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晖++++康淑霞
摘 要: 本研究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对会宁县5所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县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大部分是正常的,但有一部分群体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且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急需老师、家长的关心和指导。通过分析,为该县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学科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精力充沛,是学习的极佳阶段,学习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此,中学学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以往光抓智育、忽略学生德育及心理健康的状况,必须“育心”。
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1.1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学生由于内心某种矛盾而产生的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映,它是学生群体中一种特定的紧张状态。焦虑反应是正常现象,但过度的学习焦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学习焦虑主要表现为惧怕家长或老师的否定评价,课堂上害怕提问,趋向回避、退缩,恐惧考试等,并伴随生理上的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不良、思维迟钝,精神上萎靡不振、厌学等[1]。
1.2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主要体现在当和人交往时焦躁不安,在众人面前不安,对师长、家长批评总想不开,无所适从[1]。障碍性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倾向在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1.3自责心理
自责因个人缺点或错误而感内疚,这是正常现象。如反应过分,甚至对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或失误出现罪恶感,对之念念不忘、悔恨,并要求给予惩罚,即为自责。见于各种抑郁症、人格障碍。
1.4身体状况
高中生随着身体机能的转变,更关注自己的相貌体态,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其心理成熟并不与生理发展同步,要求独立成长的渴望和生活学习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与同学关系的紧张、学习活动的成败等矛盾比较突出,易发生心理情绪变化,如过度紧张、困惑等。
1.5冲动倾向
冲动倾向主要表现为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有遗传因素,更多的则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往往由于家庭对其要求过分或过于包容,从小形成任性性格,长大后易以自我为中心,遇不顺心事情易冲动,不考虑后果。
1.6孤僻倾向
通过观察发现部分中学生无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下课后形单影只,独立独往。对交往恐惧,封闭自己,伴有厌恶、绝望、害怕、被抛弃情绪,对前途悲观、迷茫、意志消沉,学习主动性受抑制,影响学业成绩的提高。其原因很多,有家庭因素,也有自我信心不足等。
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主要压力来自外界的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水平的矛盾,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可以化解,并成为其成长的动力,但当这种矛盾激化到超出个人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焦虑、社会交往障碍和身体适应障碍等。
2.1社会因素
虽然中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家长、老师和周围人都在灌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使学生不得不体会来自生活的压力,导致对现实充满迷茫与困惑[2],引起各种心理问题。首先,发展起来的诸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等传媒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电影、电视中对武打暴力行为及犯罪行为的渲染,易使学生模仿、学习,产生误导作用,增强冲动性倾向。其次,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常对未成年学生开放,致使一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易造成孤僻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独生子化导致家庭教育失衡。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之形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的个性。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化导致家长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值,要求孩子不仅学业成绩突出,还具备一技之长,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惜代价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给孩子带来了身心的巨大压力。同时,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不和、父母离异和再婚、母子关系差、父母教养不当、父母不良行为习惯等都会造成孩子不良心理。
2.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风气、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等均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相关。
2.4自身因素
孩子的个性特征,如胆小、怯懦、敏感、过分依赖、追求完美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使孩子易于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可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新课标下的各学科均含有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3.学科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3.1对会宁县5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归因调查
用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测试表对抽样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统计比例,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比例分配比较
调查发现:会宁县高中学生被测的学习焦虑等8项调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尤其在学习焦虑、自责心理、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较为突出。身体状况、冲动、孤僻、恐惧的心理问题较少,但其比例也不容忽视。为此,在学科教学中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教育,可有效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3.2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倾向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发挥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提高,缓解学生的情绪。另外,丰富多彩的运动、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活动,学生总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及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身心愉悦情绪,从而缓解学习压力。
体育、音乐、美术等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形式,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音乐学习、美术创作等能改善理念,有利于培育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学科教学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无与伦比的竞技抗争形式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与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竞争与拼搏向上的精神。可以通过运动解决学生的孤僻、恐惧等心理问题,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友谊,减少冲动。
3.3其他学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眼下,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人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学科渗透、开展科技制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并有效增强了合作意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研究表明,高中生中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以学习焦虑、自责心理、人际交往障碍最严重。
4.1.2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够重视,各个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还不够深入。
4.1.3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学科在学生心理干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4.1.4通过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学科教学,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学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及孤独倾向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4.2建议
4.2.1更新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注重身体素质发展、学生成绩提升,忽略身心发展。为此,教育要体现身心发展,要做到全面发展,方可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心[3]。
4.2.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人格的尊严与神圣,会减少学生诸如自卑、孤独、胆怯、抑郁、冷漠、仇视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2.3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才能得到发展。由于时间所限,本文未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研究组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完成后续工作。
随着应试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在探讨适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交融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思考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相互渗透问题。
参考文献:
[1]臧德喜.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实践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3.
[2]郭慧.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15.
[3]郑益国.中学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1:22.
本文系白银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BY[2014]Z026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