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现状

2016-03-11 09:45杨建
考试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表现对策大学生

杨建

摘 要: 家庭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均衡,导致大学生对待亲情的态度参差不齐。亲情观中的某些价值取向和观念必将对其以后的学习、工作和人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大学生亲情观现状的表现,总结其中的问题,究其原因所在,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家庭伦理观和亲情观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亲情观 原因 表现 对策

一、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诸多国外文化和其他因素的介入,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呈现出既具有一定的传统道德影响的积极方面,又受功利性及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其中具有扭曲的亲情观心态的人则会严重阻碍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的安全氛围造成一定的隐患。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并没有对大学生的亲情教育产生前进的推力,而是固化在原有亲情观空白的基础之上,令人惋惜地看到诸多社会现象。一些大学生早已淡化自己家庭一份子的角色,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于亲人和自己家庭的重要性。

二、表现

1.亲情的价值趋向功利化。受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亲情观的取向问题趋于功利性。一些大学生的物质追求超过了精神追求,而对自身的价值的责任和义务却淡化了,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淡化了,同样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淡化了。部分同学只有当自身无法保障生活补寄时,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迷失了自己。

2.与家人缺少沟通,彼此不了解。当代大学生尽管还有许多和家里频繁保持书信、电话、网络等往来,但是难免会有少数学生与家里缺少真正的交流。不定期的交流和沟通必然会对这部分同学的亲情观产生更积极的认识,但是余下的没有沟通的同学则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他们上网和陌生人聊天的时间都会比家人长得多,而和家人则是泛泛而谈。没有过思想和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更谈不上理想和灵魂的沟通。

3.过度依赖家庭,自主能力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都是从高中时代的天之骄子直接升进大学的校园。涉世不深加上父母宠溺的环境,大多数都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社会阅历和自身经历严重不足,导致家庭成为避风的港湾。过度的依赖,会导致其亲情观的不成熟,导致为人处世的青涩与无助。很多这样的大学生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社会、不适应大学的现象。比如:不能合理地安排每个月的生活费用,过着没有节制、空洞无味的不合理的生活。而每当遇到困难时,则会哭诉着向父母求助。

三、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不良之风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十分严重。类似于受当代社会诸多人热捧的拜金之风、享乐之风、个人主义之风同样在大学校园里面盛行。由于缺少适度的生活磨炼,部分同学很少意识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盲目的追求,导致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期间不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且大学生对新事物感知能力较强,对事物判别能力不成熟,对事物接受能力相对较快,故价值取向多元化。如若他们在选择社会价值观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风向标,没有一定的评判和辨别是非的尺度,当量变逐渐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则会发生质变。

2.学校教育中亲情教育的缺失。在当前的社会体制中,中学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比较注重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感情方面的教育,其中亲情教育的比重更低,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衡量学生的好坏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在一些老师的心中,成绩最有说服力,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之下,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区。对待老师和同学缺少情感的交流,将父母的嘘寒问暖拒绝在“心房”之外,久而久之,学生的亲情观成长轨迹会越偏越远。

走进大学校门,似乎象牙塔中的求学圣地能够给封闭的亲情门窗上一把万能钥匙。但是大学教育往往注重实践、注重科研、注重教育轻情感培养。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虽然会有学校的相关部门及老师开设一些关于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的选修及相关培训课程,但是整体教育思路仍然是以学生的个性思维、创新思维、理论思维为主线。加之大学生数量比较多,单个学生的情感思维很难得到一个老师的特别关注。原有的学生情感积压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反而会越攒越多,陷入恶性循环。亲情的沟通也是情感沟通的一个支流,情感这个大方向没有把握好,则学生一定会对亲情的认识有较大的偏差。

3.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广,家庭结构趋于单一化。如今,4-2-1的家庭结构占到当今社会的主流,这样为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的实施带来诸多问题,以前生活中的伦理教育观念在很多生活场景中不能有效实施开来。感恩教育方法老旧,观念老套,感恩教育的力不从心,脱离学生本身的心理实际与社会的实际,情感教育越加匮乏。如今还有许多大学生的家庭实际停留在较低的教育水平之下,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没有受过教育,父母对待子女的感恩教育还处在空白,这样就会在感恩教育方面形成很大的阻碍。

四、对策

自古以来,亲情都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亲情是维系以家庭为单位的一些小群体的纽带,营造社会和谐的大背景恰是以这种小群体积累而成的。古人有云:“先为人,后处事。”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离不开这个主题。端正自己的行为,完善人格魅力,是时代赋予当代人永远的真谛。如何解决大学生在亲情观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当代社会、家庭和学校应重点考虑和深思的。胡锦涛同志曾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1]这其中真正提出了解决困难的办法——教育。

1.社会是亲情的载体,社会环境对于现代人的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影响很大。对此,相应的教育职能部门、政府机构应该对亲情的培养更加重视。社会要为大学生营造讲亲情、重道义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先进的公共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报刊、电视传媒等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宣传关于孝悌方面的典型人物、事迹,对生活和工作中有积极导向作用的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和赞赏,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精神的第一来源,很多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念都是由家庭教育观念决定的,很多错误的价值导向都是由父母给予的,如:只要学习好就奖励多少钱。这样错误的价值取向往往会让学生做索取者,而不是分享者和给予者。只有从父母那给孩子真正引导和明确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学会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朋友。很多时候学校不仅仅需要进行学生思想教育,而且应该多和学生的家长沟通,给予一定的引导。从家庭到学校,从校内到校外都学会如何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譬如:很多父母和孩子祖父母的关系处理上,就有明显关系疏远,如何要求孩子保证礼义廉耻面面俱到。家长应花时间在家庭教育上,对于子女不道德的行为及时纠错,对于子女的进步给予肯定。并且同学校辅导员和老师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这样利于改善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念,使得学生从家庭中学会感激,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3.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冲击很大。从社会主流媒体的宣传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太多关于亲情家庭孝道的宣传。孝道亲情是我国优秀的传统,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的大学生是否表现出与之匹配的能力与价值观呢?高校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学生是直接的受教育者和被培养者。在学校中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去敬老院打扫表演节目、组织公益拍卖活动、为贫衣物等困山村的孩子捐赠书籍衣物、展开以有关亲情为主题的征文或者演讲比赛等。学校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入家庭放入社会,不在集中小我。学校应探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与措施,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和亲情观。

总而言之,大学是积极活跃的思想汇聚的地方,是社会话题敏感关注的焦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亲情观念的冷漠是社会转型大的背景下的一些影射,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可放任不管。立足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从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上找出答案,让他们走出宿舍走出校园走出小集体,让学生在社会的实践中切身体会,在家庭的教育中反省自己。只有在实践中寻求道路,不断了解,不停沟通,看到学生的改善与进步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9.

猜你喜欢
表现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