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语文是什么
1.坚守语文的本性
记者:徐博士,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教学流派、风格、主张精彩纷呈,您却一直坚持着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甚至您的个人形象比您的课堂还要“保守”,这是为什么?
徐俊:随着课改的深入,技术主义、风格流派大行其道,语文教学的“诸子百家”各自彰显。这本身没有错。然而,很多教师在学习借鉴名师的教学经验时,只重形式,却忽略了语文课该坚持的底线,其课堂教学渐行渐远,这使我的内心充满不安。
之所以坚持“一支粉笔一本书”,并不是我有多保守。我本人并不排斥以名师为代表的风格与流派。我有多位恩师——贾志敏、张化万、于永正、沈大安、王崧舟等,诸先生的教学理念和实践风格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也不否定多种媒体和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如果需要,我也会运用多媒体和辅助技术来上课,并且可以自信地说,能比很多教师运用得娴熟精当。
但语文不能因为改革而迷失了“本性”,我们要有所坚持。如同古人“蓄发明志”,如同我以“光头布衣千层底”的形象特立独行,我坚持“一支粉笔一本书”,就是想表明,除了技术,除了风格,除了流派,我们的语文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坚守!这也是我从以上诸位恩师迥异的教学风格背后看到的他们共同坚守的东西。
2.语文的终极思考
记者:您刚才谈到不同“风格流派”背后有共同的坚守,这份坚守是什么?您主张的“生命语文”和这些风格流派有何不同?
徐俊:其实,不只是上述诸先生,还有很多的名师、学者因为视角以及表述的不同,对语文的理解及语文教学实践也各不相同。老一辈语文大师不同侧重点的“读写结合”“情景教学”“导读教学”“球形教学”“五重教学”等教学风格,中青年名师不同理念的“诗意语文”“主题教学”“情智语文”“组块教学”等教学流派,都是语文教学不同视域的有益经验。
各家之言虽侧重点不同,表述迥异,个性鲜明,却皆有其理。他们都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关注语文所承载的人文和审美教育价值的实现。这些,是名师各具风格特色的坚持。然而,在实践中,名师的经验因为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和标志,一不小心就会在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中“偏”而“废”之,甚至与名师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所主张的“生命语文”,并非是对流派或者风格的追求,而是基于名师们共同坚守的语文“本性”,面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各种“偏废”现象的反思,回应的是“语文是什么”的终极思考。
记者:在您的“生命语文”的话语体系中,语文究竟是什么?您为什么会将语文提高到“生命”这样的“玄之又玄”的高度?
徐俊:“生命语文”并不玄,因为语文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其概念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个人认为,语文是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实践,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因此,我们可以认定,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是关乎一个人的生命成长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语言是形式、内容、内涵三位一体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言语生命,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发展精神生命,在感受文章内涵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生命。作为“社会人”四个维度的生命属性——学习生命、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共同成长的。
二、语文归向何处
1.语文与生活联结
记者:从母语课程的社会属性来看,语文确实充满着生命的关怀。可是生命是个太大的话题,在您的话语体系和课堂主张中,“生命语文”到底归向何处呢?
徐俊:让语文回归生命属性,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宝贵的教育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丰富绚丽的语文生活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生命形式。
因此,“生命语文”的教学实践是比较开放的。立足现行教材,我们可以充分拓展语文教育的时间、空间和学习资源,把学生带进图书馆,带向大自然,带向文化名胜,带向社会实践;同时,选择各种名著、媒体资讯,编制师本教材,把语文经典、语文实践和语文生活状态带进课堂。我曾经和学生在田野山林中上语文课,在雨中上语文课,也曾为学生编辑他们的诗集,还为学生改写出版了《红楼梦》。这是努力让语文和生活联结,在联结中触及学生勃勃的生命活力。
2.发展以实践为主
记者:似乎在生活语文的背景下更容易理解您所说的“生命语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四个维度生命的共同发展呢?
徐俊:“生命语文”的课堂以言语实践和阅读实践为根本和主要载体,倡导学生在习得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涵养。比如低年级的《四个太阳》《荷叶圆圆》,课文是用典型的重复叙事的手法完成内容的表达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语言范式的积累、迁移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年级的《夸父追日》《七颗钻石》,是语言风格非常突出的中国神话和西方童话,根据文本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读说说的语言实践中感受真、善、美;高年级的《伯牙绝弦》《刷子李》《少年闰土》,是经典古文、小说和散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文体的阅读实践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感悟这三个不同文本寄寓的人文情怀;还有我曾经上过的《亲近自然》《初识徐老师》等习作课例,都是基于观察的实践,经历素材的取舍,通过语言的琢磨,最后完成既充满生活情趣又能适切表达的习作。这些,都是学习生命(阅读实践、言语实践)和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完美统一的课堂实践。
3.自由、灵动、诗意的课堂
记者:在您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语文”的课堂非常重视文本的语言现象,非常重视语言的实践和习得。那么,前面谈到的“语文的魅力”“个体精神的丰富”又怎么体现呢?
徐俊:对于“生命语文”的课堂呈现,教师应该用自由、灵动、满怀诗意的生命灵性点燃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感动的学习中得到个体精神的丰富。
我有一堂课——《〈天净沙〉二首》,曾经获得全国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一次,我带了这堂课去山区扶贫送教,同行献爱心的家长听了我给山区孩子们上了这堂课后,激动地说:“老师,这两首诗(元曲)您讲得太好了!我都情不自禁地和孩子们一起跟着您读啊读啊,现在我都能背下来了!”这堂课,我确实上得很幸福。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浅吟低诵中走进白朴的金秋,走进马致远的愁绪,我们身临其境,情同此心,感同身受。我陪着孩子们从字里行间看到秋天的青山绿水,看到飞鸿影下,看到斜阳脉脉。我陪着孩子们透过枯藤老树昏鸦,感受到秋思原来是愁思,透过夕阳西下,看到断肠人在天涯,就像是一首歌里唱的“有没有听到那个声音,就像是你忽远忽近,告诉我,他来自我的心”那样。孩子们的感受都是来自他们自由的心灵,是直觉的。而当孩子们通过比较,从不同的感受中感悟到了“草木本无情,情由心生”时,这便是他们基于自由的精神境界对语文的理解,对人生究竟的感悟。尽管肤浅,但是真实、真诚,充满诗意。
这语文的幸福来自何处?我想,主要是因为我和学生们无拘无束,心无杂念,全身心投入,不刻意追求什么,不计较得失,率性而教(学),所以才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成就了这堂课幸福诗意的境界。
我的另外一堂获得全国赛课特等奖的《伯牙绝弦》,专家组则认为真正达到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境界,课堂上熟读成诵的教学效果,公开课中旁若无人、眼中只有学生的投入状态,让这位年轻教师呈现出少有的“大气”。在首次全国“真语文”研讨会上,王旭明先生对这堂课青睐有加。他认为:简洁的教学设计很真,很独特;智慧的教学语言很真,说人话;动人肺腑的课堂范读很真,不做作;简洁优雅的板书很真,源自学生。他还说,难怪有听课教师发微博称“看样子,徐老师今年有六十了吧。不愧是老前辈,功底深厚,
了得”。
三、“堂吉诃德”式的坚守
1.用语文呵护童年
记者:把尚未不惑的您说成年逾花甲的老先生,可见老师们对您的认同。您是如何修炼成这样的底蕴的?
徐俊:其实谈不上修炼和底蕴,只是近20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让我痛心疾首的太多。我不希望孩子们受到语文的伤害,我觉得语文应该是可以呵护童年的。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我瞄准了一些难以忍受的乱象、怪象,一面批判,一面实践,企图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实践重构理想的语文。之前在个人空间、微博以及一些报纸上刊发了一些比较尖锐的文章,有朋友笑言,说得都对,深有同感,就是担心你会被砖头拍死。
记者:到底“发现”了什么,让你甚至有被“拍砖”的危险?
徐俊: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至今有十几年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语文却一直备受诟病,其中有课程设置问题,有教材体系问题,有教学实践问题,等等。特别是语文的生命属性被漠视,造成很多教学上的怪象、乱象。比如:片面追求课堂的完整和完美,为此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课外和课间时间,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致命的影响;还有的公然“反客为主”,高呼“我的课堂我做主”。
以教师为本,以教材为本,是不少语文教师下意识的教学行为。比如:教案上写着教学目标,教师心中却没目标,上课随性发挥,个性十足;年段意识不强,一年级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教识字,二年级还是这样教;课标第三学段才要求学生写不少于四百字的文章,有的教师却总让三、四年级的孩子写五六百字的文章;公开教学表演化,一有人听课,老师们就都不会“正常说人话”了。
凡此种种,归根结底是对语文的教学属性认识不够。这些现象,最终的“恶果”都会累加呈现在“考试”上。因为平时的教学出了问题,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每到期末“复习季”,看着老师们手上一摞一摞的复习卷,我都很痛心。我不忍心孩子们吃这种“无妄之苦”,我以“特立独行”的实践宣告:我要做语文的“堂吉诃德”!这一做,就是近20年。
记者:您说的这些问题确实很普遍,而且是很多教师“熟视无睹”的,几乎成了“集体无意识”的行为。作为清醒者,您又是如何以自己的实践捍卫语文的生命属性的呢?
徐俊:如何坚守语文的生命属性?温儒敏教授提出:“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光是批评抱怨不行,还要多做建设性的工作。”前面我谈到过很多做法,如开放课堂、联结生活、注重实践等,我一直努力从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学本质、教学关系、教学原点、教学道德、教学境界、教材变迁、教师素养和教学状态等方面重构语文教学的应有状态。
过去的一年,我带着104班的孩子们读好每一篇课文,写好每一个字;每个单元出一次“识字小报”,每个月做一次“绘画日记”,每个单元玩一次“课本剧”,每一个“节”和“日”举行一次主题学习;期末,花一周时间,和他们一起玩“字词大闯关”“朗读小能手”,和他们一起办“绘画日记”展,一起分享“课本剧汇演”。作为身兼一线语文教师、分管校长和教研员职责的“堂吉诃德”,我是想用实际行动呼吁:语文教研员不要再做展示课后“中国好声音”式的导师,不要再做培训会上“精神导师”式的理论专家,不要再做“股市操盘手”式的命题专家。我们要扎扎实实立足课程目标,带领老师们把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的语言实践价值和该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要求研究清楚,让老师们教得清楚,让孩子们学得明白。
语文教师不要再被课文内容、精彩的媒体和“名师”绑架,不要再教的只管教、练的只管练、考的只管考,不要再用大量化肥一样的练习卷板结孩子们的大脑。我们要学习贾志敏老师,让孩子们每堂课上有充分的时间听、说、读、写,扎实学习字、词、句、篇;要学习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学校不要再简单粗暴地依据一次期末考试评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要再让考试的压力一层一层转嫁到教师和学生身上,也不要再用花哨热闹的活动自欺欺人。学校应该像优秀企业关注生产过程一样,将质量压力分解,引导教师和学生扎实做好每篇课文、每个单元的字、词、句、篇与听、说、读、写的过程性评价;应该像杰出的指挥官一样,将演习当作实战,引导教师组织好孩子们针对课程目标进行综合性的语言文字实践和应用。或许,改变很难,阻力很大,但是,为了孩子们,我愿做语文的堂吉诃德!
2.思考、研究、实践
记者:语文的坚守确实很难,各方面的习气和压力很大,我能体会到您“堂吉诃德”般的斗士的决心。这么多年,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徐俊: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不足道的。这么多年的坚持,有自己的信念,更离不开恩师们的支持与鼓励。几位堪称语文巨擘的恩师,在我思考、研究和实践“生命语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真诚的鼓励。贾志敏老师说我“苦苦求索,勇于实践,是个学者型的教师,是年轻教师的榜样”;于永正老师说“徐俊做得扎实,思考得深刻,所以他获得了成功,而且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功”;张化万老师说“他不张扬,沉得下心,充满自信,大胆实践,在他的心中,课堂是最好的成长空间,书籍是知识的仓库,思考是提炼精华的熔炉”;王崧舟老师说我“是诗意的人,是与语文有缘的人”,并为我的专著题词“语文如山,课堂如海”;刘力教授认为我所做的生命语文研究“已经上升到了教育哲学的层面,这是教育家思考的问题。他敢于直面语文教育的根本,这需要很大的学术勇气”。
我的勇气来自恩师的鼓舞,也来自“圈内圈外”的肯定。虽然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草根教师,但是,遇到教学上的问题,同事第一个会想到我;有重要的教学活动,领导总是第一个点我的名让我上课;区里准备推出“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会,我也是第一人选;各级名师研修班、骨干教师培训班选聘导师,我也总能忝列
其中。
因为我经常应邀去各地讲学,很多不认识的老师和家长也成为了我的网友,经常跟我联系,探讨心得。在教育媒体的眼里,每次教育专版上面关于写作、读书、语文教学等的讨论,总有我的文章。我也曾应邀担任过几家报刊的栏目主持,发表言论,点评学生文章;报社和新华书店每年暑假组织的面向学生和家长的作文教学公益讲座,我总是领衔的专家;《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曾连续刊登我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圈内圈外”对我的思考、研究、实践的肯定,让我在追求“生命语文”的道路上信心倍增。
3.学生获得生命丰满
记者:“业界”对您的肯定和推崇,和您的研究成果肯定是分不开的。就实践成效而言,追求“生命语文”这么多年,您觉得最得意的成果是什么?
徐俊:作为教师,最得意的成果肯定是学生。“生命语文”最大的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生命丰满。学生生命发展的圆融丰满,是我坚守“生命语文”的最大动力!
走进课堂,随便拿起学生的一本作业本,书写都非常漂亮,那是因为不管教多大的学生,我总是很认真地写字,经常会手把手教学生写字,学生也爱在黑板上摹写我的板书。
班上的学生读书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学校演讲台、故事朗诵会、各级艺术节、读书节比赛,我的学生总是最耀眼的。我还和学生一起创编、排演课本剧。早在2001年,我和学生一起创作的课本剧《滥竽充数》就获得了全省校园剧大赛金奖、省中小学生艺术节金奖、全国校园戏剧
大赛银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滚动
展播。
我的学生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每个人都能写出不错的文章,经常会有学生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大赛中获奖,还有学生改编名著写连载给同学们看。有一年儿童节,我还把班级上十个学生写的小诗整理出来,出了一本诗集给全班学生当节日礼物。多年过去了,这一批小作者中,有做记者的,有做影视艺术的,有做老师的,也有做文化传媒的,他们时常会说起小时候做诗人的经历。
记者:通过对您的采访,我感觉到您是一个将语文视作生命图腾、用生命观照语文的学者型草根名师。您用自己脚踏实地的实践和仰望星空的研究,努力让语文回归生命属性,并坚守着语文的纯洁性。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