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芹 古丽娜尔·沙亚汗 李雪锋
摘 要:该文应用“3S”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监测,查清了裕民县草地资源分布、生产潜力以及草地利用现状,客观地评价了裕民县天然草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裕民县;草地资源;现状;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S8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98-03
天然草地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在裕民县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草地资源现状和潜能,是繁荣裕民县牧区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合理利用草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角度,对裕民县的草地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裕民县地处中国西北部,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塔额盆地南缘,西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北纬45°41′~46°30′,东经82°12′~83°30′,处在第二亚欧大陆桥的金三角地带。全县总面积6 220km2,其中耕地面积3.07万hm2,草场面积47.13万hm2。气候属中温带气候带干旱气候区。全县以牧业为主,农牧林业结合。有汉、哈、维、回、俄等19个民族,总人口49 041人。
2 研究方法
以TM为基本遥感资料信息源,应用“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地面调查监测常规方法,查清裕民县草地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生产潜力、草地利用现状及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条件。
3 研究结果
3.1 裕民县草地资源现状 裕民县草地共有8个草地类。天然草场植被类型直接受水热条件的制约,也与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有密切联系。巴尔鲁克山区因受西来湿润气候的影响,草场植被类型垂直分布也从西到东各有差异。
3.1.1 温性草甸草原类 主要分布巴尔鲁克山中山带下部,阿孜纳以南的沙尔若克恰河与喀腊布腊河之间的区域,海拔1 200~2 000m;巴尔鲁克山南部的科克塔依帕克与就沙岛之间的海拔2 400m左右分布;植被以旱中生禾草、中生杂类草和灌丛组成。该类草地总面积为39 811.16hm2,净面积37 024.39hm2,1hm2可产鲜草3 579.15kg。理论载畜量44 357羊单位,载畜能力0.83hm2/羊·a。该类草地质量良好,属Ⅱ3、Ⅱ5、Ⅱ6草地,主要作为春秋、冬、夏场放牧利用。
3.1.2 温性草原类 分布于巴尔鲁克山中山带下部河低山带上部,克孜纳阿依勒克南部、科鲁木库勒,克阔彦萨依河流域及其东部地区,海拔850~2 100m。该类草地总面积95 986.66hm2,净面积为88 307.73hm2,1hm2可产鲜草2 339.39kg。理论载畜量50 614羊单位,载畜能力1.74hm2/羊·a。该草场分布在山地的下部,地势低,避风温暖,草质良好,属Ⅰ5、Ⅱ5、Ⅱ6草地,是主要的夏、冬、春秋牧场。
3.1.3 温性荒漠草原类 分布于巴尔鲁克山西南部海拔800~2 000m中山带及巴尔鲁克山的多拉纳勒河与伯依布谢之间海拔400~1 300m低山带。植被组成以丛生禾草、蒿类半灌木为主。该类草场总面积159 082.14hm2,净面积144 764.74hm2,1hm2可产鲜草12 22.12kg,理论载畜量42 304羊单位,载畜能力3.42hm2/羊·a,一般作为春秋、冬、夏场,属Ⅱ7、Ⅲ7草地。
3.1.4 温性草原化荒漠类 分布于冲积—洪积扇顶部,巴尔鲁克山西部山区的铁列克提、莫墩巴尔鲁克及加拉乌勒他乌山南部,铁列克提河流域,海拔600~1 000m;该类型植被组成以蒿类、盐柴类半灌木和丛生小禾草为主。总面积33 383.80hm2,净面积28 376.22hm2,1hm2可产鲜草748.08kg,理论载畜量3 662羊单位,载畜能力7.75hm2/羊·a。一般作为春秋、冬场,属Ⅲ8、Ⅳ7、Ⅳ8草地。
3.1.5 温性荒漠类 主要分布于铁热克河北部沙砾地、巴尔鲁克山中低山区沙砾地及南缘,狐狸山东部雀夏克别依堤、别里塔斯、奇巴尔库勒和南部山区土勒克克依克,奥迪也河西北部,西准噶尔盆地山区,海拔400~900m。该类草场总面积44 096.54hm2,净面积30 867.58hm2,1hm2可产鲜草1 086.01kg,理论载畜量4 637羊单位,载畜能力6.66hm2/羊·a。一般作为冬场或春秋场,属Ⅲ6、Ⅲ7、Ⅲ8、Ⅳ7草地。
3.1.6 低地草甸类 主要分布在额敏河以南沿岸和北部冲击平原区,海拔420~450m。植物主要以蒿、禾草为主。土壤为草甸土。盐化低地草甸海拔在420~450m,土壤有明显的盐渍化现象。生长植物主要以各种耐盐的中生、旱中生蒿禾草、杂类草为主。该类草场总面积67 144.99hm2,净面积59 087.58hm2,1hm2可产鲜草5 448.92kg,理论载畜87 507羊单位,载畜能力0.68hm2/羊·a。一般作为春秋场、冬春场或冬场,属Ⅱ3、Ⅲ3、Ⅲ4、Ⅲ5、Ⅳ3草地。
3.1.7 山地草甸类 分布于巴尔鲁克山北部高山带至塔斯堤河两岸中山带,位于高寒草甸以下,海拔分别在1 200~
2 600m。植物种类主要以中生禾草和杂类草为主。该类草场总面积51 613.98hm2,净面积47 484.86hm2,1hm2可产鲜草平均产量797.06kg,理论载畜量124 423.00羊单位,载畜能力0.38hm2/羊·a。一般作为冬场或夏场,属Ⅰ1、Ⅰ3、Ⅰ4、Ⅱ2、Ⅱ3、Ⅱ4草地。
3.1.8 高寒草甸类 主要分布于巴尔鲁克山北坡的高山带,海拔2 600~3 100m。这类草场气候较为寒冷和湿润,植被生长季短,草层低矮,生长植物主要以小莎草类与小杂类草组成。该类草场总面积3 874.67hm2,净面积3 564.69hm2,1hm2可产鲜草1 957.96kg,理论载畜量2 462羊单位,载畜能力1.45hm2/羊·a。一般为夏场,属Ⅱ6草地。
3.2 草地载畜能力及利用现状评价 裕民县天然草地资源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见表1,从该县各季节牧场看,理论载畜量与实际存栏数不平衡,冬春场和春秋场处于严重超载过牧状态,尤以春秋场最为突出,春秋场主要分布于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类、低地草甸类,其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3 713.88hm2、10 639.67hm2、81 002.65hm2、
14 804.92hm2、31 580.59hm2和901.93hm2。
从载畜量和载畜能力来看,夏场最高,分别为726 152羊单位和0.15hm2/羊单位·a,但夏场负载的牲畜头数较多,仍处于超载状态,超载49 848羊单位。冬春场载畜量最低,实际载畜存栏头数为256 350羊单位比理论载畜量17 061羊单位超载239 289头牲畜,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可见裕民县草畜矛盾和季节不平衡矛盾较为突出。
4 草场利用存在问题
4.1 天然草地退化、产草量下降,牧区发展空间被压缩 由于生态气候条件的变化,加之人为因素、农业水土开发及缺乏科学的放牧管理,致使草原生态平衡被破坏,裕民县草地退化加快,约80%的草场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境内库沙河两侧草原沙化严重,库鲁斯台草原产草量显著下降,植物群落中优良豆科、禾本科牧草数量减少,劣质杂草成分增多,有毒有害植物如大戟、苍耳、铃铛刺等大量滋生蔓延。产草量连年下降,天然放牧场平均减产30%~50%,割草场平均减产40%~60%。植被稀疏,盖度下降,其中天然草场植被盖度平均下降15%~20%,割草场平均下降20%~25%。个别地方已影响到牧民的生活质量,阻碍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草地植被向不利的方向演变,退牧还草工程和奖补机制政策实施后,实现了局部好转,但总体退化趋势没有改变,同时由于没有新的饲草料来源做保障,又缺乏完善的草地管理措施,退出的牲畜只有易地放牧,超载过牧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2 缺水和严重缺水草地面积大 缺水和严重缺水草地面积大,且主要分布在春秋牧场和冬牧场,使大面积的草地无法利用或不能充分的利用,特别是沙漠冬场利用形成了冬天羊赶雪,春天雪赶羊的状况。
4.3 草畜矛盾尖锐,限制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超载过牧,生产能力下降,另外季节间不平衡问题也很突出,春秋场及冬场严重不足。
4.4 种植业结构不适应畜牧业的发展需要 人工种草效益低,饲草、料种植面积少,裕民县人工种草面积仅3 913hm2,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左右,且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冲击扇平原的旱地,弃耕地等土壤贫瘠,加之人工草地建设差,草地生产力低。农副产品利用率低,主要种植苜蓿,人工草地产草总量35 220t,远远不能满足全县年末存栏63.6万头(只)的牲畜的冬春季越冬用草。
5 开发利用对策
5.1 加快人工饲草料地建设,促进草产品流通,保障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协调统一 一是结合国家退牧还草等工程的实施和自治区水源骨干工程的建设,推进牧民定居人工饲草料地和防灾减灾饲草料储备库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以苜蓿为主,兼顾一年生禾草的多品种饲草料种植;二是鼓励农牧民合作组织、涉牧企业在交通便利、草料资源丰富区域建设饲草料交易市场,促进饲草料集中交易和跨区调运,提高饲草料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将人工草地划入基本草原,并出台人工草地保护与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农牧民发展饲草料生产。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农草间作、林草间作等高效种植技术,提高饲草料生产能力。
5.2 启动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推行农林牧结合,建立草原保护利用良性循环体系 在裕民县启动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建设,将草原牧区和农区进行有效的产前、产中链接,实现农林牧结合,形成草原保护性利用—放牧家畜—农区育肥—加工增值的良性生态循环体系;二是积极推行草畜一体化经营,支持牧民以草场、土地、牲畜折价入股成立草畜联营合作社,扶持建设一批以牛羊养殖育肥、特色养殖、饲草料种植等为主的,特色鲜明、生产绿色高端畜产品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
5.3 加强生态保护,推行基本草原3项制度,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以5a为一个周期,开展全区草地资源普查,以此为依据作好草原保护和建设规划,促进草原畜牧业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和基本饲草料地划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稳步推进草原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工作。坚持“以水定地、以草定畜、因地制宜、效能第一”的原则,大力推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休)牧3项制度。按照生态保护与集约经营要求,对沙质荒漠草地、风带荒漠草地和低质荒漠草地,实行永久性退牧,恢复其生态功能。对草甸草地、草原草地和优质荒漠草地围栏封育,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以草定畜;同时对基本草地的季节划分现状进行调整,按照暖季放牧模式,实行梯度轮牧和有序利用。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