讨论可以让组内成员结合各自的生活知识进行问题思考,比平时的图示讲解或者让初中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要生动得多,另外还锻炼了初中生的理解力和发展了他们的接受力。比如在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老师在分完组之后,要求利用手中的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一下圆与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将结果记录到记录单上,再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最先完成。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闰桂琴.中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教育评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