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教材插图的效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美国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字性教科书。他们认为,“教科书的插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阅读速度;可以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影响学习者的非认知因素,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增加动感,并可以表达那些用文字”。叶圣陶说:“书籍里有些图画,绝不是装饰和点缀,虽然每一幅画都要求美。图画跟写在书里的书面语言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可见,插图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载体
一本语文教材,通常都是由图片和文字构成,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但文字毕竟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它不似图片形象、直观。如果学生一直面对黑压压的文字,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更无从做到去语言文字中寻找知识。课文中的插图如果赏心悦目,就能让学生直接形象地感受到课文蕴含的美的意境,从而用心探索文章的语言美、艺术美,既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又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受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形象的、直观的东西,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两个阶段:小学生一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时期;而中学生则处于抽象思维为主时期,但即使如此,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基于中小学生这样的思维特征,直观教学在中小学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上仍是一种基本形式。图像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特征,插图属于图像的一种,可见插图教学是直观教学的一种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插图有利于学习动力的激发。因此,教师除了运用丰富的语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插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和阅读兴趣。比如在教学《升国旗》一课时,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学生的表现,联想自己在升国旗时的情状。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之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看看文中作者对升国旗的描述,这样就把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工具性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插图教学对促使这几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效。
1.观察能力
观察,简单地说,就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因此,观察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插图教学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教师若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插图为学生感知事物、思考问题提供支撑,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感知世界。
然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并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看”图,这样就是美术课而非语文课了。教师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事物,注意图片的顺序、主次和细节等。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可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会由远及近,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有顺序地观察事物。如《江南》一文的插图可以用来帮助理解“鱼戏莲叶间”,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动物是什么?它们怎么样?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介绍“莲”的?让学生根据插图展开联想,想象“鱼戏”的美景,在图上找出“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样,在图文对照中学生就明白了观察的一般方法,慢慢地就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2.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可见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主要的作用,它可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甚至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作者和读者之家毕竟有着知识与阅历的差距,学生对文章的背景、形象的象征、典故的运用及各种意境描绘手法等不甚了解,很容易产生理解的困难。此时,课文插图就是桥梁中的桥梁,它能引导学生走向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文意的把握。
第一册《人有两个宝》一文中有一句“双手会做工”,这里的“做工”一词是什么意思呢?这词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好理解,但课文中有一幅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朋友们在各做各的事,这种用手做事情就是“做工”,这样对图讲解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了。这样运用插图,既能理解词的意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动力,可谓一举两得。
3.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叶圣陶认为,“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现在认为,“语文”就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听说读写的需要。概括来说,“语文”就是语言的运用。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在苏教版第一册的每个练习环节中,都有一个“口语交际”练习。比如《练习2》是《借铅笔》,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自己联想出合理的场景,将整个故事表演一遍,甚至可以进行改编。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能在为将来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改善教学环境的良好手段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当一直面对黑压压的文字,就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这不仅适用于学生,对教师也是如此。再优美的文字,它毕竟不似图画一样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长时间的观看对心理是一种打击。此时,若有图片的调剂,则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活动都有很大的助益。
语文教材的插图还可以帮助教师找到上课的合理切入点。课文的导入十分重要,有时甚至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如在导入时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渴望了解课文的内容,后续课程则水到渠成。一些教师备课时可能会有这样的烦恼: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导入课文。此时,课文的插图可能会让人茅塞顿开。苏教版第一册《东方明珠》一文向学生介绍了美丽的东方明珠。教学导入手法可谓千千万万,但看了课文的插图,就可以东方明珠的各种图片导入。让学生认一认东方明珠,再多放映几张相关图片。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又让学生尽快进入了状态。
总之,语文课本插图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对插图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多看图,多联想,尽量根据课文内容将插图中表达的内容复述或写下来,把感性的视觉上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多感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