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教,先思精神三变

2016-03-11 12:36徐俊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狮子名师语文课程

徐俊

2011年,大家都很激动,因为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出台了。最让我激动的,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页第三段第一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应该是官方文本第一次明确地给语文课程下了定义,这么简单,这么明白。

对我而言,这句话是一个判决书。它告诉我,你找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实现了专业精神三变——尼采所谓的“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这是我1997年大学毕业至今从教十几年来寻找语文教学原点的历程。十几年间,发生了三个关键性事件,将我的人格分裂成三种动物。

一、孤独的骆驼——昨夜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

涯路

骆驼时期(1997年~2005年),这是王国维先生认为的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这八年,对我而言,十分痛苦。我一直以为自己不会语文。可是没有退路。于是,我就像准备穿越荒漠戈壁的骆驼,为了不至于倒毙在路上,拼命地储备自己,没日没夜地看书,看教学录像,自费外出学习。那几年,我几乎每年有一半的工资花在学习和买教学光盘、书籍上。为了评教坛新秀,我甚至曾经有半个学期每晚在办公室备课到两三点,把二到五年级下册的教材都备了详案。幸亏那时还是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后来,发生的第一个关键性事件让我终于发现,尽管在起步的时候,我不是骏马,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002年,我一鼓作气,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拿下了县教坛新秀、市教坛新秀、市优秀班主任几个荣誉称号。那几年,让我这匹“拐子马”变成骆驼的,是我身边的前辈们,是他们的引领、指导和启发,让我慢慢有了储备,成为骆驼。

但那时的我,还是个比较单纯的技术主义者,写的论文也都是《习作教学的双重心理转化》《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操作型技术性的文章。所以每次上完课,我总是非常忐忑,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到底上得好不好。于是,我告诉自己,应该学会自我判断: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我到底为什么这么上?于是,我痛苦地挣扎着,步入了狮子时期。

二、无助的狮子——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在哲学家尼采眼里,狮子象征勇于破坏传统规范。这是革命者的形象,而且是革自己的命。连自己的命都要革的人,哪里还有同盟军?所以,在狮子时期(2005年~2010年),我很无助,这是发现自己内心的觉醒之后开始痛苦地摆脱、挣扎和反思的时期。为了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点,“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这阶段,发生了第二个关键性事件——我出版了第四本个人专著《生命与语文》。据我们组的导师沈大安老师说,这本书还成为了浙江教育出版社赠送给老作家和老专家的教师节礼物之一。这是我在这个阶段思考的一个阶段性材料,在教学中,我主张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的言语学习过程,指向学生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发展。这个成果的出现,也得益于这个阶段一连串关键性事件的发生。

2005年,我调到鹿城区,并有幸参加了鹿城区首届名师工程高端班培训、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首期培训和浙江省首期教师培训师培训,并到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博士课程,参加了全国经典诗文教学大赛获得了一等奖。

这么多高层次的培训、学习,给了我与大师对话的机会,给了我在更高层次的平台展示的机会。于是,我在浙江大学刘力、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密西西比大学杜建霞等专家,以及贾志敏、于永正、张化万、杨再隋、王崧舟等大师的引领下梳理自己的思考,在全国经典诗文教学大赛、省名师峰会、百人千场等高层次的平台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研修日记、研修博客中记录自己的感想。我把每一次的学习、思考、实践都记录了下来,我用一个个课例、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专著、一个个班级,给“语文到底是什么”做着解析。在实践中,我有将近30篇文章分别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奖项或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了《生命与语文》《栖心斋·语文百日谈》《栖心斋·语文十年》《生命语文课堂与讲坛》等五本专著,上了30多节省、市级公开课。

慢慢地,我从单纯的技术主义教师转向了会思考的教师,我努力让自己做到教学技艺和教学思想剑气双修;慢慢地,我放下了两座沉重的驼峰,学会了独立思考,锻炼成了狮子般强大的内心小宇宙。

狮子阶段,意味着自我的觉醒,意味着反思,同时也意味着处在比较危险的挑战权威和传统、唯我独尊的处境。当狮子的状态在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很幸运地迎来了第三个关键性事件——调到农村学校工作。这一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婴儿的状态。

三、天真的婴儿——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09年10月底,因为工作需要,教育局把我派到了鹿城西部山区藤桥镇中心小学工作。

刚到农村学校,我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我们的老师很认真,很努力,学习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且运用到教学中,但是,我发现有些时候很别扭。于是,每当外出听课,我就思考,这些名师的教学,为什么到了农村学校就那么别扭?

渐渐地,我发现,不仅在农村学校别扭,其实有些所谓的经典课本身就别扭。而很多做法,在我们的课改大潮中却很流行。于是,我就借用了屈原的《九辨》,梳理出了九个问题,借以审视语文课改十年的一些怪现象:

面对一些教师的“拿来主义”“名师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我在思考,我们究竟对孩子做了些什么?

面对一些教师拼命追求完美的课堂效果,不惜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也要完整呈现教学设计,我在思考,我们的孩子究竟发展了多少?

面对一些偶像派名师高呼“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在思考,课堂上,我们的孩子究竟在干什么?

面对一些教师死活要把自己挖地三尺解读出来的文本内涵强加给学生,我在思考,我们的孩子到底要学什么?

面对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生字一样教,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主要内容一样教,我在思考,我们的孩子究竟是怎么样的?

面对不断求新求创、课不创新死不休的公开课,我在思考,我们还有多少招术?

面对一些公开课教案没有教学目标,一些教案的教学目标却基本雷同,我在思考,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

面对课堂教学流行动作风起云涌,课堂评价不断改革,我在思考,我们到底丢掉了什么?

面对教学流派不断涌现,分门别类,旗帜鲜明,我在思考,我们该何去何从?

带着疑问,我一头扎进课堂,在实践中慢慢找到了答案。我听老师们的课,听完课,放下听课本,拿起课本自己上一遍再和老师们交流;听完课,上完课,再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结合所上的课例,再和老师们交流,如何处理语文课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制订教学目标、如何解读教材、如何设计练习和作业;还结合老师们的思考和研讨,结合老师们写的一篇篇论文、案例、教案,作专题讲座《集体备课五讲》《试卷分析与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与教育写作》等。

几年来,结合教研活动、随堂课等,我前前后后给全校老师和工作室的学员们做了30来个专题讲座。自己班级教室的门则永远向老师们敞开,上课的教案都是在上课之前发到老师们的电脑里。

就这样,在实践中,我把这九大困惑一一解开,变成了一篇篇文章。当这些文章陆续刊发后,我也渐渐明白,问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忽视了学生,忽略了学习,忽略了学习和应用语言文字”。所以,我在原来的“生命语文”思维框架里,加上了“学习生命”,变成了“学习生命、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于是,当我再外出讲课、与同行交流时,我会更多地抛弃一些技术性的思考,转而考虑:教材怎么变成学材?教的目标怎么变成学的目标?教的设计怎么变成学的设计?教得怎么样怎么变成学得怎么样?

终于,当我看到了新课标明确告诉我“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时候,我很激动,我寻找了那么多年,方向没错,语文的原点,就在前方。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狮子名师语文课程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浅议"名师"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狮子鱼
名师读意林
我是缤果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