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林, 刘彦慧, 高宇琳, 李见章, 尹宝珠
预防保健
东莞地区婴幼儿先天性耳聋的基因检测结果探析
戴桂林, 刘彦慧, 高宇琳, 李见章, 尹宝珠
(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 要】目的:调查东莞地区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的致聋基因分布特征,为政府制定优生优育计划、提高人口素质、降低人口出生缺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例先天性耳聋患儿,抽取患者的外周血2~3mL,利用耳聋基因芯片对与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密切相关的4个致聋基因SLC26A4(PDS)(IVS7-2A>G、2168G)、GJB2(299delAT、235delC、176del16bp及35delG)、GJB3(C538T)和线粒DNA 12SrRNA(A1555G、C1494T)上的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在本组患者中,有15例检出GJB2基因突变(22%),10例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14.3%),DNA12SrRNA基因突变3例(4.4%),没有检出有GJB3基因突变患儿。结论:东莞地区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的有效检出率与全国调查结果相当,其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最高,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其次,再次是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可见利用耳聋基因检测技术对目标人群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是减少聋儿出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先天性耳聋; 非综合性耳聋; 基因检测
为实现耳聋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所采取重要手段即新生儿听力筛查,然而目前发现很多耳聋是迟发性的,在出生时并不表现听力损失(如药物性耳聋和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因此单纯新生儿听力筛查产生了局限性,考虑在其基础上联合耳聋基因分子筛查,是能降低聋儿发病率的有效办法。目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基本完成,同时遗传病检测、干预技术的得到完善,为规模化预防耳聋带来了新机遇,即准确发现遗耳聋病因后引入耳聋预防及阻断措施,有效地阻断遗传性耳聋的传递。我国遗传性耳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聋人群体中遗传性耳聋比例较高,SLC26A4 (PDS)、GJB2、线粒体基因(DNA12SrRNA)(母系遗传)突变是造成中国人耳聋的主要遗传致病因素[1],因此,我们对东莞地区200例先天性耳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经东莞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确诊为先天性耳聋的婴幼儿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男122例,女78例,最小患儿为90d,最大的患儿3岁,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家族耳聋病史、其他疾病史以及听损伤高危因素进行采集。
1.2 方 法
1.2.1 听力诊断测试前行常规外耳道检查,特殊情况下可借助耳内镜清除外耳道耵聍。使用仪器为:丹麦MADSEN公司OTOflex100中耳分析仪、丹麦CapellA Plus诊断型全功能耳声发射仪、美国Smart Ep听觉诱发电位仪、美国Smart Ep听觉稳态诱发(ASSR)电位仪以及行为测听进行检查,以 V波反应阈值≤30dBnHL为听力正常、31d~50dBnHL为轻度耳聋、51 ~70dBnHL为中度耳聋、71~90dBnHL为重度耳聋、V波阈值>90dBnH为极重度耳聋。
1.2.2 基因检测在患儿合法监护人的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采集血外周血2~3mL,送至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利用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微阵列芯片法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2],对与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密切相关的4个致聋基因SLC26A4(PDS)(IVS7-2A>G、2168G)、GJB2(299delAT、235delC、176del16bp及35delG)、GJB3(C538T)和线粒 DNA12SrRNA (A1555G、C1494T)上的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完成上述操作后,还需要对工作液进行分装和标记,放置在零下80℃的温度环境下长期保存。
1.3 数据管理:将本次研究的所有资料和数据,包括知情同意书、问卷调查表、听力检测的结果、血液样本和基因组的DNA的样品按顺序输入电脑,建立只有一个流水号的Excel文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管理,以便于查看和调阅。同时,建立纸质档案,用代码保存计算机内对应的电子档案,并确保资料的对应性,交由专人保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听力检测结果:200例患儿经过听力诊断和病史分析都确诊为先天性耳聋,其中14例为单侧耳聋,186例为双侧耳聋。根据听力损害的程度,90耳为轻度和中度损伤,296耳为重度损害或重度以上的损害。
2.2 基因检测结果据先天性耳聋的流行病学在200例先天性耳聋患儿中有约70例为先天性非综合性耳聋[3],15例检出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1.4%(15/ 70),2个检测位点同时发生突变的患者有 3例,176del16bp和235del C同时突变2例,299delAT AT 和235del C同时突变的有1例;10例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4.3%(10/70),经过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和CT扫描都是 LVAS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3例,检出率为4.3%(3/70),没有检出有GJB3基因突变患儿。
先天性耳聋一半是由遗传因素造成,另一半则是由环境因素引起[4]。在认为是遗传性的病例中,综合征型占30%,非综合征型占70%。而在非综合征型病例中,约77%的病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2%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和线粒遗传方式约1%。据检测发现与耳聋相关基因较多,但仅其中少数几个单基因为耳聋患者的主要致病基因,其中4个最常见的致遗传性耳聋基因为:SLC26A4、GJB2、GJB3、线粒体DNA12SrRNA。夏家辉院士[5]发现中国本土首个耳聋相关基因即为GJB3基因,目前在临床上检出率比较低。
本研究随机抽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经东莞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确诊为先天性耳聋的婴幼儿200例,利用耳聋基因芯片对与非综合性遗传性耳聋密切相关的4个致聋基因SLC26A4(PDS)(IVS7 -2A>G、2168G)、GJB2(299delAT、235delC、176del16bp 及35delG)、GJB3(C538T)和线粒体 DNA12S rRNA (A1555G、C1494T)上的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200例患儿中约有70例先天性非综合性耳聋,15例检出GJB2基因突变(22%),10例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14.3%),DNA12SrRNA基因突变3例(4.4%),没有检出有GJB3基因突变患儿,这与我国遗传性耳聋的分子流行病学有关:造成我国人口耳聋的主要遗传因素是SLC26A4(PDS)、GJB2、线 粒 体 基 因DNA12SrRNA突变,所占比例分别为14.5%、21%、4. 4%基本一致。SLC26A4是综合征性耳聋Pendred综合征和非综合征性隐性遗传性耳聋LVAS的责任基因。Pendred综合征除表现有耳聋、甲状腺肿大,我国主要为LVAS,因此患儿仅表现出耳聋,因前庭导水管为联系颅腔和内耳通道,异常扩大后,头部碰撞或感冒等均可引起颅内压变化导致LVAS患儿的听力下降,早期行基因诊断为患儿监护做陪护知道,减少或消除外界因素导致患儿病情加重的几率。GJB2基因突变导致双侧、语前、对称性耳聋,对听力损失程度范围较大,包括轻度至极重度,但其中多数属重度或极重度。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携带者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低剂量时就可引起耳鸣,甚至会出现严重听力减退。由于线粒体DNA遵循母系遗传,因此若通过基因诊断确诊出1例患者即可推算出家族中存在至少10例携带者。可依据其指导携带者禁止服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避免耳聋发生,同时对后代药物使用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微阵列芯片法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2],对与遗传性耳聋密切相关的4个致聋基因SLC26A4(PDS)、GJB2、GJB3和线粒体DNA12S rRNA上的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与传统测序方法相比,具备快速、低成本、高准确性、高通量等优势,且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达到临床耳聋基因检测要求及需要。使临床医生可从病因学角度辅助诊断耳聋患儿,为寻找真正病因提出参考,同时对患者用药及生活注意事项具有指导意义,为婚育指导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及科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戴朴,刘新,于飞,等.18个省市聋校学生非综合征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I)-GJB2 235delC和线粒体DNA12SRNA A1555G突变筛查报告[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4:1~5.
[2] Li CX,Pan Q,Guo YG,et al.Construction of a multiplex allele-specific PCR-based universal array(ASPUA)and its applicationto hearing loss screening[J].Hum Mutat,2008,29:306~314.
[3] Morto C C,Nance W E.Newoborn hearing secreening a silent revolution[J].N Engl Med,2006,354:2151~2164.
[4] Nance W E.The genetics of deafness[J].Ment Retard Dev Disabil Res Rev,2003,9:109~119.
[5] Xia JH,Liu CY,Tang BS,et al.Mutations in the gene encoding 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3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hearing impairment[J].Nat Cenet,1998,20:370.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7-1219-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68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局项目,(编号:20131051010178)